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动因

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动因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动因一般认为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动机是扩大规模、提高效率,通过专业化生产带来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此外,多元化经营还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因此,多元化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收益的波动,规避了单个产品或行业的特定风险。多元化经营事实上为经理提供了就业保险。

第四节 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动因

一般认为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动机是扩大规模、提高效率,通过专业化生产带来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这一点可以从横向兼并的动机看出。在经济高涨时期,企业具有大规模的投资动力,加上好的商业前景预期,直接刺激出一个新投资和经营战略,都会发生较大规模的兼并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革新带来了市场规模的增长,而市场的扩张又带来了专业化。专业化要求低效率让位于高效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企业兼并的动机之一。这一时期的横向兼并运动使低成本的生产者驱逐高成本的生产者,从而导致了许多行业的高度集中。

一、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

(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多元化企业与专业化企业相比,相当于将原来由多个专业化企业的经营活动组合在一个企业内进行,在这个企业内,管理人员借助于计划和行政手段决定不同经营方向之间的资源配置,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于多元化经营企业为管理当局创造了一个协调管理不同经营部门的机会,因此其运行将比单一化经营企业更有效率,利润也更加丰厚。[11]

在西方,六七十年代,进行多元化经营的联合型大企业主要是那些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拥有了大量的专有知识(Know-how),但这些专有知识却并不具备技术专用性特征。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这种知识形式通过市场转让的成本往往很高,但它又具有公共品特征,一旦生产出来,在企业内部应用的边际成本很小。因此,通过兼并与收购活动进行多元化经营,被认为可以将研究成果便利地通过非市场形式在企业内部推广与应用。

同时,这些大企业还拥有另一种知识形式,即管理才能。管理才能也具有非企业专用性的特征。管理才能一旦形成,就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不同产品、行业和经营活动的管理。实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发挥管理才能的规模经济优势。

此外,多元化经营还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Myers与Majluf曾指出,当外部潜在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较强时,企业可能会因为无法按照合理的成本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具有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目。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资金调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12]Stulz指出,由于多元化经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内部资本市场,它将有效地解决上述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使多元化经营企业比单一化经营企业能够更多地利用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13]

(二)分散经营风险

多元化经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的收益更加稳定。多元化经营通过把企业业务分散在不同行业中,“鸡蛋不要装在一个篮子里”,可以避免行业风险,经营某一产品或某一产业的亏损可以从其他产品或行业的盈利中得到补偿。因此,多元化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收益的波动,规避了单个产品或行业的特定风险。

尽管有人认为分散风险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结果,而不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因为对股东来说,可以通过持有证券组合,而不必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而且由于证券市场的高度流动性,股东通过市场分散风险的成本要低于通过企业分散风险的成本。但是,对于我国等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分散风险仍然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外一些学者也认为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稳定收益,还可以加强企业的负债能力。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比专业化经营企业有更高的资产负债率,得到更多的税收庇护,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得以增加。[14]

(三)管理阶层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动机是企业管理阶层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对于经理来说,多元化带来的私人收益超过了私人成本。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ensen(1987年)认为,经理追求的是权力和社会声誉,管理一家大企业会增加他们的权力,扩大他们的名声。Jensen和Murphy(1990年)研究了经理报酬的结构,他们发现,美国大公司管理阶层的报酬与企业规模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激励机制下,经理们必然热衷于通过多元化来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Marris在其1964年发表的《经理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一书指出,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企业主营业务的扩张最终将受到限制,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克服这一需求约束的途径。

而企业边界的扩大又是通过兼并与收购、产业分散化经营来实现的。当企业所经营的行业处于成熟期时,一方面,企业持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另一方面,本行业内已经缺乏进一步投资的机会,同时又难以保证将这部分资金分配给股东,于是企业就会把资金用于兼并,或收购业务上没有相关关系的资产或企业,以扩大其经营。Jensen用“闲置资金流量”来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次兼并和收购高潮。Amihud和Lev(1981)指出,企业业务的多元化可以降低经理人力资本的风险。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不同,它不可能分散于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中,一个经理在一定时期里只能受雇于一家企业,其人力资本尤其是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价值与其被雇用的企业维系在一起。如果某经理所管理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随着进入行业的增加,企业面临的行业风险降低,经理人力资本面临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多元化经营事实上为经理提供了就业保险。

二、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在上述动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多元化经营的诸多好处。但是多元化经营在可能给企业带来正面效益的同时,也可能为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企业的价值带来负面影响。多元化经营可能给企业带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度投资

Stulz(1990)在阐述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具有正的净现值的投资机会的同时也指出,多元化经营企业可能产生的一个不良倾向是过度投资。由于内部资本市场为企业创造了较多的可供使用的资金,企业可能会选择一些不应选择的、效益不好的投资项目,从而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Jensen(1986)也指出,企业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更愿意看到公司规模的扩大和资产的扩张,他们可能会利用对企业资金使用方向的实际控制权,将企业多余的资金(包括因借款能力所产生的资金流入,Jensen将这些多余的资金称为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投在一些效益不高,甚至效益为负的项目上,而多元化经营企业比单一化经营企业更容易产生上述问题。

(二)跨行业补贴

多元化经营企业在不同经营方向上的投资效益不同,盈亏状况不同,这固然可以起到均衡收益、分散风险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跨行业补贴的弊端。Meyer,Milgrom和Robert(1992)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单一化经营企业很少产生净资产为负值(资不抵债)的现象,因为在此之前这些企业通常已经破产了。但如果上述企业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而是作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中的一个部门而存在时,则在资不抵债时仍能继续生存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因为多元化经营企业将利用其他行业方向上的盈利对亏损行业进行补贴(这与我国国有企业在宏观范围内的相互补贴非常类似),而这种补贴通常会降低企业的整体价值。

(三)信息不对称

Myerson(1982),Harris,Kriebel和Raviv(1982)认为,在分权制的企业中,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与部门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此有信息不对称成本发生,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成本高于单一化经营企业。因此,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价值,特别是企业股东的投资价值。

因此,企业在进行专业化或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考虑。

三、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特殊动因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多元化经营还有其特殊的动因和背景。[15]

(一)分散风险、追求稳定

与国外企业类似,我国国有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也有分散风险、追求稳定性的动因。与国外企业不同的是,我国国有企业不存在所有者追求投资收益稳定性的问题。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其投资分布于各个经济领域,投资风险是充分分散的。因此,不存在某一企业追求投资多元化的要求。我国希望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稳定生存的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和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出现的政府。国有企业职工大多终身就职于某一国有企业,对他们来说,确实存在着“厂兴我兴,厂衰我衰”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够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强企业生存的稳定性,对他们是非常有利的。而政府从社会管理者追求社会稳定、减少职工失业的角度出发,也希望国有企业能够有稳定的生存前景,从而鼓励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在企业职工和政府目标的双重鼓励之下,企业经营者大力追求多元化经营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二)探索新的经营方向

一些国有企业之所以进行多元化经营是因为其在原来的经营方向上已陷入困境,希望通过多元化经营找到新的生长点,譬如石油、纺织、煤炭、钢铁行业的企业。对这些企业来说,盲目投资、多元化经营往往是其经营业绩不佳的后果。由于有限的资金用于多个经营方向很难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加之决策的随意性较强,使得相当多的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多元化经营后并未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反而留下了一个业绩不佳的烂摊子。

(三)安置职工家属及富余职工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不但要负责在职职工的工资与福利,而且还要考虑职工家属的就业与安置。我国企业平均冗员占职工总人数的1/3,大企业的冗员矛盾更为突出。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时,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大量的企业冗员要由国有企业自己吸纳。为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安置下岗职工,许多国有企业在80年代兴办所谓的“第三产业”企业,以解决职工家属就业问题。这些企业多数并无独立的资金来源,而是靠原企业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原企业为其在银行申请贷款取得经营资金。创办初期,这些企业或承接原企业安排照顾的任务,或为原企业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些企业成为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分支,形成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格局。

(四)服从上级安排,接收困难企业

有些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在上级领导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接收了一些效益不好、濒临破产的企业。其中一些企业因种种原因无法并入接收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之中,从而成为接收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个方面。

(五)企业制度的缺陷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来说,由于利润分配制度尚未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其结果是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拥有大量的留存收益,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转配股所募集到的大量资金超过了正常的投资和经营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往往采取多元化战略进行多元化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