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体学习与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

集体学习与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分知识可以支撑集群和集群企业短期竞争优势,但集群和集群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则必须依靠结构知识来支撑。第Ⅱ类学习是集群本身结构化的方式引起的企业及机构间的学习。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并不等同于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但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微观主体,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以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前提。但限于篇幅,本书主要讨论集群内的集体学习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3.3 知识、集体学习与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

尽管产业集群的地域相邻性和业务相关性带来成本降低、柔性专业化、外部经济,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却不是上述因素完全能解释的,在其背后还有其他因素。Pinch,Henry(1999)通过对英国南部的赛车运动产业(BMSI)的研究,发现只用克鲁格曼(Krugman)对产业聚集的进化理论只能提供部分解释,更重要的在于产业区内相互间非贸易的知识流动,而产业集群为知识流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知识流动的途径见表3.2)。产业集群内组织之间的集体学习所带来的知识流动将明显地影响集群效率,从而影响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Saxenian(1994)在比较研究硅谷与波士顿128公路区的差异时发现,128公路区的企业内向而独立,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作为该地区最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与企业之间并没有深入的研发合作。与之相反,硅谷的企业则是外向和合作型的,当地知名的斯坦福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非常紧密,不同企业的员工具有多种渠道聚在一起交流技术和心得体会。尽管开始时,硅谷与128公路并驾齐驱,势力相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128公路日渐走向衰落,而硅谷则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创新中心。而且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基于创新的发展将促使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并与区域产业品牌形成互动效应(Jiang Qinghu,2009a)。

表3.2 英国南部的赛车运动产业的知识流动途径

img31

资料来源:Pinch,Henry(1999)。

根据企业的知识论,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Robert,1996)。Tallman,Mark et al(2004)将集群中的知识分为成分知识和结构知识。他们认为成分知识由组织系统的部分而非整体的知识资源、技能、技术组成,例如包括科技、工程、设计、消费者行为等知识都属于成分知识。结构知识则具有系统性、结构性、路径性,能够将成分知识整合和合成新的成分和结构知识。相比成分知识,结构知识具有模糊性、缄默性、复杂性、组织嵌入(只在组织内扩散)、不易传播等特性。成分知识类似显性知识,结构知识类似隐性知识。但成分知识包括一部分隐性知识,而结构知识则相当于系统化的隐性知识。成分知识可以支撑集群和集群企业短期竞争优势,但集群和集群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则必须依靠结构知识来支撑。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取(Senker,1995;Howells,1996)。而在产业群内,地理位置的接近、经营业务的相同,使同行业的生产厂家、供应商、客户以及相关辅助产业交织在一起,它们可能共有一个供应商,同一家客户,同行的老板们可能是亲戚、朋友,高级管理人员可能同上一家餐厅,同参加一个俱乐部,其职员可能彼此是邻居、同乡,骨干人员可能从一个公司流向另一个公司;在集群中浸淫许久的人员一有机会就可能创办新的企业,成为老板。在这种环境中,行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空气中弥漫着产业的气味”(马歇尔语)。Lawson and Lorenz(1999)通过对美国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ilis)和英国剑桥(Cambridge)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印证了这一事实。Lawson and Lorenz(1999)认为两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通过集体学习,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掌握,产生创新。不但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类似结果。Bell and Albu(1999)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集群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知识系统”(cluster knowledge systems)而非“集群生产系统”(cluster production systems)。他们认为集群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是因为集群这样一种网络组织能够促进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外溢,从而导致集群企业产生核心能力。蔡宁、吴结兵(2005)认为集群内的集体学习区分为第Ⅰ类学习和第Ⅱ类学习。第Ⅰ类学习是群内个体间(这种个体即包括群内的企业、机构,也包括个人)的学习,也就是说,知识在个体之间的有意识的交流中扩散,通过群体成员间的互动行为沉淀下来。即使不在集群内,组织或个人之间的这类学习也能够有效的发生。第Ⅱ类学习被理解为系统的学习。这里组织路径构成集群系统本身的一部分,个体(更一般的是指群内的企业和各种机构)遵照组织结构化路径学习,即集群中的成员,依照组织的结构化路径,就能够获得其他成员已经获得的知识,而不需要在实际的经验中形成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第Ⅱ类学习是集群本身结构化的方式引起的企业及机构间的学习。自发、无意识的过程成为第Ⅱ类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区分第Ⅰ类学习与第Ⅱ类学习主要体现了集群及其结构化的方式在集体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组织路径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了出来(见图3.3)。相对第Ⅰ类学习,第Ⅱ类学习发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因而更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可见,第Ⅱ类学习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更大。

img32

图3.3 产业集群中知识、集体学习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料来源:蔡宁,吴结兵(2005),作者适度改编。

由此可见,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给产业集群提供创新源泉和竞争优势,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取。学习类型可划分为组织内学习和组织间学习,产业集群所固有的地域临近、业务相近及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为集体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并不等同于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但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微观主体,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以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前提。而以前的研究很少从集群企业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既然如此,本书研究微观集群企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上一节的分析表明,集群企业必须和集群外的机构发生联系,否则必将难以为继,走向衰落。但限于篇幅,本书主要讨论集群内的集体学习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