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税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税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一方面可通过财税调节增加劳动总需求量。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税收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机抉择税收政策是指与经济增长保持适当的协调比例,从而相应地扩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通过税收政策来提高“劳动力/资本”的比率是税收能够影响产业结构以促进就业的根本原因。

7.3 财税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7.3.1 财税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一方面可通过财税调节增加劳动总需求量。劳动总需求量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总的工作位数。另一方面是所有经济部门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力的总数量。财税政策对劳动总需求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是增加就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扩大劳动需求的根本所在;二是直接扩大就业需求,主要是通过对于企业多雇用人员或者多雇用特定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进行税收优惠来实现的;三是通过财政购买支出增加就业需求,包括国家用于社会消费和投资的支出,当经济发生失业危机波动时,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而财政购买支出相对稳定,按购买支出计划按时购买商品和劳务,可以起到阻挠生产急剧下降和失业增加的积极作用;四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来增加劳动需求量,转移支付和补贴是政府的一种货币性支出,它对社会产品的总需求结构会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如对生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济会增加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会导致对生产和提供这些产品和劳务的派生劳动力的需求。对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的补贴,同样会增加对提供相关产品和劳务的劳动力的需求。另外通过财税调节影响劳动需求结构。劳动需求结构主要是指因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劳动技能的不同需要而形成的需求构成。利用财税政策调整劳动需求结构是指在劳动总需求量一定的前提下,配合国家政策,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和部门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就业量。

7.3.1.1 增加就业岗位根本上要靠经济增长,而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近乎相同的结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经济的增长可以带动就业率的相应提高。美国经济学家多马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必不可少的前提。索洛认为,经济增长是保持高就业率必不可少的条件,就业的增加,根本上依赖于经济增长。而阿·奥肯则通过实证方法揭示了宏观经济中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从而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这是20世纪60年代奥肯提出的一条用以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经验规律,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说明:

u=u'–a(y-y')/y'   (1)

其中,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y为实际国民收入,y'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a为参数,表示失业率变动与实际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奥肯当年对a的估算值为0.3左右。说明实际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1%,失业率比自然失业率低0.3%左右。我们可以把上述公式改写成反映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形式:

ut-ut-1=-a(yt-yt-1)   (2)

其中,t表示t期,t-1表示第t-1期;ut表示t期失业率,ut-1表示t-1期失业率,ut-ut-1为失业率的变动;yt表示t期实际国民收入变动率,yt-1表示t-1期实际国民收入变动率;a前面为负,表明失业率变动与实际国民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系数。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a只是一个大略的估计值,不同的年份并不一样。

税收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效应,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表示:

Δy=-ΔT·b/[1-b(1-t)+m]   (3)

其中,Δy为征税后国民收入的变动额,ΔT表示税收总变动量,b、t、m均为小于1的正数,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m为边际进口倾向。

如果把没征税前的国民收入看做第t-1期的,征税后的国民收入看做t期的,则国民收入的变动额为Δy,国民收入的变动率为Δy/yt(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yt-yt-1),则有:

yt-yt-1=Δy/yt=-ΔT·b/a+I+G-b·T0+b·TR+ X-M0   (4)

其中,I和G分别表示投资额和政府支出额;T0表示税收函数系数;TR表示转移支付额;X表示出口额;M0表示进口函数参数。

合并(2)式和(4)式两个等式,就可以得出失业率变动与税收的关系表达式:

ut-ut-1=a·b·ΔT/a+I+G-b·T0+b·TR+X-M0   (5)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失业率的变动与税收量的变动呈现出正相关性,其相关性的大小则取决于各个参数的变动。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税收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所以,运用税收总量变动政策,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比如,供给学派倡导以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对劳动力的内在需求。他们认为,由于政府支出的扩大并不能使就业增加,因而真正的就业需要靠减少储蓄和增加投资,即增加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的持续扩张的需求。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减税确实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供给学派的减税主要是减个人所得税,而且是减边际税率。但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不仅仅是表现在减税上,还应该根据经济形势,发挥税收的自动稳定器作用。相机抉择税收政策是指与经济增长保持适当的协调比例,从而相应地扩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7.3.1.2 通过税收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就业弹性

从理论上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需求越大。然而,在特定现实生活中“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事实上并不存在,失业型的经济增长经常发生,这里就涉及就业弹性问题。如果就业弹性一定,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增加就业量;而经济增长率一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可以增加就业量。传统的发展观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增长当成了发展。在片面追求GDP指标增长的同时,忽略了人的发展。如果促成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是扭曲的,比如在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反而以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导,就会导致那些没有机会参与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人群不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因此,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协调好经济结构,这样才能有较高的就业弹性。

(1)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税收政策来提高“劳动力/资本”的比率是税收能够影响产业结构以促进就业的根本原因。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劳动力/资本”比率较高的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较多,通过税收政策来改变这两类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对税负水平,进而影响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形成高的“劳动力/资本”的比率,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也就是说,不仅要靠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适宜的技术选择战略来实现就业增长目标。具体的政策:对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主要是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等实施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其发展速度。对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第三产业,如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等,可实行定期免征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以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2)调整所有制结构,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作用。企业有大小,作用各不相同。不同的企业规模对创造就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就业创造过程中净就业创造率与企业规模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一般来说,大企业主要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大多数大企业都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出部门,对增加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很小。而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以较少投资吸纳较多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如近年来,山东省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占新增就业岗位的90%。所以,这些企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政策激励。其具体政策可通过降低税率、提高起征点或给予较多税收减免等来实现。

(3)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使落后地区能够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主要是转变过去在财税政策上过度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的取向,改向落后地区倾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用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

7.3.1.3 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国就业水平

应该说,学术界普遍的倾向是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就业,这也是国际经贸活动规模扩张的理论支撑之一。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的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和增加就业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的储蓄一样,有减少收入和就业的作用。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又能带来更多的比较利益从而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带动就业的增长。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这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增多。如此反复下去,收入的增加将会是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就业也会同步增长。当贸易出超或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可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和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量,此时国民收入增加量将大于贸易顺差的增加量,并为后者的若干倍,这就是“外贸乘数理论”。国际上曾经有许多国家因为推行适当的外贸战略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的改善。如巴西,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就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扩大出口贸易。到80年代,制成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55.9%,这不仅标志着巴西已经建立起本国的工业基础,同时也反映了出口贸易在增加就业数量和改善就业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这种产业才能发挥劳动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因此,采取适当的税收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对出口商品实行彻底的退税政策和对进口商品给予一定进口税收限制。如对于国内急需和不能生产的物资和设备进口给予低税率或优惠,而对一般物资和资本设备及最终消费品的进口不给予优惠,甚至进行限制。

另外,适当向外输出劳务,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途径。对依法设立的劳务输出公司可给予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优惠政策。

7.3.1.4 通过税收激励,直接扩大就业需求

一是鼓励自主创业;二是鼓励企业雇用工人。在鼓励企业雇用工人上,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区分雇用对象的鼓励;另一类是针对雇用特定对象(就业中的弱势群体)的鼓励。目前,多数国家的这两类劳动力需求的扩大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来实现的。如对失业人员创办企业和企业雇用的失业人员给予个人所得税或者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政策。

7.3.2 财税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7.3.2.1 影响劳动总供给量

劳动总供给量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总劳动量,它取决于人口数量、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等。一是通过税收调节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激增是造成就业压力大的一个根本原因,应发挥税收在控制人口数量上的作用。二是征税可影响人们的行为。税收对劳动的影响,还表现为对劳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了维持既定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价格下降、闲暇价格上升,促使人们以闲暇代替工作。从税种上来看,对此影响最大的是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从税率上看,累进税率产生的影响最大。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会影响个人劳动力长期和短期供给决策的变化。另外,对农村和农业的补贴,也会对乡村劳动力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

7.3.2.2 影响劳动供给结构

劳动的供给结构是指社会上能够提供的各种劳动的构成,主要是指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等。一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一般来说,失业人群主要由素质较低的劳动者构成。通过财税政策鼓励教育和对劳动者的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二是为失业者提供资助。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给工作的人免除后顾之忧,增加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失控是导致新增适龄劳动力过度增长,造成就业压力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失业主要是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结果,运用税收手段可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从国外来看,税收在控制人口增长上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其主要手段是征收计划生育税或者人口出生调节税,即对超过规定的生育人口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通过市场调节的方法来控制人口。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不失为一种平衡劳动力供求的可行之策。

(2)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素质。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失业的概率越低,就业质量越高。所以,可以通过财税政策,一方面增加财政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另一方面利用税收激励和补贴鼓励多层次教育投入和对劳动力的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数量过剩和质量短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工作岗位不相适应的问题。例如,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教育支出给予税收优惠,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支出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作相应的扣除;对企业教育培训支出给予税收优惠,企业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的支出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对社会上依法成立的专门提供就业培训的机构给予优惠待遇等。

(3)为失业者提供资助和社会保障。一方面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以税收形式筹集失业保障资金,为失业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减少因失业而造成的社会风险。由于社会保障是在失业发生之后的事后补救措施,因此,被称为“被动的失业治理对策”。另一方面可通过税收激励对失业者进行再就业培训,鼓励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