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和成就

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和成就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和成就欧洲一体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西欧开始的以部分让渡主权、建立超国家机构为标志的、经济上不断趋向联合并带动社会与政治走向联合的实践。这一时期西欧一体化的主要成果是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在建设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在政治一体化和防务合作方面开始取得一定进展。这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和成就

欧洲一体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西欧开始的以部分让渡主权、建立超国家机构为标志的、经济上不断趋向联合并带动社会政治走向联合的实践。五十多年来,由于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实力增强,内部长期稳定得到维护,一度在战后沦为二三流国家的西欧各国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国际政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有关欧洲统一的思想历史悠久。欧洲曾长期处于战争中,中世纪后,不断有各种把欧洲国家和平地组织起来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从理想走向现实。面对瘫痪了的经济和废墟般的城市,西欧国家深感要复兴欧洲文明和维护欧洲的长期和平,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必须依赖彼此间的联合;冷战的开始使欧洲被分割为东欧和西欧,共同的外在威胁加快了西欧各国联合的步伐;与此同时,美国为控制西欧,对付前苏联,大力推动西欧联合,并以此作为援助西欧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之下,战后的欧洲一体化实际上表现为西欧发达国家的一体化。

最初,西欧联合的发展以政府间合作为特征,成立了许多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有:为实施马歇尔计划而于1948年建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从事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同年建立的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从事成员国间的外交防务合作;1949年成立的欧洲委员会,从事成员国间的政治、社会方面的合作等。到20世纪50年代初,先从经济领域建立局部共同体的主张代替了各种野心勃勃的统一计划,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的西欧经济联合为欧洲一体化确立了决定性的方向。其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从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到1957年3月《罗马条约》的签订。这一时期一体化的主要成果是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根据“舒曼计划”,1951年4月18日,法、西德、意、比、荷、卢六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经各国议会批准于1952年7月正式生效,迈出了欧洲一体化具有开创性的第一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取消了西欧6国煤钢工业产品贸易中的一切限制,加强了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6国的经济发展。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国家政府通过把部分权力委托给某个超国家机构来开展国家间合作的范例,在长期运转中它还逐步积累了建立超国家机构的丰富经验,为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也使法德关系的改善出现转机,标志着作为西欧联合先决条件的法德和解的开始。

2.发展壮大阶段

从1957年3月《罗马条约》签订到1991年12月《欧洲联盟条约》签订之前。这一时期西欧一体化的主要成果是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在建设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在政治一体化和防务合作方面开始取得一定进展。

在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基础上,西欧6国于1957年3月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确定了建立一个共同市场的总目标,这是西欧一体化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步骤。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为了促进进一步联合,1965年4月,西欧6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6国的三个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实行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对于统一和协调欧洲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作为西欧联合的稳定核心,欧共体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吸引力,规模也不断壮大。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扩大到12个国家。这一时期,欧共体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关税同盟。这是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基本要求,也是共同体的主要支柱之一。即在共同体内部分阶段削减关税直到最终取消关税,实现商品自由流通;对外则筑起统一的关税壁垒,限制外部商品的输入。

第二,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这是共同体的另一支柱。主要内容是建立农业基金,统一农产品价格,实行农产品出口补贴,取消农产品关税,实现共同体内农产品的自由流通。

第三,建立欧洲货币体系。为加强共同体各国的货币合作,创建了“欧洲货币单位”(埃居)作为中心汇率的计算单位,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对外实行联合浮动,以促进欧共体国家贸易的发展。

第四,加强科技合作。欧共体自20世纪80年代初已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四个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如阿丽亚娜火箭的研制与成功发射等。1985年,由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的尤里卡计划是振兴西欧尖端技术的重大举措,它不限于欧共体范围,而是扩大到了非共同体成员的欧洲国家。

相比经济一体化,欧共体政治一体化比较曲折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共体在建立政治联盟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建树,各种方案均告流产。直到7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进展,主要表现在:确立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成员国外长定期协商对外政策,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及欧共体机构的调整与完善。

在防务方面,长期以来欧共体一直依靠北约。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内的防务合作出现了新气象。1983年初,西欧12国建立了国防部长定期会晤制度,1984年10月,沉寂多年的西欧联盟(2)正式重新启动。虽然西欧联盟只包括欧共体七国,不属于欧共体一级的联合,但由于七国都是欧共体主要国家,且防务政策上也有较多共同点,因而十分引人注目。

3.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全面深化与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高潮迭起,最令世人瞩目的是欧洲联盟的启动和欧洲一体化的全面深化与扩大。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就《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达成了协议,并于1992年2月的部长会议签署。这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经货联盟的目标是实现欧洲统一货币和成立欧洲中央银行,政治联盟的目标是包括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与内部事务合作等内容的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虽然此后在各成员国批准《马约》的过程中发生了周折,到1993年11月1日《马约》才正式生效,但它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马约》签署以后,欧洲一体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开始运转,实现了商品、资金、劳务、人员的自由流通。1994年1月1日,由欧盟12国与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冰岛5个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组成了欧洲经济区,为准备加入欧盟的自由贸易联盟国家铺平道路。1995年1月1日,欧盟接纳奥地利、芬兰、瑞典三国为新成员,再度扩大到15国。1995年12月,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从1999年起实行单一货币,名称定为“欧元”,并制定了实施的具体时间表。1997年10月,欧盟15国在荷兰正式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是又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条约,修改、补充了《马约》的不足。1998年5月,欧盟确定了除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之外的11国首批加入“欧元”,6月,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并确定了欧元区各成员国货币的比率。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2000年12月,欧盟尼斯首脑会议通过了《尼斯条约》草案,对欧盟实施东扩战略后的政治体制做出了安排。2001年1月1日,希腊加入欧元区。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10国正式加入欧盟,从而形成了一个横跨东西欧25国、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GDP约达10万亿欧元的新欧盟。

西欧一体化所产生的影响除远远超出其自身领土之外,历史作用不容低估,同时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和启示。就成员国内部来看,首先,一体化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欧共体就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统一大市场诞生后,经济发展被赋予新的活力,内部经贸条件得到改善,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推动了技术合作,扩大了经济规模。欧元的启动,标志着经货联盟的框架已经形成。其次,欧盟的机构建设日臻完善,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之间的配合、协调日趋成熟。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洲政治合作机制发展而来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CFSP),虽然困难重重,但在采取共同立场和联合行动方面还是取得一定成效。以西欧联盟为核心的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司法和内部社会事务合作的领域也逐步得到拓展。最后,一体化维护了成员国内部的长期稳定。凭借一套一体化机制,欧洲国家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25个成员国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大大强化了“欧洲意识”,结束了欧洲历史上列强纷争的局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体化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促进力量和不断上升的力量中心,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欧盟扩大成为现实,使其在未来世界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突出,大大增强其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同世界其他力量相抗衡的能力。

理论上,欧盟作为战后最有成效的区域性集团,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通过一体化来改善本地区的体系结构,以更好地增进各自的发展与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