首页 百科知识 民营企业领导科学

民营企业领导科学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领导者意味着尽义务。民营企业领导者也要为民营企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即使在民营企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国家的主人,被领导者也是领导活动的参与者,绝不能把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仅仅归结为命令与服从,甚至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主从关系。

再次,领导者意味着尽义务。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领导就是服务。”[5]服务比起权力与责任来,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民营企业领导者也要为民营企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果说权力是领导者实现其领导的前提条件,是履行责任的手段,而责任是领导活动得以发生并进行下去的真正动力的话,那么,服务就是民营企业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当前,一个领导者要想做好服务工作,首先至少要进行两个转变:一是要转变领导就是“管人”的思想,要一心一意地为群众服务,为被领导者谋利益。二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管画圆圈、作决策、发号召的做法,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不只满足于公文的批阅,而要深入实际,了解自己的决定和号召在贯彻执行中发生的问题,为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着想。“领导就是服务”这一命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与实践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来”一“去”,是领导工作的全过程,也是认识与决策的全过程,更是领导服务的全过程。服务既是社会主义领导与领导者的本质特征,也是民营企业领导与领导者的本质特征,是区别并优越于其他阶级领导的最根本性的标志。

综上所述,权力、责任和服务构成了领导者的完整概念。其中权力是基本手段和必要条件,责任是核心内容和真正动力,而服务则是本质属性。如果有责无权,则无法尽责;如果有权无责,便会滥用权力。责权两者必须平衡,否则,不是导致消极,就是滋生腐败。在责权之上的是义务感、使命感,是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精神。

2.被领导者

被领导者就是指在一定的组织中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个人或团体,即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群体,是领导活动的客体。被领导者可分为两类:一是绝对被领导者,即在一切社会组织中不担任任何领导职务和领导责任,更无领导权力的人,如普通工人、农民、科研人员、解放军战士等(当然,这并不排除他们成为广义的领导者的可能) ;二是相对被领导者,即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被领导者,如省长领导下的市长、县长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即使在民营企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国家的主人,被领导者也是领导活动的参与者,绝不能把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仅仅归结为命令与服从,甚至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主从关系。也就是说,被领导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素,而同样是达到任何组织目标的历史主动力量。因为领导者的意愿和决策只有通过被领导者的行动才能实现。得不到被领导者支持的领导者,是很难有所成就的。所以,大凡杰出的领导者都特别注意激励被领导者的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被领导者也是企业的主人,被领导者既接受领导者的领导,又参与领导活动,监督领导者工作。被领导者对于企业目标及其实现的关心程度,对完成本职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以及被领导者的素养、能力的提高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领导的效绩。民营企业要想长远发展除了提高民营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工作水平外,尤其重要的是要提高民营企业全体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业务水平和主人翁意识。

3.领导目标

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导向,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一切领导活动都必须围绕群体的目标任务而展开具体活动。严格地说,没有目标任务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目标任务,是群体组织存在的内在需要,是组织群体的愿望、要求、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领导者集中了被领导者的意愿,在一定客观环境条件制约下产生的共识,也是领导活动的动力。实现企业目标任务既是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根本职责,也是检验领导活动的标尺。领导者虽然有层次、行业、类型的不同,但不同层次、类型的领导者都把实现他们各自的群体目标任务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我们评价民营企业领导活动的效绩,正是要看他实现企业目标任务的状况如何。可见,民营企业领导者依据企业的目标任务展开其领导活动,被领导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推进企业目标任务的实现;而企业目标任务则指导和制约着领导者的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活动。这就是它们的辩证关系

4.领导环境

领导环境是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领导环境,是指领导者、被领导者为实现群体目标任务而共同作用的对象和领导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作用对象就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作用的客观事物,诸如钢铁公司的钢铁、商店的商品等。不同的作用对象有不同的特点并需要采取不同的领导方法。因此领导者要想取得满意的领导效果,不仅要掌握领导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作用对象,掌握不同的相关知识,以及不同领域中领导工作的特殊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掌握客观条件和微观条件。客观条件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条件是指进行领导活动的社会舞台即领导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包括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状况,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还包括政治形势、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科学技术、历史传统等。微观条件是指施行领导活动所依赖的具体工作环境,如组织机构、单位团体、共事者、上下级、人际关系、物质条件、人员素质,等等。这些都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决策的实施,都要受到环境的限制。客观环境不同,领导方法也就不尽相同。领导者虽然对客观环境很少有选择的余地,但是,只要正确地认识环境,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导演出有声有色的、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5.领导方法

领导活动总要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把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目标、领导环境四个因素联系在一起,达成预期的领导目标,完成领导者的使命,这就需要一定的领导方法。所谓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为达到某种领导目标而进行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因为领导工作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因此,简单地说,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运用的方式和手段。作为实现领导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领导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对这些规定性的认识、把握和运用的能力和技巧会影响领导行为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领导者的工作,无论是科学决策,还是正确用人,都离不开特定的领导方法。领导方法有如领导者“无形的手”,是领导工作中无形的手段和工具。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就能顺利地达到目标;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就会劳民伤财,甚至与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学习和掌握科学的领导方法,至关重要。

领导活动所涉及的五个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缺少任何一个因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未能理顺,都会导致领导活动受挫甚至失败。领导者要努力寻求这些要素之间本质的、经常的、必然的联系,按领导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事。

(二)领导的功能

1.领导的地位与作用

领导在民营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领导是民营企业协调统一的保证

民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民营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有许多人共同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二重性时指出:“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6]保证民营企业活动的协调和统一,也需要领导的统一意志和统一指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民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民营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因素越来越广,日常事务日趋复杂,人员不断增加,统一意志和统一指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

(2)领导贯穿于民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

就具体过程分析,社会活动是一个通过各种环节环环相扣而连接起来的链条,其中主要环节有建立组织、选才用人、收集信息、确立目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调节完善等。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过程,是一个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民营企业也不例外。决策即“出主意”,执行即“用干部”。所以,“出主意”“用干部”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民营企业领导者也是如此。正是这种领导职责构成了有效的民营企业活动,并贯穿于企业活动过程的始终。

(3)领导正确与否关系到民营企业活动的成败

由于领导具有“统领”“引导”的整体管理功能,尤其是领导决策规定了企业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因而它成为企业行为的指南和准则。企业效能是由领导决策目标和企业效率决定的。高效能不仅要努力提高效率,而且还要保证决策目标的正确。否则,“南辕北辙”的社会活动,效率越高,损失就越大。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在现代社会就更为常见和典型了。许多民营企业的失败,与领导目标不正确密切相关。

2.领导的职能

各类领导工作既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职能,又有共同的基本职能。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领导职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民营企业领导的基本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决策

领导者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民主、法定的体制与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技术手段,选择和决定未来行动方案和恰当人选的过程,就是领导决策。它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包括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预测,确定目标;多方运筹,制定方案;科学评估,方案优选;试点检验,普遍实施;指挥协调,信息反馈和追踪决策;检查总结等若干相互联系的环节。

(2)知人善任

毛泽东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7]可见,知人善任、管理和使用干部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亦即领导的重要职能。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基本功,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职责包括正确地知人识人,公正地选人用人,经常地察人育人,恰当地评人励人等若干环节。民营企业用人不应局限于本家族,否则,很难做到知人善任。

(3)制定战略

所谓战略通常就是指决定全局发展方向或长远目标的设想与谋划。民营企业应该有其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是现代领导工作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职能之一,越是高层领导越是如此。战略即计划和策略,是实现决策目标的具体规划和方略,一般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层次性、阶段性和动态性。制定战略,首先要把握大系统的目标方向;其次要查清本子系统的实际条件;再次要认清社会形势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分解目标,研究措施,统筹兼顾,制定规划。

(4)组建机构

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总体任务的顺利完成,民营企业必须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职责清楚、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便于指挥和管理的组织机构,是领导工作存在的前提和赖以进行的载体,包括纵向的层次结构和横向的职能机构(一般分为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咨询系统等)。领导工作通过组织机构实施指挥协调的职能。

(5)建章规制

组建机构为决策指令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但要使民营企业的各个机构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转,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与规则,用条文形式就各种有关的组织纪律、责任制度、工作规范、技术操作、行政制度等做出明文规定,作为全体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科学合理的制度与规则,应该是一套相互配合、结构严密的网络系统,不能给不法之徒留有任何可乘之机。同时,规章制度既然是面向全体人员的,就必须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为大家所认可才行。这些制度与规则包括岗位规范、责任制度、奖惩规定等。

(6)思想教育

所谓思想教育,按照传统习惯的说法,叫做思想政治工作,实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即运用科学有效的形式、手段和方法,解决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信念等方面的问题;动员、组织、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组织所确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团结奋斗。在当今一些民营企业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些民营企业领导者甚至认为,民营企业不需要思想教育,这是极其错误的看法。实践证明,一些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7)检查总结

检查、总结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其中检查就是查清领导活动中各项目标、计划、方案、职能、法规等贯彻实施的基本情况;而总结就是在检查的基础上,对检查所取得的素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基本结论。每项领导活动的结果如何,必须通过检查总结才能知道。如果不认真检查总结,就有可能使决策目标等领导活动因有始无终而流产失败,这也是领导者失职的表现。检查总结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督促计划实施的有效手段;是改进领导工作的可靠依据;是开拓前进的重要基础。检查总结的形式与方法有很多,如组织召开总结会、成立专门的检查组、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听取汇报等。经过检查总结,成绩和经验、问题和教训都基本清楚了,领导者要善于以此为契机,发扬成绩,吸取教训,纠正偏差,促进企业发展。

三、领导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领导活动自古有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领导活动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领导活动有着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发展趋势。

(一)领导产生与发展的阶段简述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领导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的物质条件、生产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科学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故而产生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的各种不同性质和方式的领导。这种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可简要分为以下三个基本历史阶段。

1.原始社会的领导

地球上人类的出现,是以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人们用经过自己粗糙加工制作的石块或木棍等简陋工具,去狩猎打鱼、采集野果,抵御野兽的侵袭,共同努力维持着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共同过着原始的群体生活,所以人类的生产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为了协调个人的活动,维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以适应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不能没有统一的指挥、协调和分配,否则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并发展到今天。所以几乎在地球上出现人类的这一刻,便产生了以部落形式而存在的人类原始社会和部落首领为首的民主集体领导。

原始社会中,人们都按照一定的亲缘关系,结成人数多少不计、规模大小不等的群落,后人把它叫做氏族部落。部落的最高领导机构叫做部落议事会,这是一种由本部落成年男女参加并享有平等议事权的民主集会。其最高首领叫做酋长,由本部落中最受敬重的长者、智者、贤者、勇者担任,由部落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下设若干首领分管本部落各种公共事务。如果发现其中有不称职或不按本部落多数成员的意愿办事者,部落议事会可随时罢免或撤换。历史上把这种原始的自然领导制度叫做“禅让制”。包括酋长在内的任何领导者,除了部落议事会所赋予的为公众服务的职权外,不能享有其他任何个人特权和特殊利益,物质待遇等与本部落全体成员完全平等。

2.阶级社会的领导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由于剩余物资的积累,部落的上层人物开始逐渐利用职权霸占财物、牲畜以至土地,普通氏族成员便随之逐渐走向贫困和沦为上层阶级的附属物,从而为私有制社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使原始的集体领导、平等关系、共同劳动、分配消费的民主社会生活走向瓦解。人类历史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就是阶级社会的发端。奴隶主作为当权的领导者,高居全社会之上,对广大的奴隶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时民主的“禅让制”也就被父传子的“世袭制”所取代。这时的领导职能主要是强行组织生产、指挥战争和防御外敌侵袭,对内镇压奴隶与平民的反抗,协调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严格的等级关系,奴隶阶级处于极其悲惨的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甚至被买卖和被屠杀的境地。这时期的领导方式主要是通过官吏、警察、法律、监狱等国家机器或暴力手段,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这种家长式的专制领导,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主要领导方式,是同当时的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其初期也沿袭了家长式的专制领导。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家个人的外行领导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于是专家式生产领导应运而生,不久专家个人领导又被专家集体领导所取代。这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其活动过程则表现为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是为资本家的剥削和发财致富服务的。

3.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者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就是服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还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它也是从旧社会基础脱胎发展而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在不同程度上遗留有旧社会的弊病;其次,世界上的一切社会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水平上;再次,如同一切客观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一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最后,领导者也是人,不是神,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个人的素质、能力、经验以及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都是千差万别很不平衡的。总之,无论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过程还是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然的发展和提高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如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专门论述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8]问题,原因亦在于此。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其中自然也包含着社会主义领导的自我完善这一重要内容。

(二)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领导活动越来越复杂,使现代领导活动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1.集体的科学领导超越个体的经验领导

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出现过许多卓越的领导人才,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凭借他们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等,发挥其领导才能,即经验型领导。这种个体的经验领导,虽然在当时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都是与当时的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小生产方式具有规模小、变化慢、影响面狭窄等特点,与此相适应,经验领导主要是凭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进行决策;但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不仅规模大、分工细、联系广、发展快、功能多,而且结构复杂,因素复杂多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一两个环节不慎失误而祸及全局。因此仅凭传统的经验领导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集体的科学领导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当然,领导者个人的知识、经验、智慧和才能等仍然是很宝贵和重要的,但只有在现代集体的科学领导中得到运用,其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领导与管理由合一走向相对分离

在过去小生产条件下,领导与管理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后,这种二位一体的形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致使两者必然走向分离。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更是如此。因为:第一,管理者较多考虑维护自身的局部利益,如果决策与执行合一,决策就很容易受到局部利益的牵制,从而导致因小失大。第二,管理机构一般都设有若干职能部门,它们都各有一定的决策权,如果领导与管理合一,势必使决策分散割裂,导致各自为政和政出多门。第三,情报信息的全面、系统、准确、及时是决定现代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由执行者制定决策,就可能因情报信息倾向局部而影响全局,因某种程度的主观夸大或缩小造成情报信息的失真或取舍不当,导致决策的偏差和失误。第四,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系列新特点,如果领导与管理合一,无论在精力上还是在效率上,客观上领导者都难以完全胜任和避免顾此失彼。

3.现代领导更加重视信息及信息工作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越来越具有比资本和产品的积累更重要的作用,尤其信息的反馈对事业的兴衰成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谓信息,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从狭义上来说,信息是以物质载体为媒介反映出来的一种新的信号和消息。

完整的信息工作系统包括四个部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现代社会信息复杂多变,领导决策很难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必须善于随时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形势中捕捉新的信息,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修正、充实、调整或更新原有的决策。现代领导工作的每个环节、决策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工作系统的四个部分贯穿领导决策过程的始终。所以,现代领导工作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特别重视信息及信息工作在领导决策中的作用,尤其重视信息反馈,它是保证领导决策的连续性和不断趋于优化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民营企业,如果说管理靠认真来支撑,经营靠变化来支撑,那么,领导和决策就要靠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支撑。

4.智囊与参谋的作用对领导越来越重要

在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领导工作尤其是一些重大决策,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和知识范围既深又广,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随机性事件,都远远超出了领导者本人的知识和经验范围,仅仅依靠领导者和其他领导成员自己的努力,往往难以胜任甚至完全无能为力。现代领导必须加强智囊或参谋机构建设,依靠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充分发挥其咨询作用,以实现领导工作的科学化。智囊机构是组织内的常设咨询机构,主要指由“软专家”组成的独立团体,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充当领导指挥机构的“参谋”和“外脑”。智囊或参谋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充当现代领导的“外脑”;及时把决策的执行情况反馈到决策中心,充当现代领导的“耳目”;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充当现代领导的“尖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现代智囊或参谋,就没有现代领导工作,也就无法实现领导决策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5.领导工作法治化、规范化趋势十分明显

近代以前的领导方式,主要是领导者以个人的意志理事治国,故又称“人治”,那时领导学方面的著作大多是对帝王将相的政治活动和个人领导经验的记录和总结。我国在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领导方式也基本上属于“人治”。那时领导活动带有较大的领导者个人的主观随意性。现代领导工作则十分重视加强法治,即以法律理事治国。它是一种维护民主、铲除专制、安定社会、提高领导效绩的工作方式。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法治。首先,要完备法律,杜绝空白。目前尤其要加强经济和行政立法。各级领导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其次,要严格执法,反对特权。领导者尤其要依法办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铲除封建特权,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民营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下简称《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等许多法律法规都应当在民营企业贯彻实施,民营企业内部制度也应不断完善,民营企业领导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民营企业领导科学

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兴衰、演化的客观规律,反映这种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就叫做科学。领导科学就是这种分科知识体系之一,它是领导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一门研究现代领导活动的一般规律、原理、理论、原则和方法等的新兴学科。民营企业领导科学是随着民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不断总结民营企业领导经验,吸收领导科学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一、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领导科学是历史上领导活动及其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现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高度发展、互相渗透、融合的产物。

(一)领导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人类的领导活动几乎伴随着人类同时产生。在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自己卓越的领导活动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一些古代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对领导活动作过许多研究,写下很多著作,为现代领导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是一部著名的军事领导学著作。由于“兵书不只是言兵”的缘故,因此,它至今还受到各类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近几十年来,日本和西方国家把《孙子兵法》引入了国家战略的制定和企业管理的实施当中。美国制定了“孙子核战略”,日本则把它列为管理人员的必读书目。根据孔子言论编录的《论语》可谓是一部关于政治领导的学术著作,它的价值和深远影响已昭示于历史,历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此外,《周礼》《墨子》《尚书》《史记》《资治通鉴》等都不同程度地对古代统治经验作过总结。在国外,对领导问题的研究自古就不乏其人。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洛克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思想,他们都对人类社会的领导行为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社会领导体制、领导结构等问题作了研究和论述,但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或者受社会阶级的局限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这些对领导活动的研究还不能形成专门的领导科学。

虽然领导活动自古有之,但对人类领导活动及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社会需要是这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特点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信息巨量、因素众多、变化迅速。领导这样的社会活动,不能仅凭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必须依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于是,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领导活动及其规律,就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可见,领导科学的产生绝不是个别天才人物的偶然发现,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领导科学的产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1.现代化大生产向领导科学提出了要求

在小生产条件下,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联系不广,变化迟缓,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方式,主要是凭借领导者个人的阅历、知识和智慧,但最基本的还是依靠领导者个人的经验。到了近代,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领导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化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大科学、大企业、大工程。所谓大科学,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普赖斯首先提出来的,指规模大、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可以取得较广泛的知识,解决涉及国计民生或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或课题。具体包括:需要大型技术装备和精密仪器的基础理论研究;采用多学科定向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围绕大型科研项目进行多学科的协同配合研究等。所谓大企业,就是由市场规划、研究开发、生产储运、营销维修等各部门,以及主体工厂和若干分厂组成的规模庞大的生产经营系统,人员少则几万十几万,多则几十万,有的还有若干分支机构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日本三菱集团公司等均属此类,我国民营企业也开始出现大企业。所谓大工程,指各种大型的水利、电力、铁路、桥梁等工程项目,有的跨越数省,有的甚至跨国、跨洲,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若干行业单位联合分工承办才能完成。我国这类大工程项目屡见不鲜,诸如三峡工程、京九铁路等均属此类。和小生产相比,“三大”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大、投资多、结构复杂、信息膨胀、因素众多等,要想领导好这类“三大”项目,只靠传统的形式和方法,单凭领导者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作指导,把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一切相关因素密切配合起来,协同运作才行,这套理论方法就是领导科学。

2.现代科技的发展向领导科学提出了要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力学、物理学上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一场科学革命。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爆发了影响深远的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是高度分化,各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各门学科彼此渗透,相互联系,高度综合。不断开辟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产生了许多边缘科学、综合科学、交叉科学。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各个领域,无不深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特别是当代生物研究、工程自动控制技术、通信网络系统的发展,产生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新兴学科。这为科学领导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手段。电子计算机以及智能机器系统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参数,根据数学模型进行社会经济运行的“模拟试验”。又如,现代军事指挥上的战斗模拟,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战斗中的复杂因素,从而获得战术上的最佳方案。所有这些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发展,对于领导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领导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学春风正盛之际,一些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的学者敏锐地感到,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其经济建设内容多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组织领导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们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至此,一门新科学的诞生已经有了可能。

最早开拓这个领域的是我国知名科学家刘吉教授,他在1980年撰写了一篇题为《现实领导艺术》的著名论文。最早提出领导科学概念并作了开拓性研究的,则是我国另一位知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论文。领导科学这一概念诞生于1983年召开的全国首届未来学学术讨论会上。但归根结底,抚育和关怀领导科学成长的是中共中央组织部。1981年11月,在中组部和中宣部联合召开的部分省市自治区干部教育座谈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各级党校要筹备开设领导科学课”的建议。1983年全国第一个领导科学教研室在黑龙江省委党校正式创建。

1983年,我国第一部领导科学专著出版问世。1984年冬,我国第一期领导科学师资班在北京举办。1985年4月,我国首届领导科学艺术讨论会在河南洛阳召开。1985年10月,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了王惠岩教授主编的《领导科学》教材,从此以后,研究领导科学的论文、著作、词典、论文集、学术讨论会、研究会、杂志社等,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

很明显,这些进步是沿着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道路发展的。虽然领导科学这一新生事物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但就其发展趋势而言,我国领导科学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必将以继承和发扬我党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领导经验、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理论为主,注意吸收现代国外领导和管理工作中于我有益的经验,并借鉴古代领导工作中于今有用的东西,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精神,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

领导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的出现和蓬勃发展,除了有历史背景外,还有现实的条件和原因:我国领导工作需要理论指导;加强领导科学研究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领导人才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重视科学的社会环境是领导科学兴起的政治基础;相关学科为领导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毛泽东同志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9]作为一门科学,要有别的学科没有包括或没有深入探索的内容;要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要有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所涉及的事实的本质概括和客观规律的揭示,以形成一种发展着的知识体系。

(一)领导科学的对象和范围

什么是“科学”?概括地说,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什么是规律?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0]领导科学是研究领导工作规律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领导活动,其根本任务是揭示领导活动的规律。领导活动是指领导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组织、引导和指挥的一种行为过程。领导活动是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共同作用的客观对象包括群体目标、客观环境等几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三者互相结合、互相作用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要发生一定的必然联系。这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就是领导活动的规律。

领导科学就是研究领导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围绕领导活动和领导工作,它要研究领导者、领导体制、领导决策、领导用人、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效绩考评等。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领导的含义与本质,领导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领导的职能和作用等;领导者及其素质和现代领导观念、领导原则;领导方式与领导体制;科学决策的含义与特点,科学决策的原则与程序等;领导者的人才价值观,知人善任的原则与方法等;领导方法的含义与特征,领导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等;领导艺术的含义与特征,领导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等;领导效绩考评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

(二)领导科学的性质和任务

领导科学在我国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性质来说,领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学科。

1.领导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领导科学是和现代领导实践紧密相连并为解决领导工作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的学科。领导科学的所有理论内容都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不论领导的产生和性质,还是领导的职能和组织;不论领导者的作风和素养,还是领导的方法和艺术,它们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大量的反复领导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的总结、升华和概括。而且,领导科学的理论一经产生,便对实际领导工作产生指导作用或规范作用。

2.领导科学是高度综合性的学科

这是由领导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领导活动是一项高度综合的实践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几乎都是综合性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大生产、大经济的条件下,这种综合性更加突出。领导科学的综合性质,不仅体现在领导活动本身所涉及的对象上,而且体现在现代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和领导科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上。大量实践表明,领导者面临的问题大多复杂多变,要从战略上解决这些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领导者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所以,以领导活动规律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的领导科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

3.领导科学是明显应用性的学科

领导科学不是一个基础理论学科,而是和领导实践紧密联系,并为解决领导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所以,它主要是一门应用学科。领导科学的综合性与领导艺术的统一,就表现了领导科学应用性的本质特性,一个领导者的综合运用能力越高,其领导艺术水平就越高,因而,其实际应用能力就越强。领导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说明世界,而更重要的是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应用,则形成了一系列的应用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等。领导科学自然地就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中很重要的新成员。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就要把应用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领导科学的性质决定了领导科学的任务。领导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领导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领导活动的规律。具体来说,领导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领导活动的规律,指导领导工作实践。首先,要提高领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用科学决策代替经验决策,促进领导工作的科学化。其次,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领导人才,提高干部队伍的质量,更好地开创新时期领导工作新局面。再次,要不断探索现实的领导工作规律,在总结古今中外领导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领导学。

三、领导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领导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度的综合性和明显的应用性等特点,因此,它同相关学科之间就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以至在某些研究内容上的重复现象。但是,领导科学研究的界限上的“模糊性”并不影响其研究对象上的“稳定性”。就领导科学的研究界限来看,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等既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区别。

(一)领导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领导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领导科学中处处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领导活动领域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界、社会与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它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对领导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如果研究领导科学拒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理论前进,那会如列宁所说:“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1]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代替不了领导科学,因为领导科学的任务是要研究社会现象中的现代领导活动的一般规律,具有综合性应用科学的性质,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的基础理论科学毕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各级领导者,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尤其是哲学,而且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揭示现代领导活动的规律性,以更有效、更具体地指导我们的领导工作。如果一个领导者,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又有领导科学的系统知识,那就会“如虎添翼”了。

(二)领导科学与政治学

政治学是历史悠久和学理成熟的学科。古典政治学主要研究权力问题,从广义的角度讲,这时的领导科学包括在政治理论之中。近代政治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政治哲学的发展,更成为现代社会诞生的理论先声。可以被称为现代领导科学奠基之作的、意大利著名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所撰写的《君王论》,就是用政治学方法研究领袖权力及其运用的经典著作。现代政治学的学科分化比较细,政治哲学、政治科学的划分,使得政治学对于现代政治现象的分析更为深化。现代政治学是构成领导科学最深厚的学理基础之一。

但是,领导科学与政治学又是不同的两门学科。其一,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比之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显得更为专门。领导学以领导者与领导活动、领导环境以及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而政治学则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加以研究。其二,二者的研究方式不同。政治学的规范分析,由于有千百年的积累与改进,已经使其具有了经典学科的地位;领导科学才刚刚脱离经验描述状态,尽管它在理论的建构上已经有了巨大突破,但是,研究中对于经验事实的借重还是学科建设中起支撑作用的方式。

(三)领导科学与经济学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现代社会结构的特质就是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而且这一点已经为我们直接认识了。而现代经济学的迅速发展、“经济学帝国”的建立,为我们借用经济学的丰富学理、理解现代社会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宏观理论和微观分析的有力工具。

就领导科学与经济学两门学科而言,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对其关系进行清理,可以说,领导科学研究的展开,必须借助于经济学的帮助。一方面,这是因为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分化,使得经济学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解剖层次分明、鞭辟入里。政治经济学对国家(政府)作用及其限度的研究,对国家—市场—社会相互关联性的深入分析,为领导科学对于领导活动的背景、社会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部门经济学的高速发达,则为领导科学具体分析领导活动展开的各种宏观、微观条件,提供了社会经济的理性研究成果作为其借鉴与征引的对象。领导科学作为研究领导活动的学科,关注的是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互动的公共后果。领导科学也要对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要素的“私人性”因素加以考虑。但是,后者相比于前者而言,重要性明显要低一些。这样,领导的活动主要是公共活动,领导的决策主要是公共决策,领导者影响主要是公共影响。在这一方面,由现代经济学家开创的公共政策科学,为分析领导活动与过程的公共性,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养料。

至于领导科学与经济学的差异则是再明显不过的了。领导科学以领导者的活动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中心,经济学则以揭示客观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目标。二者的研究对象、方式、目标、范围、功能都有不同。

(四)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

领导科学是从管理科学分化出来的,两者有交叉的地方,但又有分工的不同。领导科学的产生借助了管理科学的一些原理、原则和方法。现代管理科学中关于领导职能、组织结构以及领导行为方式等问题,对于领导科学是十分有用的。管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比领导科学要具体得多。诸如计划管理、设备管理、科研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等,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围。而在这一切管理中,都有个领导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科学是管理学中的管理学,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学。

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1.研究对象不同

管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管理的规律性以及经济系统、单位内部诸因素之间最佳结合形式和规律。管理科学的对象,集中在事业层的具体业务规律上,专业性、操作性比较强,范围相对具体而狭窄。而领导科学研究的则是对社会发展、社会组织的活动如何进行宏观指导的问题,如何保证重大决策的优化问题,揭示的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

2.研究内容不同

管理科学主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合理地进行配置和使用。管理科学虽然也研究人的行为,但主要是从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合的角度加以研究,侧重于研究如何对有限的人、财、物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而领导科学则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活中的群体活动的组织、领导和行为引导与激励等问题。

3.表现形态不同

管理工作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的,所以,管理科学相对而言已形成比较定型的专业理论,更接近“硬科学”。它可以进行更多的定量分析,如目标规划、投入产出法、网络技术、价值工程、变动成本法、回归分析法等。而领导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常常是非规范性的,十分复杂,千变万化。领导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项实践的艺术,领导科学更多地接近“软科学”。许多领导活动不能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描述,它更多地需要正确的观念和创造思维基础上的经验与智慧。

4.应用范围不同

管理科学是较专业化的“将才”理论与方法。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窄,可供应用的面也比较窄,如质量管理不适用科研管理,人才管理不适用成本管理;领导科学也是一种专业理论,但是这种专业要比别的专业面宽得多。

(五)领导科学与法学

法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也是对现代社会影响最深的一门学科。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以法律制度的健全为基本前提,以法的形式至上性为社会治理的特点,以依法治理为社会权力运用的基本方式。现代法学划分为法理学(法哲学)、法律社会学、部门法学三个层次。三者以对法律建构的合理性研究、法律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的讨论、各种法律戒条的有效社会规范作用的综观分析,为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最有力的法治支持条件。而且,法学国家化、国际化的共同发展,更为国际社会的秩序建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领导科学在研究领导现象时,一般都以作为研究对象的领导者所在社会与时代的法律为基本背景。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对于领导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中才能为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或优秀进行定位。而同时,现代社会的领导者都必须在法治的范围内运用权力。依法行使权力已经是一个众所公认的用权原则。在这一点上来说,领导科学与法学学科是天然关联的。

当然,法学与领导科学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法的规定性、强制性与法学的严谨性、规范性,同领导活动的随机性和领导科学的情景性相比,显然是有差别的。

(六)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

所谓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领导条件、领导原则和领导方法的基本技能。这种技能往往表现为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具体地分析复杂社会因素的综合能力。而领导科学则是领导艺术中具有稳定性、规律性的东西的结晶,是对领导艺术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总结。每个领导者由于知识、经验、气质、意志不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不同,掌握领导艺术的水平就会相差很大。也就是说,领导艺术因人而异,而领导科学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领导艺术是领导科学的基础,现代领导工作不能离开领导艺术。领导艺术表现为非模式化的技能,而领导科学则表现为规范化、模式化的知识体系。把领导艺术中具有稳定性、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提炼,经过总结,就可以上升为领导科学的内容。相对来说,领导艺术更忠实于、更接近于生活实践,它要追逐生活实践的浪花而不断充实、发展、更新自己;而领导科学,由于它是规范化的知识体系,一经形成,则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就使它很容易在生活的“常青树”面前显得逊色和尴尬。一般地讲,领导者的层次越高,领导工作的随机性越强,程序化的可能性越小,就越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体现领导者生气勃勃的创造力,它经常在经验之湖面上激起创造性思维的浪花。没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就不能将这些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也就很难取得成功。

另—方面,领导科学能够促进领导艺术的发展,领导工作不能离开领导科学的指导。领导艺术是领导经验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无论经验的取得,还是经验的把握与运用,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领导艺术越是高超,越是说明领导者的领导科学知识很扎实、深厚,且善于与实践结合;领导科学知识掌握得越好,领导者就越能在复杂的问题面前应付自如,其领导艺术就会愈加完善。领导艺术所表现出的智谋是执行领导原则过程中的灵活性。没有这种灵活性,领导科学当然会变成僵硬的理论教条;但是,若失去领导科学的原则性指导,那么领导艺术也就会成为机会主义的行动。所以,接受领导科学指导,不仅是运用和发展领导艺术的需要,而且是领导工作科学化的需要。

综上所述,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是那些既掌握了大量的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知识,又善于运用领导艺术的人。只谈领导知识而不懂领导艺术,容易成为教条主义的书呆子;只讲领导艺术而不讲领导知识,则有可能陷入资产阶级权术和主观主义的泥坑。领导艺术只有建立在领导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如,如虎添翼。我们的事业正迫切需要大批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经验与科学、艺术与知识统一起来的领导人才。

领导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的历史学、心理学、语言文学,与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民族学等众多学科的联系也是比较紧密的。此外,领导科学还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连,如运筹学的最优化理论、动态规划和控制理论等,计算机对领导决策、领导方法的影响等,表明领导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分支学科密切相关。

四、学习与研究领导科学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领导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是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干部队伍的需要,是搞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迎接世界新形势挑战的需要。领导科学这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历史虽然不长,但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的极大重视。研究这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应用科学,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理论概括与经验分析结合起来,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与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兼收并蓄、博览群书的原则,努力完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的方法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在领导科学的研究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领导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和鲜明的党性特色。第二,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科学地分析领导的本质;才能正确而有效地运用领导的职能、组织、方法和艺术;才能按照党性原则去自觉地提高干部的素质和加强修养。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领导问题的一些论述,对于我们研究领导科学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是我们确立马克思主义领导观念与领导方式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

我党在领导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教训。研究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领导科学的内容十分必要。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中,不但表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同时也创造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理论。如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主观指导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善于抓住复杂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学会“弹钢琴”,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两头带中间,胸中有数,留有余地,坚持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已经为广大干部所熟悉,从而使我们党内外的广大干部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对于领导科学的研究更为重要。这些新鲜经验,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取得的。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总结了许多新鲜经验。许多内容,不但是外国所没有的,而且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没有经历过的。要研究我国当代的领导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新鲜的领导经验,作为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重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统治就达两千余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如何实施领导(统治)的问题,历代统治者、政治家多有论述。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历代王朝都设有史官,负责记载国家大事和帝王及其他重要人物的言行,作为后代统治者“安邦治国”的借鉴。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著作也很丰富,如《黄帝经》《论语》《孙子兵法》《孟子》《韩非子》《老子》《庄子》等,不胜枚举。更为直接的是散见于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著作中的一些片断,如曹操的“以才取人”,唐太宗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等。这些著述既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

研究领导科学还必须注意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和现代科学成果。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时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2]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同样是研究领导科学的重要方针和方法。

20世纪以来,全世界对科技、经济、社会的管理活动的研究已经逐步从科学管理发展到管理科学,如经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工程管理学、科研管理学;同时,也相应地发展了管理的基础学科,如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论,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数学规划、策略规划、目标规划、决策论、对策论等。许多著作有很多都涉及领导者和领导行为的研究,这些学科和方法论的出现,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当代科技、经济、社会向复杂、综合、加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有的放矢地吸收国外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广泛地了解和吸收各种国外的经验,有选择地在实践中试用;在试用中加以改造,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要注意学创结合,走自己的路。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和理论,关键是消化,就是使之中国化、本部门化、本社区化与本单位化。

【注释】

[1]《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3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4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列宁全集》,第六卷,2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列宁选集》,第四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4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5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20~3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毛泽东选集》,一卷本,2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0]《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1]《列宁全集》,第二卷,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