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营企业领导政策

民营企业领导政策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来说,能否制定出切合一定历史、社会和文化特点的政策,将关系到它的兴衰存亡。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领导可以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企业内部政策。而要做到这些,民营企业领导者必须深谙政策科学。

对于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来说,能否制定出切合一定历史、社会和文化特点的政策,将关系到它的兴衰存亡。对一个部门、一个企业来说,能不能制定适当的合理的有效政策,同样直接关系到它的事业的成败。正因为如此,在领导活动中政策就成为人们尤为关注的方面。

一、政策的含义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领导者与政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领导可以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企业内部政策。因此,民营企业领导者既要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又要善于制定企业内部政策。而要做到这些,民营企业领导者必须深谙政策科学

(一)政策的含义

政策这一术语,是由英文“Policy”一词经由日语转译而来的。从中文的意思来看,“政策”中的“政”是政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政治活动归根到底是对于社会利益的争取、分配与调整。“政策”的“策”,通常意思是“策略”、“方策”,强调的是细密而周到的全盘思考,带有谋划、权衡、把握时机的含义。

政策这一概念可包括下述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政策是由组织来制定和实施的,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都是组织行为。第二,政策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战略与策略。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调整内外各种关系,以达到预定的社会群体目标,领导组织机构必然要制定各种政策,这些政策是引导和调整群体活动的战略与策略。第三,政策是规范组织行为的决策和指令。政策,特别是涉及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政策,都是以决策的形式体现出来。它一经制定,对整个组织的行为就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组织内的全体成员都必须与决策的目标、方向、步骤保持一致,做到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政策这一概念:政策就是关于织织目标与行为的谋略和指令。

(二)政策的分类

按政策制定的权限和适用范围大小来划分,有中央政策、地方政策、部门政策、单位政策,民营企业内部政策属于单位政策;按政策的时间来划分,有长期政策、中期政策、短期政策等;按政策的作用来划分,有调动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等;按部门类别来划分,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文化教育政策等,就经济政策来说,又可分为工业政策、农业政策、商业政策等;按商业经营管理来划分,有生产资料政策、农产品政策、日用工业品政策、小商品政策、国计民生重要商品政策、新产品和特种商品政策、出口商品政策等。不同类型的政策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所以,领导者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根据不同类型政策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绝不能沿袭一种方法,照搬一个模式,来对待如此多的各项政策。

二、政策的特点与作用

政府政策与企业政策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政策不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政策有不同的特点,但所有政策又有一些共同特点。

(一)政策的特点

1.系统性

政策具有层次上的相关性,有高层次与低层次之分,也就是说有总政策与具体政策之分。总政策与具体政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项政策之间彼此依赖、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总政策是全局的行动准则,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具体政策是局部的行动准则,一般具有灵活多变性。政策的系统性特点,要求领导者在运用政策时,要注意各项政策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整体效应,领导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2.科学性

政策是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制定的,它具有指导作用和制约作用。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则要看政策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向前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政策的科学性,就是要看政策的规定内容是不是实事求是,是不是从本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政策切实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制约性

政策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约束性。政策的运用要严肃认真,不能朝令夕改;政策一旦公布,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群众,都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政策的基本原则。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执行,由此可见,政策具有明显的制约特点。

4.时效性

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其时效性。制定政策必须及时,不要使政策成为马后炮。形势发展变化,政策也要变化。领导还要善于掌握实施政策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既定政策中的偏差和不完善,以及政策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僵化不变的政策与政策本身固有的时效性是不相容的。政策是要发展、充实和完善的,因此而抱怨政策多变是不对的。

5.实践性

政策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理论的具体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政策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但它有很强的实践性。政策不是以抽象的理论形态出现的,而是以具体的行为规则出现的。它明白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仅仅做一些理论上的说明。一项政策出台之后,要在实践中执行,并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二)政策的作用

政策规定着领导者行为的方向,政策水平是衡量领导者能力的重要标准,政策在领导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政策是领导活动的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领导运用政策越来越广泛。政策是领导从事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并且贯彻于始终。任何领导的活动都是运用政策。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制定和执行政策。

2.政策是实施领导的基本手段

领导活动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领导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民营企业实施领导,可以使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手段、组织手段等,但在各种手段中都离不开政策,都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作配合。政策是保证领导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否则,离开政策,领导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将会给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政策是领导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基本方法

只有坚持政策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各级领导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使我们的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领导者要学会并善于运用政策,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政策体系。通过政策领导,使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所以说,政策是领导者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4.政策是关系到事业成败的重要手段

政策无论在革命还是在各项建设事业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到一个政党和国家,小到一个公司和个人,无一不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想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胜利,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事实证明,要想取得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必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否则,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政策问题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绝不可掉以轻心。

5.政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领导工作的重要标准

衡量领导工作的优劣,可以有各种标准和方法。但政策水平的高低是鉴别领导才能大小的重要标准。因为,政策是权威性和规定性的统一,它不仅能够起到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所以,能否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政策,是对领导者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查,是领导水平的全面体现。要真正做到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政策,领导者没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是不行的。

三、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对一个组织来说,要制定出组织发展的正确政策,首先应掌握上情。这是指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发展战略。因为这些方面都是组织发展不能违背的。其次应认清组织环境。这是指组织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环境。尤其要认清竞争者和合作者等情况。再次应认清组织自身状况。主要是认清本组织的优势和劣势。组织只有全面认清上述三方面情况,才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此外,群众的觉悟、意愿、情绪和心理,也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因为群众的意愿往往制约着制定政策的时机。当形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群众已经有了某种要求,就应通过政策加以反映,否则会脱离群体;如果条件尚未成熟,群众还没有要求,就不能主观地把某种政策强加于群众,否则同样会脱离群众。

(一)制定政策的原则

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条基本原则是各级领导者必须遵循的。在各级领导实践活动中,在各项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这一基本原则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1.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政策要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要经过必要的讨论、协商、对比和辩论。民主性原则要求政策的制定过程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民意基础

领导在制定各项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体的利益、愿望、苦衷以及觉悟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要尽可能广泛地听取意见。不过,一项正确的政策一时不被群众所理解,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因此,政策制定过程中在征询各界意见时,也应该将政策的意图、目标、效率等做广泛的解释宣传,以期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

(2)政策的制定要经过专家论证

专家论证、咨询在现代组织的决策过程中已是常规做法。政策制定也是如此,由于它牵涉到许多专门知识,必须有内行专家的参与。

(3)政策制定要经过决策层的集体讨论

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需要领导加以集中,专家提出的方案要由领导来选择。领导群体在集中意见、选择方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这就需要充分地沟通、讨论,以求得意见的统一。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遵循科学的认识方法,使所制定的政策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一项政策必须具备实际推行的可能性。政策的民意代表性和正确性是构成政策可行性的两个基本因素。除此之外,领导者在政策可行性上应对下述方面予以注意。

(1)法律上的考虑

任何组织的任何政策都不应与法律的精神和规定相抵触,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2)政策系统的考虑

一项政策是否可行,不仅取决于该政策本身的性质,有时候还要考虑到它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关系。政策的制定要求有整体的、系统的、发展的考虑。总政策与具体政策、此政策与彼政策、原有政策与现行政策,要统筹兼顾,统一协调。

(3)社会心理上的考虑

这是指政策要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群众的心理适应性等因素相结合。

(4)资源条件的考虑

这是指支持某项政策实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很多政策尽管很理想,但限于财力,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逐步实现。

(二)政策制定的要点

政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制定的。在制定政策时,第一,必须明确目标。一项具体政策必须符合总的目标,不能和总政策相冲突。第二,必须明确对象。政策所期望调动和约束力量的是政策的对象,没有对象的政策是空洞无力的政策,政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全体对象的力量。所以,对政策对象的研究非常重要,没有对政策对象的充分研究,就不能制定正确有效的政策。第三,必须明确相关因素。一项政策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把各种与政策效果有关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以免政策出台后,出现未始料及的变化。

(三)政策执行的措施

政策再好,如不执行就没有意义。政策执行的意义在于使主观意图变为客观实际,并在具体实施中发现、调整、纠正主观认识上可能存在的偏差。将政策从主观意图变为客观实际,从领导指令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一个重大飞跃。这个飞跃的实现,有赖于领导艺术水平。从实践经验来看,领导者在实施一项政策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习和领会政策

任何政策都是要靠人来贯彻的。政策的贯彻应该是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种盲目的、被动的行动。这种自觉行为首先是建立在贯彻者对该项政策精神的真正领会上。因为只有对政策的作用、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去贯彻它。所以,领导者在实施某项政策时,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好政策的精神实质。否则,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宣传和解释政策

在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一般都应该将政策意图、政策精神、政策目标等向群众做广泛宣传,特别要向政策实施对象以及受政策影响的各个有关方面做深入宣传,对来自不同对象的疑虑与误解,要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和说明。

3.组织与落实政策

政策的目标通常是经过对人、财、物的协调运用才能实现的。所以,实施政策最重要的环节在于积极而合理地调动人力、财力、物力,将它们用于该用的地方,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有些政策是通过常规的组织机构和渠道来贯彻的,有些政策则是跨领域的,需要不同的部门、行业协调行动。在这样大规模的政策贯彻实施过程中,领导要善于选拔得力的干部,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去开展工作,必要时还要成立有各方面人员参加的指挥机构,对实施政策进行周密的领导和宏观调控。

4.控制与总结政策

政策一旦实施,领导者就要随时了解、掌握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领导机构要善于通过抓典型、以点带面等方法,发现、总结贯彻政策中取得的好经验、好方法,及时地加以推广,以指导和推动全局工作。另一方面,则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补救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