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优势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概念中最关键的是比较对象的确定,离开了具体的比较对象,这个概念毫无意义。19世纪中期,当美国开始风风火火地铺设铁路时,数以百计的轮船已经定期穿梭于美国的河流之中,使长途货运成为可能。事实上,铁路运输凭着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运量以及更广的通达范围,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产业结构。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概念中最关键的是比较对象的确定,离开了具体的比较对象,这个概念毫无意义。就像比较中石化和搜狐公司的竞争优势一样,将两个根本不具有可比性的企业放在一起比较其竞争优势,就显得有些滑稽了。正是因为这一点,有的学者干脆将这个概念称为“比较优势”或“比较竞争优势”。

一、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

两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比如蒸汽机、铁路、电报和电话以及发电机和内燃机等,而信息技术则是其中的新生力量。当这些技术融入商业基础设施时,在短时间内它们确实有可能为有远见的公司谋得真正的优势。但是,随着市场上这类技术供应的增加以及成本的下降,这些技术就会变成常规投入。我们有必要区分独特性技术和所谓的基础性技术。

1.独特性技术的作用

独特性技术能够为某一家公司所拥有或有效控制。例如,一家制药公司也许拥有某种特定化合物的专利,而该化合物正是合成一系列药物的基础;一家工业品制造商也许掌握了某种独特的工艺流程,而该流程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一家日用消费品公司也许获得了某种新包装材料的独家使用权,其产品的保存期限要长于同类竞争性的品牌。只要这些专有技术受到保护,它们就能够成为长期战略优势的基础,使公司获得高于对手的利润。

如果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超凡的洞察力,那么它也可以出其不意地超过竞争对手抢占先机。电力再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在19世纪末之前,大多数制造商依赖水压或蒸汽等动力来带动机器。那时候,动力的来源单一而固定,例如工厂旁边的水车。企业为了将动力传递到工厂的各个工作区,需要精心设计滑轮和齿轮传动系统。当发电机初次投入使用时,许多制造商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当做单一能源的替代物,为现有的滑轮和齿轮系统提供动力。然而,一些精明的制造商看到,电力的巨大优势之一是便于传输,可以将它直接输送到各个工作区。在工厂中架设电网、安装电动机后,企业就能够摆脱掉笨重、死板而且昂贵的齿轮系统,从而在效率上把那些尚未采取此行动的竞争对手甩在后面。

2.基础性技术的作用

基础性技术的价值则是在共享时比独占时更大。不妨设想在19世纪初,假如某家制造公司拥有建造铁路所需的全部技术。只要该公司愿意,就可以在其供应商、生产厂以及经销商之间铺设铁路专线,让自己的火车行驶在这些铁路上,从而提高这家公司生产的效率。然而,从经济的全局来看,如果能够铺设公共铁路网联结众多公司和众多购买者,将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无论是铁路、电报线还是发电机,基础性技术的特点和经济特性都会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广泛共享,并最终成为整个社会商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基础性技术在最初阶段是以专有技术的形式出现的。只要技术的获取受到限制,无论是有形的限制还是知识产权保护、高成本制约,公司就能够用它获得竞争优势。例如,从1880年左右建造第一座电站到20世纪初全面架设输电网之间的这段时间里,电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得近水楼台之便的制造商常常能够获得重要的竞争优势。美国最大的螺钉螺帽制造商Plumb,Burdict and Barnard公司将它的工厂设在纽约州的尼亚加拉瀑布附近,这并非巧合,而是因为美国最早的大型水电站之一就设在此处。

基础性技术除了带来效率更高的全新运作方法之外,通常还能引发大范围的市场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眼光长远的公司也能借机领先目光短浅的竞争对手。19世纪中期,当美国开始风风火火地铺设铁路时,数以百计的轮船已经定期穿梭于美国的河流之中,使长途货运成为可能。许多商人以为铁路运输将基本上沿袭轮船的运输模式,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而已。事实上,铁路运输凭着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运量以及更广的通达范围,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产业结构。突然间,成品的长途运输像原材料和工业部件的长途运输一样变得非常经济划算,大众消费品市场应运而生。有些公司看到了这个良机,于是立刻开始建设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工厂,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使它们击败了在此之前一直统治着制造业的地方性小型生产厂。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战略

1.信息技术的战略意义

虽然基础性技术为我们打开了获取优势的机会之门,但这扇门敞开的时间非常短暂。当一项技术的商业效用开始受到广泛推崇时,自然会吸引海量的资金投入,它的扩张建设将以超常的速度进行。铁轨、电报线、输电线的铺设或架设工作无一不犹如急风暴雨一般展开。扩张建设进入尾声,公司赢得独家优势的机会大多已消失殆尽。一拥而上的投资带来的是产能扩大、竞争加剧以及价格跌落,这使技术变得随处可得,而且价格也让人能够承受。与此同时,扩张建设迫使用户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这就使专有系统变成了过时之物。随着应用技术的最佳实践得到广泛的认识和模仿,最后连使用技术的方式也开始变得标准化。实际上,最佳实践往往会融入基础设施之中。譬如,电气化以后,所有新建的工厂都安装了许多分布合理的电源插座。技术及其使用方式实际上都变得大众化了。在技术扩张建设结束后,剩下的唯一尚可争取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然而即使是这一优势也很难得到保证。

当然,这并不是说基础性技术不再影响竞争。它们对竞争的影响依然存在,但这种影响只有在宏观经济层面才能感受到,在单个公司的层面上是感受不到的。例如,如果某个国家的某项基础性技术的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无论这项技术是全国铁路网、供电网还是通信设施,该国的国内工业都将遭受严重的损失。同样,如果一个行业在利用某项技术力量上落后了,它就很容易被淘汰或取代。通常,一个公司的命运与影响其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的更大的力量息息相关。不过,关键问题在于,随着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它的战略潜力——使公司有别于同类企业的能力无疑会渐渐消退。

虽然信息技术比先前的一些基础性技术更加复杂,更加灵活多变,但是它同样具有基础性技术的一切标志性特征。实际上,众多的特点集于一体更加快了信息技术大众化的速度。首先,网络仍然是一种传输机制,就像铁路运输货物、电网输送电力一样,信息技术传递的是数字形式的信息。与所有其他传输机制相似,信息技术在共享时的价值要远远超过独用时的价值。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历史,是互联性和互通性不断增加的历史,开始是主机分时系统,然后是以微机为基础的局域网,再后来演变成范围更广的以太网,最后出现了因特网。这个前进历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涉及技术的进一步标准化,近来更是有功能趋同的态势。对于今天的大多数商业应用软件而言,定制的好处根本抵消不了孤立所带来的高成本。

信息技术还极易复制,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无止境地进行成本几乎为零的完美复制。信息技术的许多功能都具有近乎无限的可扩缩性,当这个特征与技术的标准化相结合时,大多数专用软件注定将会成为牺牲品。当你能够用少量的钱买到现成的先进软件时,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编写自己独有的文字处理、电子邮件或者供应链管理程序呢?然而并非只有软件是可以复制的。由于大多数商业活动和流程已嵌在了软件之中,因此它们也变得可以复制了。当公司购买了一种通用的应用软件后,它们同时也就买下了一种通用业务流程。从节约成本和互通性这些好处来考虑,牺牲独特性在所难免。

因特网的出现为通用应用软件提供了一种完美的交货渠道,从而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向第三方购买收费的“网络服务”来满足它们的信息技术需求,这与购买电力或电信服务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的商业技术供应商,从微软到IBM,大多试图将自己定位成信息技术的公用事业服务商,希望在所谓的“网格”(grid)上获得控制权,以控制各种商业应用软件的供应。最终的结果同样是导致信息技术能力的日益趋同,因为有更多的公司以通用软件来取代专用软件。

信息技术常常出现价格骤跌。当戈登·摩尔做出他那著名的预见性论断——计算机芯片上集成电路的密度每两年翻一番时,他预言的是计算处理能力的爆炸式增长。但是,这个预言也可以理解为计算机功能的价格也将暴跌。计算处理能力的价格从1978年480美元/MIPS(每秒百万指令)跌至1985年的50美元/MIPS,然后又跌到1995年的4美元/MIPS,而且跌势仍没有丝毫减弱。数据存储和数据传输的价格也一样在快速下降。信息技术价格的快速下降不但使计算机革命让一般的公司和民众受益,而且让阻碍竞争的最重要的一个潜在障碍荡然无存。现在,即使是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力也能很快变得人人皆可拥有。

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同时又类似于独特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的关系。最开始,企业常常因为某种独特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也掌握了这种技术,这时候这种技术就不成其为竞争优势了。当然,这种技术并不等于说没有用了,这种技术很快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企业生产一系列相关产品的能力,很快又能获得某种竞争优势。

2.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竞争战略

(1)复杂性技术壁垒策略

公司研究的产品和工艺技术越来越难以保持专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更加成熟,其知识传播越来越广。在没有专利的保护下,竞争优势将逐步消失,不管某些公司多么不情愿接受这一事实。因而任何建立在专有知识或专门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壁垒将随时间消失。同样,缺乏合格的专业人员也将导致这种壁垒消失。这些变化不仅是新的竞争对手出现的温床,而且为供应方或买方纵向整合挤入此产业提供了方便。

专有技术的扩散速度取决于特定的产业。技术越复杂,要求的技术人员越专业,所需要的关键研究人员越多,或者研究职能的规模经济越大,专有技术将扩散得越慢。当仿制者面临巨额资本要求和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时,专有技术将提供坚实的进入壁垒。一种抵制专有技术扩散的重要力量是专利保护,从法律上禁止扩散。但是,这种保护不太可靠,因为类似的发明可绕过专利。另一种抵制扩散的力量是通过研究与开发不断创立新的专有技术。新技术将延长公司专有技术优势的时间。但是,如果扩散期短,买主并不十分忠于发明公司,则不断创新可能不太合算。

(2)纵向整合产业价值链策略

通过纵向整合产业价值链策略,可以使企业获得行业竞争优势、速度优势。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看图1.4。

img8

图1.4 产业价值链的三流

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来讲,制胜的武器就是速度,这里的速度就是最快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实行敏捷供应链战略的一个重要竞争优势就在于速度。在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中,从接受订单到成品交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企业要将所有的订单信息集中汇总到计划部门,由计划部门分解任务。从采购原材料开始,从前到后按工艺流程完成订单生产,除了必备的作业时间,中间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等待现象。企业如果按敏捷供应链观念组织生产,其独特的订单驱动生产组织方式,在敏捷制造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最快速度响应客户需求。戴尔公司是成功利用信息技术实行敏捷供应链战略的楷模,企业收到订单后,快速将订单分解,并通过互联网将子任务分派给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各企业按电子订单生产并按核心企业的时间表供货,无论是需要一台电脑的个人还是数百台电脑的大公司,戴尔在接到订单后都会在几个工作日内送货,以北京为例,只需七天。

通常情况下,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和产品成本是一对负相关目标,从事传统产业经营的人员对这一点体会更为深刻。然而在电子商务的实践中,这一对矛盾却得以成功解决,在获得多样化产品的同时,企业仍然可以具有低廉的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取得源于两种成本的降低:库存成本和交易成本。

先分析库存成本。整条供应链的库存,可以被分为企业内部库存与企业间库存两种。传统组织方式是按照从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推动生产方式进行的,企业内部缺乏后工序拉动的按订单即时生产的能力,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大量库存堆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由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缺少相邻下游企业的即时信息,结果难以逃脱需求被逐级放大的“牛鞭效应”,导致企业间库存不断翻升。敏捷供应链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持,成功地实现了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订单驱动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库存量。

再分析交易成本。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很多供应商,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许多企业都会将一些非核心技术外包,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将面临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问题。传统的供应商与生产企业之间存在价格博弈,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过程,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会尽量保留私有信息,因而造成交易成本,这种成本正是科斯在企业边界理论中所提到的交易费用,是一种巨大的摩擦成本。而在敏捷供应链管理思想下,核心企业及构成供应链的上下游节点企业在战略一致的前提条件下结盟,所有的同盟利益一致,信息共享,由核心企业按照需求动态组合供应链,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3)充分利用政府保护的策略

对于政府保护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事物,一般人总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因为似乎美国总在反对落后国家的政府保护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同时看到美国这些年不断利用政府保护来反对所谓落后国家的反倾销政策,并且屡屡成功,我们就不会认为政府保护是落后国家所使用的落后策略了。

对于参与全球竞争的跨国公司而言,政府保护的形式多种多样,绝大多数以保护本地企业或本地就业为借口。如,关税和其他税费,在限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上它们与运输成本有相同的效果;配额;政府或准政府实体(如电话公司、国防承包商)向本地企业的优先购买;政府坚持研究开发本土化或要求产品部件生产本土化;使当地企业受益的税收优惠待遇、劳工政策或其他经营法律法规;本国政府颁布的有利于该国企业从事全球经营的生产和反贿赂法、税法以及其他政策等。

政府保护能帮助本地所有的企业,政府法规也可能迫使跨国公司向特定国家出售特定的产品类型,也能使其以更加独特化的方式影响营销策略的实施。政府保护最易于发生在特色鲜明或影响某些重要的政府目标的产业中,这些目标包括就业、地区发展、本地战略性原料资源、国防和文化特色。例如,在电力和通信这样的产业里政府保护的力度就非常大。

对于个人计算机的组装生产来说,全世界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莫过于DELL公司,就连PC的鼻祖IBM都被逼出了这个市场。如果将该公司与我国的联想集团进行比较,后者肯定与之相差很远。或许有人认为联想集团具有人力成本的优势,如果这么想就错了,实际上DELL仅仅是一个计算机整机拼装厂,所有的零部件除了CPU,全部都是东南亚各国制造的,该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一种快速拼装计算机部件、快速发货的能力。如果在这个市场上没有任何影响自由竞争的障碍,那么这个市场将只会有DELL一个公司存在。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计算机产业将类似于电力这种传统的产业,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性资源,如果我们自己不能生产,整个国家将陷入一种被挟持的地位。所以,国家必须保护这个产业,这是美国企业不愿看到的情况,反而恰恰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忽视的。表面看来,似乎联想集团具有政府保护的优势,实际上这种优势目前处于逐渐丧失的状况。DELL早已经开始雄心勃勃地进攻中国的政府采购领域,而且份额越来越大,甚至比联想集团更善于处理与政府机构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