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上面我们分析了短期内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从个人的工作与闲暇决策着手。以下几节我们分别讨论生命周期内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如何随经济周期发生变动以及人口生育与长期劳动力供给的关系。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劳动参与率的差异上,而且反映在劳动时间长短的差异上。需要注意的是,生命周期的工资变动对一个人一生的总收入或者机会集没有影响。

第六节 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上面我们分析了短期内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从个人的工作与闲暇决策着手。而在长期中,劳动者面临的机会、影响供给的因素会发生变化,劳动者的偏好也会变化,同时劳动者也要做出一些调整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些都会使长期劳动供给发生变化。以下几节我们分别讨论生命周期内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如何随经济周期发生变动以及人口生育与长期劳动力供给的关系。

首先我们观察美国劳动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然后对变动原因给出一定的解释。这些原因可能是短期供给因素发生变化,也可能是长期因素发生变动。

从总体参与率看,二战后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呈小幅上升的趋势,相对比较稳定,但从对整个社会就业量及失业量的影响来看,微小的变化,其关系就极为重大,并且相对稳定的背后可能是不同组成部分劳动力的参与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只是这些变化的影响相互抵消了。从表2-1可以看出,女性的劳动参

表2-1 美国的劳动参与率(%)

资料来源:Elliott(1991),Labor Economics,McGraw-Hill,Employment & Earnings,December 2002.

与率提高非常快,从1950年的28.6%上升到2000年60.2%,而男性的参与率却下降了。不同学科对此观象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强调妇女解放运动、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经济学更注重从收入、价格、偏好入手。二战后工资率的提高使得闲暇和家庭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同时家庭生产因技术发展与家政服务业的兴起而变得简单、便宜了,也促使妇女增加劳动供给。关于男性劳动参与率下降,退休年龄的提前[19]是一个原因。这就将我们引入了不同年龄段劳动者的参与率以及生命周期劳动供给理论(Life Cycle Labor Supply)的分析。

一、生命周期的劳动供给行为

表2-2 美国不同年龄段劳动参与率(%)

资料来源:American Statistics Abstract,1974、1993,Employment & Earnings,January 2006.

从表2-2可以看出,男性的劳动参与率随着年龄增加先是不断上升,到35~44岁这个年龄段达到最高,而后不断下降,在55岁以后迅速下降(进入退休),65岁以后的参与率很低。劳动时间的分布也与此类似。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工资随生命周期而变化,从而人们选择在工资低的青年时代少工作,在工资高的中年时代多工作。女性的变动有些不同,在20~24岁时参与率相对较高,而后下降,35~44岁时又上升,再以后不断下降。第一次下降主要是结婚后生育及家庭负担影响了妇女外出工作。这种状态在1990年以后也已经改变,变动方向基本与男性相同。

生命周期劳动供给理论说明了人们在一生中如何分配其工作时间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这取决于他们预期的寿命、预期未来工作收入和非工作收入的折现值以及他们对工作和闲暇的偏好。在生命周期内分配工作时间的结果,要保证其本人和家人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人们一般年轻的时候多工作以储蓄收入用于养老,而成立家庭以后要增加工作收入来抚养子女,预期未来收入现值的下降也会使人们现在增加工作时间。同样,个人偏好也起作用,一个喜欢在年轻时闲暇娱乐的人会减少年轻时的工作时间。

假设劳动者的效用函数仍为U = U(L,G),在劳动者跨时期提供劳动供给的行为中,必须考虑折现问题。因为劳动者做一生劳动供给规划的时点是现期,而人们一般倾向于现期享受,而不愿等到将来再享受,因而明年获得的效用水平必须折现成现期(今年)的水平。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时期获得的效用水平的差异,从而决定增加或减少两个时期的劳动供给量。通过效用函数,我们可以得出闲暇的边际效用。例如,第一年闲暇的边际效用为MU1(=img25,第二年闲暇的边际效用为MU2(=img26

人们会在工资低的时期减少劳动供给,在工资高的时期增加劳动供给,这就是生命周期的跨时期替代假说。因为一般年轻劳动者的工资较低,中年劳动者的工资随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得到提高,老年劳动者的工资又会轻微下降,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也会出现我们上面看到的现象:年轻人的劳动供给较低,随着年龄增长劳动供给逐渐增加,在老年阶段劳动供给出现下降。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劳动参与率的差异上,而且反映在劳动时间长短的差异上。

需要注意的是,生命周期的工资变动对一个人一生的总收入或者机会集没有影响。劳动者能够充分预见自己的工资将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随时间而产生的劳动供给的变化只是劳动者对闲暇价格变化的反应,而不是生命周期机会集的扩展。换言之,因为生命周期的工资变动没有使劳动者一生收入的现值发生变动,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存在所谓的收入效应。

相反,如果我们比较两个不同的劳动者,他们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工资变动曲线,在这两个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时间差异就可能受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影响。如图2-11(a)所示,如果甲在每个年龄段的工资都高于乙的工资水平,他们的生命周期劳动供给会如何呢?我们不清楚谁的劳动时间会更长一些。如果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甲在每一个年龄段的劳动供给都会高于乙,甲的生命周期劳动供给如图2-11(b)上方的曲线所示,甲的较高工资会吸引他更多地工作,即闲暇的机会成本较高。如果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甲在每一个年龄段的劳动供给都会低于乙,甲的生命周期劳动供给如图2-11(b)下方的曲线所示,因为甲可以获得的高工资使得他有能力享受闲暇,即使工作较短的时间也能获得有保证的收入。

图2-11 工资不同的两个劳动者的生命周期劳动供给

二、退休行为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50岁以后劳动者参与率或劳动时间的骤然下降却不能完全用工资的下降来解释,因为老年劳动者的工资只是微幅的下降,不足以导致劳动供给的急剧下降。我们就需要考虑各种福利制度对劳动者退休的影响。从时间序列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男性参与率在各个年龄段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了。而最明显的是55岁以后的参与率,这影响到男性整体参与率的下降。1960年,55~64岁的美国男性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是85.2%,到1992年下降为66.9%。这说明男性劳动者退休年龄的提前,主要归因于政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以及个人年金、储蓄的增加。

老年劳动者在选择退休还是继续工作时,同样要考虑工作收入和闲暇之间的替代问题。继续工作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因为一般来说,在职工资水平高于退休后的年金水平。但是,退休还可以享受更多的闲暇,因而必须考虑两者之间的替代。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收入是继续工作能够获得的收入的折现值。例如,有一个60岁的劳动者,如果他的预期寿命是80岁,在60岁以后继续工作,每年的工资收入为W60,W61,…,W79,如果选择退休,每年可以获得的年金收入为B60,B61,…,B79

由于工资收入一般高于年金收入,所以前一个折现值会大于后一个折现值,其差额也就等于继续工作而不退休能够获得的净收益。在图2-12中,纵坐标表示这个净收益,原点为60岁退休获得的收益,最高点为继续工作20年获得的净收益。横坐标表示退休的时间长度,它可以给劳动者带来闲暇,假设最长可以达到20年。这样,在纵坐标的最高点和横坐标的最高点之间连接的直线就是这个人的预算线。无差异曲线表明了退休时间和工作净收益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即闲暇和工作之间的替代,它反映了劳动者的偏好。当预算线与某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时,劳动者就达到了最大的效用水平,也是他的均衡点。例如,图中均衡点对应的退休时间为15年,则这个劳动者会选择在65岁退休。

图2-12 劳动者的退休决策

下面分析影响劳动者退休选择的因素。如果工作的工资提高,劳动者会如何反应呢?工资提高会引起预算线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均衡点。这里也存在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工资上升意味着退休的机会成本增加,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劳动者会选择延长劳动时间,推迟退休。而另一方面,工资上升引起收入的提高也使得劳动者更有经济能力去享受闲暇,从而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劳动者会选择提前退休,减少劳动供给时间。至于最终劳动者退休时间提前还是推迟要取决于哪一种效应占主导。当收入效应占主导时,劳动者会选择提前退休;当替代效应占主导时,劳动者会选择推迟退休。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养老金的数量。当年金增加时,会引起预算线的变化。退休可以获得比原来更多的收入,增加了退休与工作相比的吸引力,也相当于减少了闲暇的机会成本,因而替代效应要求其提前退休。而年金的增加也意味着劳动者机会集的扩展,他更有经济实力去享受闲暇,因此收入效应也要求其提前退休。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用的方向是一致的,无论是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都要求人们提前退休。

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人们的退休年龄会对经济环境做出反应。工作收入现值增加10%,65岁劳动者退休的可能性就会减少约6%,这说明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年金提高10%,会使退休年龄提前一个月。[20]

以上我们谈到的退休收入主要指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同样会对劳动供给产生影响。在美国,随着商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增加,它对老年劳动者劳动参与率的影响越来越大。最近的研究表明,社会养老保险金额增加只能够解释老年劳动者参与率下降的15%,[21]这说明商业养老保险的解释力量更大。

上面分析的假设是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退休年龄。但是,现实情况是许多国家规定了法定退休年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一般不允许再继续工作,尤其是在正规部门。例如,美国在1978年之前,雇主可以要求职工在达到65岁时必须退休。1978年,将退休年龄延迟到70岁,而1986年进一步修改法令,取消了对退休年龄的规定(除了个别特殊的行业)。其目的在于消除就业过程中的年龄歧视,也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的需要。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是这样规定的:男性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简单地与西方做比较,不仅退休年龄较早,存在着年龄歧视,而且男女退休年龄不同,存在着性别歧视。但这一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我国的具体情况。[22]在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下,劳动者自由调整退休时间、自由调整生命周期劳动供给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案例:德国为减少养老金支出法定退休年龄拟提高到67岁

新华社专电为减少持续上涨的养老金支出,德国政府11月29日宣布,将法定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5岁提高至67岁,并将采取措施鼓励55岁以上的赋闲人员重返工作岗位

德国是欧洲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且人均寿命正在逐步延长,导致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不少人担心,如果国家养老金体系不进行彻底改革,有朝一日将会崩溃。

资料来源:http://www.sina.com.cn,2006年12月2日。

另一方面,退休后并不意味着劳动供给为零,退休后再就业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他们一般从事非正规部门的工作。即使在美国,也有约20%的退休者仍继续工作。[23]退休人员的重新就业又会对整个社会的劳动供给产生影响,对这一行为政府是应该鼓励还是限制呢?如果限制,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呢?

一般来说,退休人员的重新就业很可能是其年金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当然也有个别人不存在收入不足问题,只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利用晚年时间而选择再就业)。因此,在美国主要是通过变相征税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老年就业,以避免他们挤占有限的就业岗位。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一项条款规定,年龄在65~70岁、有养老保障的劳动者如果再就业,每年获得的工资收入在11160美元以下不会影响其养老金的发放,如果超过11160美元,就会减少其养老金。例如,工作收入每超过1美元,养老金就减少0.33美元,这相当于征收33%的收入税。这一政策的合理性在于,一方面保证了一些需要通过再就业增加收入的退休者的利益(在工资收入没达到11160美元时不减少养老金);另一方面也对增加劳动时间过多的退休者给予限制(通过减少其养老金发放来变相对工资收入征税),以避免退休者挤占过多的就业岗位,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正常就业。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反对,认为这种规定打击了退休者的就业积极性,应该予以取消。这一说法是不充分的,因为只有那些大量增加劳动供给的退休者才受到税率的影响。进一步地,如果取消这一规定,也未必会使得退休者的劳动供给增加。为什么呢?因为取消规定后会相对提高劳动收入,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退休者会减少劳动供给。而且从数量上看,只有20%的退休者再就业,而其中只有60%的再就业者的劳动时间足够长以至会受到税率规定的影响。所以取消这一规定不会对退休者的劳动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