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公共经济学的地位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既古老又年轻的分支学科。第一个连接点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二)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似乎更深。

三、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既古老又年轻的分支学科。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经济学中的既有成果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是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公共经济学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学的分支,但同时又受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其他非经济学科的影响和渗透。本节将就对公共经济学影响较大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作一简单介绍,以勾画出公共经济学在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市场经济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及包括价格管理体制、消费与生产调节、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政策的理论共五个基本方面组成。

在微观经济学看来,最基本的单个经济单位是居民和厂商,前者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后者是经济中的生产者。根据经济学关于每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理论出发,微观经济学对于居民的研究,是从居民如何将有限收入用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实现效用(也即满意程度)最大化而展开的。微观经济学对厂商的研究是从厂商如何将有限资源用于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展开的。微观经济学通过对居民的效用最大化和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研究,来探索整个社会的资源最优配置。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达到最优化了。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核心手段,俗称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居民、厂商的行为均受其支配。正是在价格和成本的驱使下,居民和厂商才不得不以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理性地作出每一个经济选择。微观经济学在十分强调价格机制和竞争的同时,又十分重视分配问题,所谓分配问题是指产品是如何在社会各阶级、各集团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微观经济学认为,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企业家是社会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就必然相应获得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这种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还关心各种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大小。

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有两个连接点。第一个连接点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在公共经济学看来,政府本身既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者又是一个巨大的生产者,它本身也需要解决最大化问题。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连接点是公共经济学完全引进了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公共经济学把税收看成是政府的成本与价格,通过对财政收支的研究来弄清纳税人的每一笔税金是否实现了最大化,政府的每一笔开支是否实现了最大化。

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个量分析;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是如何确定、变动的以及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需求与供给及理论、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也在公共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

(二)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

宏观经济学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五个基本方面组成。

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决定和变化来寻找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它以资源最优配置为理论前提,研究现有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原因,探索被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实现充分的经济增长。在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理论居中心地位,把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GNP的变化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寻求资源的充分利用。

不言而喻,“二战”后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宏观经济学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论和国家干预论为主导的。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占了上风,但是凯恩斯主义仍然对宏观经济学和各国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即使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也从未主张完全不要国家干预。它们与凯恩斯主义之间的争论只是国家干预的程度和方式之争。

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似乎更深。在上文分析公共经济学兴起时已经提到凯恩斯主义,这里不再继续展开。要强调的是政府的职能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经济发展是一个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过渡,在从非均衡到均衡的不断过渡中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在微观层次上主要起作用的是价格。市场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尽管可以管制价格和工资,通过税收来调整所得分配,但作用有限,有的只是一时一地有效,而非全局长期有效。然而到了宏观层面,政府调节十分重要。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相当多的是靠非价格调节,也就是靠一个能代表全民意志的集体来调节。这个集体就是政府。

正因为如此,马斯格雷夫把政府的职能和经济行为归纳为配置、稳定和分配三方面。配置功能强调的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稳定功能强调的是税收、公共支出以及国债的利用,以实现对经济的短期供需管理,从宏观角度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全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分配功能强调的是运用公共权力在社会的每个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这三大功能是与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的。

(三)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由H·C·庇古(Pigou,H.C.)创立,C·J·希克斯(Hicks,C.J.)、N·卡尔多(Kaldor N.)和A·P·拉那(Lerner A.P.)等发展起来的关于社会福利和个人分配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福利经济学在理论上是围绕下述三个命题构建起来的。

第一,共同利益问题。试图回答在一个相互竞争的经济体系中,买者和卖者之间是否有共同利益。

第二,公平分配问题。即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分配方案是有眼光的统治者制定的。他们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必须考虑共同利益是通过对市场机制的补充来获得,还是共同利益与市场机制完全对立,以致为了共同利益而必须取消市场机制。

第三,社会福利问题。所谓社会福利是指个人对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满足程度。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是通过市场机制还是通过政治过程(投票等)。

福利经济学同其他经济学科的共同点都是以研究如何增加社会财富为出发点。但福利经济学更关心在增加国家财富基础上增加社会福利问题,也即研究个人如何从全社会的财富增长中获得更多的满足。

福利经济学认为,增加社会福利首先要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从而实现全社会财富的增加。福利经济学强调,国民收入的增加不能损害穷人的绝对份额,或增加穷人的份额而不至于影响国民收入总量,因此主张减轻社会分配不公是增进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由于分配机制是统治者制定的,政府总是要干预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福利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评估各种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的方式。

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Pareto Optimum)已经成为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的配置已经到了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就无法改善的境地。福利经济学以帕累托最优原则揭示了资源分配的有效性问题。帕累托最优原则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运用,在公共经济学中亦然。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帕累托最优原则是公共部门从事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

现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随处可见,经济学不断“入侵”其他社会科学。公共经济学也不例外,它一方面从非经济学以外的其他社会科学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向非经济学的社会科学渗透和入侵。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同样与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本书第三、四章所要阐述的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理论桥梁。

如果说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是纠正市场缺陷的理论的话,那么J·M·布坎南(Buchanan J.M.)创立的公共选择理论则是纠正国家缺陷的理论。国家,也即政府通过财政收支、经济政策和公营企事业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干预市场。但是,这种公共干预也是有缺陷,是需要完善的。就财政收支这一公共经济学中最古老的问题而言,公共选择是十分必要的。现实中的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治过程,是政治权力的反映。因此,公共经济学有必要从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角度引入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的经济行为同人们的政治投票联系在一起考虑。主张由选民用选票来决定生产什么公共产品,生产多少公共产品,让选民用投票来选择符合大多数选民愿望的政府经济行为,不合之者则废弃,合之者则兴存。三权分立下的选举虽然是有限的民主,但是仍然有可能对政府经济行为作出约束和规范。为了使社会福利不断增加和分配上的合理,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抉择、交换与讨价还价、调查和民意测验等观察与参与政治进程的方法,为选择合理的政府公共经济行为、合理的财政开支和税收、合理的公共企事业和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问题,从而使公共经济学又与伦理学和社会学有了内在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