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

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谈到劳动供给,首先应回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工作?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为获得更高收入而参加工作的劳动者行为,这也是大多数劳动者的工作动机。它主要受非劳动收入的影响,非劳动收入越高,保留工资越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情况表明,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

第二节 短期劳动力供给决策

谈到劳动供给,首先应回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工作?大多数人会回答,因为要获得收入去购买商品,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要。但是,也应看到,已经有足够财富供自己消费的人也并非不参加工作,有些人完全将工作看做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在参与中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满足感。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为获得更高收入而参加工作的劳动者行为,这也是大多数劳动者的工作动机。

一、决定是否工作

假如一个劳动者只能在工作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即其效用函数可表示为U = U(G,L),G为由工作收入可带来的商品和服务数量,L为闲暇时间。劳动者的效用函数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工作收入与闲暇时间的乘积,即U = G× L。例如,一个劳动者每周获得500美元的劳动报酬和100小时的闲暇时间,则他的总效用等于50000个单位。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他调整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从而劳动报酬减少到400美元,闲暇时间增加到125小时,则他的总效用没有变化,仍等于50000个单位。这可以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两个点来表示。无差异曲线反映的是所有效用相等的工作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说明工作和闲暇之间存在着替代的关系。由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我们知道: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着较高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存在着劳动或闲暇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图2-2中可以显示劳动者是如何形成工作决定的。在横轴从左到右的箭头代表闲暇的增加,纵轴代表着非劳动收入和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如果市场工资为W0时,劳动者面临的预算线为GE,在这条预算线上,没有一个点可以使他获得高于U0的效用水平。如果劳动者从初始点E(不工作,享受闲暇)移动到GE上的任一点(即选择工作),他会面临一条较低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会下降。相反,如果工资水平较高,由W0提高到W1,劳动者面临的预算线变成EH,则线段上的许多点都能够给劳动者带来提高的效用。例如图中的Y点,外出工作能够提高效用水平。在工资为W0时,劳动者选择不工作;在工资为W1时,他选择外出工作。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个工资水平W0,只有市场工资高于此工资水平时,劳动者才会选择外出工作,W0被称为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在这样一个工资水平上,劳动者对工作与否感觉无所谓。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就业的“工资底线” ,只有市场工资高于这一工资底线,劳动者才会选择工作。

图2-2 保留工资与工作决定

从图中可以发现,如果预算线比经过初始点的无差异曲线平缓(预算线的斜率绝对值小于在初始点的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W0),劳动者不会选择工作,如果预算线比经过初始点的无差异曲线陡峭,劳动者会选择工作。进一步地,可以得出以下推论:在市场工资一定的情况下,保留工资越高,劳动者就越不可能外出工作。而保留工资又是如何决定的呢?它主要受非劳动收入的影响,非劳动收入越高,保留工资越高。在保留工资一定的情况下,市场工资越高,劳动者就越可能外出工作。

案例:月薪不过700低工资引发部分地区“民工荒”

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月工资不过七百元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一度仅在个别地方和企业出现的用工短缺现象正迅速波及国内多个地区,并逐步演变为局部地区的“民工荒” 。目前,珠江三角洲等一些重点地区的用工缺口已近10%,直接给当地及周边的企业生产带来明显影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情况表明,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现有1900多万民工的主要集中地,也是缺工最为严重的地区,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缺口约40万。东莞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缺工近27万人。在福建,泉州、莆田两市用工缺口共约10万人。

目前,在珠三角等一些地区,企业月平均工资在7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普遍招工较难。据了解,缺工严重的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又集中在产品竞争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其中部分台资企业和中小型私营企业缺工更为严重。而有关调查显示,这些企业和行业大都受到国外订货商的制约,利润空间较小,单件工价较低,每天劳动时间至少10~12个小时,每月工资仅600~700元,常常为赶订单加班加点,工作环境普遍差强人意。(作者:黄全权)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2004年9月10日。

二、工作时间的决定

图2-3 工作时间的决定

上面的分析表明劳动供给时间取决于个人偏好(无差异曲线的形式)和市场真实的工资率(预算线的斜率)以及非劳动收入(截距项Yu/ P)。一般来说,当市场工资水平上升时,劳动供给就会增加;工资下降时,劳动供给会下降。当非劳动收入提高时,人们一般会选择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7]例如,有人研究彩票中奖者的就业行为时发现,一个金额为10万元以下的奖一般不会改变中奖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如果中200万元甚至更高的大奖,中奖者一般会选择减少劳动供给时间,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其中又包含着两个效应: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和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可以用图2-4来说明,当工资从W1/P提高到W2/P时,预算线由I1变为I2,均衡点就从A点移动到B点,意味着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增加。假如劳动者的效用水平不变,无差异曲线仍为U1,工资的提高产生了劳动与闲暇的相对价格比的变化。I2是新的预算线,I3与其平行,I3与不变的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C点,它对应的闲暇时间为H3。这说明在工资增加时,劳动与闲暇的相对价格比上升,闲暇的机会成本上升,而在真实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时间增加H1- H3。这种由相对价格变动引起劳动供给变化的效应是替代效应,它说明当工资变化而效用水平不变时劳动供给所发生的变化。

图2-4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而收入效应反映的是由工资变化引起收入变化,从而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这时,工作与闲暇的相对价格不变。工资上升引起收入提高,将使劳动者选择少工作而多享受闲暇,将闲暇也看做是一种商品,且只有在收入提高的情况下才有能力支付。这样,劳动者的效用水平得到提高,无差异曲线就从U1上升到U2,从而形成新的均衡B,也即增加H2- H3单位的闲暇时间。

图2-5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另一种解释[8]是随着工资的增加,劳动者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增加,工作压力增大,工作努力程度会随劳动时间的延长而递增,这会迫使劳动者减少劳动供给时间,即使这时不存在所谓的收入效应。这一新的解释说明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是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三、其他方面的考虑

如果工作时间可以自主选择,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由各自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决定,劳动者就会有不同的工作时间长度。有的人每天工作8小时,属于全日制工人。有的人每天工作4小时,属于半日制工人。但是工作时间并非由劳动者单方面自主决定,一旦被企业雇佣,往往要服从雇主的劳动时间安排。如果企业要求每天工作8小时,对于按照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决定、只希望工作6小时的劳动者来说,就是过度就业(Over-employment),而对于希望每天工作9小时的劳动者来说,则存在着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如果一个工作岗位提供的就业时间不足,劳动者就要寻找第二职业,以满足自己获得更多收入的要求。

工资影响劳动供给暗含着劳动者有一个保留工资,当市场上提供的工资低于保留工资时,他就会少工作甚至不工作。只有在市场工资大于其保留工资时,他才愿意多提供劳动。而保留工资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劳动者偏好、市场状况而变动。非劳动收入是影响劳动者就业的重要因素,它的增加会使得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时间降低。一个拥有较多储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人可以靠金融资产获取收入,因而降低了其通过劳动获取收入的积极性。此外,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高收入对劳动者来说也属于非劳动收入,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丈夫的高工资往往使妻子觉得没有必要外出工作。可见,家庭成员之间的劳动供给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并且,在考虑到家庭生产这一因素时,更是如此。

我们也知道,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会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但是总劳动力供给曲线却一般不会向后弯曲,即收入效应不会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虽然一些劳动者可能随工资的提高减少他们的工作时间,但是其他人可能正好相反。只要劳动者的偏好不同,结果就是不确定的。第二,对有些人来说,工资增加只引起替代效应。这些人不愿在较低工资水平下工作,他们有较高的保留工资。随着市场工资的提高,他们发现寻找工作是值得的。收入效应是以原有工时的收入增加计算的,所以对这些只有增加工资才愿意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收入效应必定是零,而只存在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将无限地增加他们的工作时间,所以总劳动供给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上面的分析假定劳动者在市场上面对统一的工资,即所有的厂商提供的工资相同。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我们放松这一假定,假如不同的厂商提供的工资有差异,其他同类厂商提供的工资就是劳动者的机会工资(Opportunity Wage)。当机会工资增加时,劳动者会降低对现有厂商的劳动供给,因为他增加工作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会将劳动提供给愿意支付较高工资的其他厂商。

最后,工资并不是劳动者接受某项工作从而提供劳动的唯一决定因素,工作的地理位置、[10]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等也决定着劳动者是否工作和工作多长时间。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的较高社会地位都会使劳动者接受那些工资并不很高的工作。也即工作的负效用并非只能用工资来补偿,许多人将工作看做价值自我实现、友谊与合作的场所。即使有较高工资,若不符合他的价值观,他也会宁愿不提供劳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即使有工作机会也不工作,这也说明单纯用工资来分析就业问题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