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和素质(代序)

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和素质(代序)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和素质(代序)侯长安知人善任既是各级领导者和广大组工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其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从组织工作的要求看,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和基础,做不到知人就谈不上善任;善任是知人的目的和结果,做不到善任就丧失了知人的意义。在知人、选人、用人、育人的诸多环节中,用人是核心问题。

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和素质(代序)

侯长安

知人善任既是各级领导者和广大组工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其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从组织工作的要求看,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和基础,做不到知人就谈不上善任;善任是知人的目的和结果,做不到善任就丧失了知人的意义。不断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和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阅读中国古代各类历史文献时,看到了许多关于如何知人、用人、评价人的精彩论述。古人对知人用人规律的总结、提炼,闪烁着经验和智慧的光芒,时时令人拍案称道。我感到,尽管这些述论难免受历史时代的局限,但是,紧紧围绕“选用什么样的人、怎样选用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梳理和审视前人关于知人善任的思想精髓,加以比较和研究,对于广大组工干部做好今天的选人用人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人、识别人,就是通过全面考察,了解和认识人的思想品德、人格特质、行为特征、兴趣专长及其弱点不足等。自古以来,就有人才难得之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难得首先难在识人不易。正如苏轼所言:“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又如诸葛亮所说:“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正因为知人难,所以古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识人之法。

善于识人要精于“观人察质”。通过察言观色,透过外在的气质形象等表象,进而把握人的品行修养和性格特征等内在本质,是识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孟子识人,以人的眼睛作为重要的观察点,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刘劭根据人的“才”、“性”不同,通过对人的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征”分析,把人才分为三类十二种。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善于识人要勤于“听言观行”。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尽人皆知的识人方法。详细察问,听其所言,穷究其辞,有助于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品行、学识和能力。听言观行须求之于“勤”,言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要客观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就必须勤于察问,准确把握其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表现。听言观行还要求之于“实”,如韩非子所说:“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实际上,姜子牙的“八证”,庄子的“九征”,刘邵(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八观”、“五视”,曾国藩的“询事考言,二者并重”,诸如此类,都强调了勤于“听言观行”的重要性,都介绍了“听言观行”的具体方法。“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良驽”,古人所言,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完全吻合。

善于识人要长于“见微知著”。朱元璋曾说:“观人之法,即其小可以知其大,察其微可以见其著,视其所不为,可以知其所为。”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常言道:“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往往不起眼的事情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忽略了细节便无从谈大节。当然,我们也不能拘泥于细节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防止被表象所蒙蔽,要善于归纳比较,分析判断,从复杂的表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善于识人要善于“增广视听”,常言道:“人心一杆秤,群言一面镜”,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孔子曾提醒人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孟子也认识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贤,然后去之。”坚持增广视听,凭群众公论定取舍,组工干部就等于多了千万双察人的眼睛,视野就会更开阔,目光就会更深邃,景象就会更清晰。

当然,识别人是一件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人本身是具有复杂思想行为的生命有机体,又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所以,不仅人与人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即使同一个人,也会表现出外在特点与内心活动的差异,也会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势下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识人不宜拘泥于一种方法,最好“综观其人”。古人总结的“察人七途”:鉴其表、听其言、察其行、观于友、询于众、试于事、考于绩,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察人的一个总结。我认为,只要我们秉持公心,采取科学方法,坚持做到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内外结合、表里兼察,就一定能够做到“认人之实、识人之真”,为善任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善任是知人的目的和结果

所谓善任,就是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在最恰当的时机把最适合的工作分配给最适当的人才,做到用当其长、用当其愿、用当其时。在知人、选人、用人、育人的诸多环节中,用人是核心问题。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纵然有许多因素,但能否用好天下贤才,是事业成败的重要原因。王安石曾说:“夫才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而,“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古人对用人规律的总结,与我们现在坚持的用人原则对应起来看,颇有似曾相识之感,令人惊叹!

善于用人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为人之本,也是成事之基。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从组织工作的角度看,德才兼备既是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古今中外一条永恒的用人标准。古人讲,“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有德无才的人,自然难以成就大事,但因为厚德,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才弱的不足;无德有才的人,异常危险,小则损人利己,大则祸国殃民;无德无才的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终也会惹祸上身。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上可安邦定国,下可行善助人。我们现在仍然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原则。

善于用人一定要坚持量才录用、扬长避短。所谓“金无足赤”,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人。善于用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安排,用人所长、容人之短,就事择人、就能授职,使得人事相宜,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正所谓“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朱元璋说:“任人之道,因材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大小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材。”我们在用人时可参考古人的经验: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法者取其慎。

善于用人一定要做到唯才是举、用人不疑。唯才是举,就是要重视人才的品德、才能,大胆地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核心是任人唯贤,防止任人唯亲。用人不疑,强调的是用才者只有以诚相待,充分信任,让所任之人放手处理属于他职权范围内的事,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达到司其职、尽其责、得其智、成其事。正如欧阳修所总结的:“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才,而可共成事。”

善于用人一定要做到不拘一格、赏罚分明。欧阳修曾说:“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古人讲用人上的不拘一格,就是强调在选用人才时,要尽量将出身、地域、年龄、资历等常规限制降到最低,不断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赏罚分明,就是在使用人才时不仅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机制,有效激励人才建功立业。正所谓“劳臣不赏,不可劝功,死士不赏,不可劝勇”。赏罚分明关键是要做到适度,“赏一人而千万人悦者,赏之;罚一人而千万人劝者,罚之”,只有这样才能使赏罚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评价人是知人善任的重要内容

所谓评价人,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各类人才进行考核,对人才在工作实践中的现实表现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为人才的继续使用或奖惩提供依据。从史书记载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尧、舜做部落联盟首领时就已经有了考绩的做法。夏、商、周三朝,国家因任设职,量能授官,已实行对官吏的考核。这可以说是我们现有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雏形。战国时较为普遍的考核方式是“上计”,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两汉对官吏的考核,仍以“上计”为主,每三年考核一次以定升黜。魏晋南北朝时,考核对象从地方官吏扩大到朝廷百官,考核办法改三年考核为每年岁终考核,到第六年,总计历年考核结果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任免。唐代具有严密而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宋元时期继续沿袭历代考核评价制度。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所谓“考察法”,即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法考察官吏。清代沿用明代的“京察”和“大计”制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古人对人才的评价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学识才干、勤政为民、功绩作为、廉洁奉公以及综合评价等六个基本方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智力上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评价一个人,首先要看道德修养。品德优的人视事业如山,待名利如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品德差的人则反之,以一己之名利为最高追求。组工干部所要做的就是明辨德行优劣,以便让厚德之人登“高堂”,使缺德之人远“权器”。二是要看学识才干。优秀的人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刘邵在《人物志》中将“文武茂异”者称之为英雄,并进一步指出“英雄”由“聪”、“明”、“胆”、“力”四种要素组成。“英雄”成为当时评鉴人物的一个“品题”。虽然说,评价标准因时而异,但直至今天,所用方法大致是相同的。三是要看是否勤政为民。古人对为官者的评价标准中,已有勤政为民的内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的便是此理。是否勤政,虽然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但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古人说的勤政为民,与我们今天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脉相承的。四是要看功绩作为。实践是具体的、全面的、历史的,是见证人才素质的唯一标准。功绩作为是人才的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用干事创业的实绩评价人才的功过是非,贤愚优劣,与我们强调的“凭实绩”何其一致!五是要看是否廉洁奉公。从古至今,清正廉洁既是无数为官者郑重承诺的政治信条,更是天下普通百姓的殷切期盼。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上述种种,既是古人总结的评价人的内容,也是评价人的方法。综合起来,就如同我们现今常说的关键是要形成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对人才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评判,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

刘劭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组工干部一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选人用人观念,通过不懈的学习、深入的实践、反复的砥砺、用心的积累,不断提升知人善任的能力和素质,做到精于识人、善于用人、客观准确地评价人。在提高广大组工干部能力素质的同时,我们还要着眼于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建立健全选贤任能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用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好选人用人的神圣使命,才能无愧于组工干部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〇一〇年五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