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一体化进程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欧洲一体化的起步欧洲一体化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低潮,欧洲各国出于增强国际事务话语权、防止德国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在冷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纷纷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运动。欧洲一体化运动以不可阻挡之势开展起来。这一时期可按照时间线考察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事件。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一、欧洲一体化的起步

欧洲一体化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低潮,欧洲各国出于增强国际事务话语权、防止德国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在冷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纷纷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运动。欧洲一体化运动以不可阻挡之势开展起来。战后的欧洲联合趋势可以归为欧洲一体化的起步阶段,时间跨度从1945年到1950年,在此期间,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开展了开创性的种种合作,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战后欧洲各国的政治联合运动及组织

1.欧洲各国战后的政治运动

1946年9月19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作了一次呼吁欧洲联合的演讲,这次演讲激起了欧洲各国人民对欧洲联合的热情。此后,在欧洲主要国家相继进行了旨在欧洲联合的运动并成立了常设组织。1946年,欧洲各国人民在巴黎成立了欧洲联邦主义者同盟。1947年5月,丘吉尔开展了一种英国式的欧洲联合运动;6月,库尔坦在法国成立了法国统一欧洲委员会。同年7月,德国人康德霍夫·卡基利组织了欧洲议会同盟,有114名欧洲各国议员参加。

2.以海牙大会为代表的政治联合运动成为欧洲联合运动的里程碑

1948年5月7~10日,欧洲统一运动组织齐聚海牙开会,有200多名议员、12名前内阁领导人以及60多名部长参加了此次大会,促使此次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大会”。海牙大会政治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强调有必要使用部分国家主权,将德国纳入联合范围,建议成立一个由各国议会代表组成的欧洲议会。

这些欧洲联合运动,为日后的欧洲联合和欧洲走向一体化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二)战后欧洲经济联合

1.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的成立

1947年7月12日,在没有苏联和东欧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西欧有16个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讨论马歇尔计划的会议,会上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CEEC)”,下属4个小组委员会,CEEC是欧洲国家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积极回应,是欧洲联合在经济领域的反映。次年4月16日,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改名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该组织促进了新思维,使欧洲各国认识到欧洲经济是彼此联系的,在实践中,它开始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发展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促使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策更加接近。

2.海牙大会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建树

1947年5月,海牙大会中由保罗·范泽朗主持的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提出了许多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如取消贸易障碍、取消关税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协调经济政策以保障充分就业

3.“欧洲支付同盟”实际上充当欧洲中央银行

1950年,西欧国家成立了著名的“欧洲支付联盟”,以解决“马歇尔”计划停止后各国间的互惠信用和双边贸易。

4.战后欧洲的军事合作

战后欧洲联合在军事上集中体现为北约的成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作为一个防御性的军事联盟,体现了美国对于苏联的遏制,其并不是欧洲的联合组织,但北约在实际上对于欧洲的合作和一体化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和条件。

二、欧洲一体化在曲折中做出种种尝试

1950年至1958年,欧洲一体化找到了新的起点和突破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启动,是欧洲防务一体化尝试失败、政治一体化遇到挫折、经济一体化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这一时期可按照时间线考察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事件。

(一)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法国政府提议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这一机构同时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煤钢联营能够为经济迅速建立起共同的基础,这是走向欧洲联合的第一步”,即“舒曼计划”。政治目的,标志着法德和解,法国在欧洲联合中获得主导地位。

(二)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的建立

从1950年到1952年,经过曲折艰难谈判和各方力量的周旋,1952年8月10日,高级机构在卢森堡成立,莫内任主席,表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奠定了欧共体产生的基础。之后,煤钢共同体通过之后的运营,不仅为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促进了每个成员国的相互了解,为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三)欧洲防务共同体

欧洲一体化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美国和欧洲以讨论是否武装德国、是否建立欧洲军为基本点,研究欧洲防务出路。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在欧洲理事会上提出建立一支欧洲军队的建议,称为“普利文计划”。而1952年5月27日,法、意等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1954年,法国议会否决了由法国自己提出的防务共同体条约,标志着美国创新武装德国的政策遭到挫折。“欧洲防务共同体”最终在1954年10月23日被“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扩大组织“西欧联盟”所替代,西欧独立的防务设想最终落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体系之内,其“军备常设委员会”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机构。

(四)罗马条约

欧洲政治、防务共同体的失败尝试,最终将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领域集中在了经济领域。1957年3月,欧洲六国签订《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三、欧洲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发展

1958年至1965年,欧洲一体化在经济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罗马条约》建立关税同盟和执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的目标陆续达成。在两个目标达成后,六国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组成了欧共体,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关税同盟的建立

《罗马条约》签订后,欧洲六国经过不断协商,协调关税。最终,196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颁布的决议标志着六国关税同盟正式建成。

(二)欧洲共同体的诞生

1965年4月,共同体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该条约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为一个共同体,即欧洲共同体,并规定在1967年7月1日起合并三个共同体的执行机构,建立单一的部长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欧洲共同体以及单一的管理机构的建立,对于统一和协调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在机制完善上迈出的第一步。

四、欧洲货币一体化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问题

为了保持欧元的稳定,首先要求建立一个真正权威的欧洲中央银行,使其具有独立制订符合共同利益的货币政策,对欧洲统一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按照马约设计蓝图,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将分为两个层次:高层为未来的欧洲中央银行,其任务是制定整体的货币政策;低层为各国的中央银行,其作用是负责推行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基本上按德国联邦银行的模式设计,就其制度设计来看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了保证欧洲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马约第一百零七条及附件第七条明确指出:欧洲中央银行、欧洲货币联盟内的所有成员国中央银行不得向任何欧共体机构、组织、成员国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寻求或接受指令。此外,马约还禁止欧洲中央银行为成员国财政赤字提供资金融通。为此,各成员国政府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建立了有关法律框架。但由于这一问题涉及成员国政府的货币主权转移,因此存在较大的分歧和阻力。

对于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价格稳定是各国经济秩序的基础,也应该是欧盟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作为欧盟统一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欧洲央行应当反映欧盟的整体货币金融要求和利益,而不应受制于少数成员国政府。在欧盟内部资本自由流动和各国解除外汇管制的情况下,欧盟的当务之急是稳定价格和汇率,因此必须使欧洲央行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才能担当这一重任。这种观点以德、荷两国为代表,它们希望未来的欧元能够像马克和荷兰盾一样坚挺强劲。另一种观点认为欧洲央行只应拥有有限的独立性,因为价格稳定只是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都是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对某些成员国来说,后一类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些国家希望保留实现这些经济政策目标的权力和手段。这种观点以英、法两国为代表。英国在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使用了“免除条款”,以本国议会未同意为由,拒绝参与建立欧洲中央银行;法国则建议建立一个能够对欧洲中央银行产生制衡作用的专门机构。它们担心欧洲中央银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会使未来欧元对外价值高估,对本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后来几经较量,法国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二)欧盟统一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

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保持欧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马约明确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作为其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只有在不与此目标相抵触的情况下,它才可以在促进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对成员国提供支持。但正是在这方面,欧盟各国面临着最大的矛盾。因为欧洲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政策,使成员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金融政策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却不能解决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所面临的不同的经济问题。

其次,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制定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也存在问题。一般来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汇率、利率、名义收入、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但考虑到未来欧元区的实际情况,欧洲货币局认为不宜采用前三个中介目标,并在后两个中介目标中倾向于选择货币供应量指标。采用这一指标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稳定的可计算的货币需求函数。对于欧元区来说,这一函数既不能以德国,也不能以任何其他某一国家的货币需求为基础,而只能以欧元区全体成员国的货币需求为基础求得。这也是一个又困难又有分歧的工作。欧元的启动还将导致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影响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中央银行完全依靠货币供应量作为制定利率政策的基础,很难实现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因此欧洲中央银行在确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时,除了参照货币供应量外,将不得不考虑到通货膨胀预期值、利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因素。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公开市场操作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由其统一制定适用条件,并组织各成员国央行具体实施。欧洲中央银行还专门设立了存贷款便利,用以向市场提供或吸收大量资金,控制货币市场利率,使其不超出确定的范围,从而维持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立场。最低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将成为欧洲中央银行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但这一调控手段在欧洲中央银行手中将处于较次要的地位。在具体运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

(三)欧盟统一财政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统一的货币政策还要求各国财政政策的协调和监督,因为政策搭配是宏观协调的重要原则。如果只通过欧洲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信用,而不能控制财政信用,整个欧盟的信用状况还是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为此,法国要求建立由各国的财政部长组成的“稳定委员会”,通过该委员会协调各国政府的开支计划。但是德国和荷兰反对这种将财政部长会议正式化的主张,它们担心政治影响将会削弱欧洲中央银行反通货膨胀的决心。前欧盟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回答法国《新观察家》记者时明确地表示对欧洲在没有制定共同的财政和经济政策就开始单一货币的冒险感到担心。因为如果利率政策在全欧洲是统一的,而税收和开支政策仍将受到各国政府的控制,怎么能保持不同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共同增长呢?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前提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协调和一致性,因此消除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欧盟各国的首要任务。从目前来看,欧盟内部的经济发展仍存在着显著的南北差异(西、葡、希三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差异)和各国经济结构的差异,成为影响欧盟凝聚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必须较其他国家作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马约规定的标准,有可能因恶化国内经济环境而失去公民对货币一体化的支持。虽然欧盟有地区发展基金可支持滞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基金规模有限(欧盟委员会仅控制着相当于欧盟国内生产总值1%的预算)并有严格的限制,虽然小但足以支持经济滞后地区为缩小发展差距所做的努力。

在经济协调方面,最令欧盟头疼的是失业问题,1990年初,欧盟的失业总人数已达创纪录的1800多万人,失业率高达11. 4% ,2016年仍居高不下。高失业不仅使各国财政不堪重负,而且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各成员国政府最关注欧元会给本国失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实行单一货币后短期内会加剧失业和社会紧张状况,因为在欧元启动初期,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护欧元币值坚挺很可能会实行限制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如提高利率和减少财政开支,这将会引起通货紧缩,使各国的经济不景气,并导致更多的失业。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欧盟15国首脑在卢森堡召开了40年来第一次就失业问题举行的会议,并批准了关于“创造就业机会及帮助青年和长期失业者重新就业”的指导原则,同时决定各国需提交各自削减失业的行动计划并每年审议一次。

在经济协调方面最新的进展是,1998年5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经济政策“大纲方针”,将确保高度就业和经货联盟成功定为1998年欧盟的两大“优先目标”,并特别强调,为了实现增长和稳定,要在欧盟内促成各成员国经济政策之间“更为有效的协调”,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有必要实施以货币稳定为中心的货币政策,通过持续努力使公共财政得到持久的整顿巩固,并通过加强社会对话使工资适度增长。这一“大纲方针”将提交1998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审议批准。

(四)平行货币流通期间欧元发行和兑换的费用及汇率制订问题

在欧盟发行统一货币问题上最初有“单一货币”与“平行货币”之争,到1999年1月1日时,是立即取消各国货币而仅让新的单一货币在欧盟内流通,或是让新的货币与各国货币并存、平行流通?这一问题目前已经解决,在2012年1月1日以前允许各成员国货币与单一货币共同存在、平行流通三年作为过渡时期,然后再进入单一货币流通时期。有人担心平行货币流通可能出现格雷欣法则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人们会将价值较高或比较稳定的货币(欧元)作为财富的象征储存起来,使之退出流通领域。但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到时候各国的货币将被逐渐回收,甚至可能使平行流通的时间缩短。

在过渡期内,由于欧元与成员国货币平行流通,将发生欧元与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兑换费用,谁对这笔费用负责也存在问题。据欧盟银行联合会估计,整个欧盟银行业为之付出的直接费用总额将达到80亿至100亿ECU,相当于在几年时间里每年增加1.5%~2%的营业费用。银行业的调整工作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修改、自动柜员机的调整、国际汇兑系统的重组,以及各类培训和信息咨询活动等。欧盟委员会希望银行遵守一些起码的规则,例如对某些服务应当是免费的(如欧元转账、成员国货币兑换欧元纸币和硬币等),另一些服务则可以收取费用(如用欧元兑换成员国货币)。但银行显然希望由客户负担这笔费用,而消费者们则希望由欧盟委员会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和建议,并对银行作出一些强制性的规定。在2011年之前,还将要发行150亿欧元的纸币和550亿欧元的硬币,并且将不断收回和销毁成员国原来的货币,同时还要使大众学会识别欧元的真伪。这不但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而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此外,欧元汇率的制订问题也需要尽快解决。目前ECU采取“一篮子货币”的定值方法,在欧元与成员国货币平行流通期间仍将采用这一方法定值,并锁定汇率不变。但要使其成为单一货币,就必须彻底割断其与成员国货币的联系,与商品价值建立直接的关系。到那时欧元汇率如何制订和调整,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里面不仅涉及许多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各国的经济利益关系,因而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协商。

(五)欧元与欧元区外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美元的关系问题

欧元启动后,欧盟每个成员国将被划分为欧元区内的成员国和欧元区外的成员国。到时候欧元区内与欧元区外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及其汇率运行机制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确立新的汇率关系,1990年12月欧盟都柏林首脑会议签署了《欧洲单一货币最后期限公报》,批准了“关于1999年1月1日在欧元与其他尚未加入单一货币的成员国货币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汇率机制”的方针原则,规定欧元区外的成员国货币相对于欧元汇率的波动幅度为±15%,在此幅度内欧元区外的成员国有权通过双边汇率安排确定彼此的货币汇率。当这些国家的货币受到金融市场的冲击时,欧洲中央银行将不对这些国家提供支援。

这一新的汇率关系的建立对于规范欧元区内与区外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机制、防止出现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保持欧盟统一大市场的稳定,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何维护这一汇率机制仍存在问题。首先,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货币会因公众信心的下降而贬值,迫使这些成员国提高利率,这将对其经济发展不利,并给达标带来更大的困难;其次,欧洲中央银行对这些成员国外汇干预的不支持态度,将使这些国家中央银行为维护汇率机制稳定而干预外汇市场的负担加重,甚至造成储备的大量流失;最严重的是,如果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抵御不了投机的冲击,不得不退出这一汇率机制而自由浮动的话,有可能造成欧盟内部的汇率机制出现崩溃的危机。

在处理欧元与美元的关系上,欧元区内部也存在分歧意见。有人主张密切欧元与美元的关系,有人主张与美元争夺国际金融市场。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指出,美元的统治地位将随着欧元的引入而结束。德国联邦银行行长蒂特迈尔说,他和他的中央银行将尽力使欧元成为“美元的真正对手”。欧元的未来发展态势已引起美国金融界的高度关注,并可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加剧欧元与美元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但是到1997年底,美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总投资额已达到4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在海外投资总额的一半。这种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使美国对欧元的启动持有一种矛盾的心态:如果欧盟的货币一体化取得成功,必将削弱美元的主导地位,并影响美国的经济利益;如果欧元的推行失败,不仅欧盟国家,而且美国也将受到严重损失。

(六)建立欧洲政治联盟的问题

实行单一货币不仅涉及国家货币主权,而且每个成员国中,首批符合经济趋同条件登上欧元列车的只有11个国家,另4个欧盟成员国仍将留在欧元区外,它们是英国、丹麦、瑞典和希腊。如果没有这几个国家的加入,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仍不能最终实现,欧盟的作用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希腊未能加入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条件不够,目前正加紧努力达标,并有可能加入欧元区。英国、丹麦和瑞典未能加入则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英国坚决不出让货币主权,丹麦和瑞典也有种种顾虑。因为加入欧元区必须要与各国保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致性,特别是在税收政策、工资政策、社会补贴和福利制度等方面要逐步调整和趋同。这不仅会使各国政府失去传统的“主权”,而且会涉及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引起各国的舆论攻击、党派斗争、地方选举等一系列政治领域的问题,甚至可能造成政局动荡。可见,在政治一体化方面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比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要艰难得多。

四、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前景展望

展望未来,欧元区的发展将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欧元将走出强势,并对国际金融领域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二是由于欧盟内在的各种矛盾以及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欧元在长期内仍将动荡不定。

推动未来欧元走强的主要因素是欧盟国家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强大的经济实力。

首先是欧盟国家GDP的强劲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已赶上并超过了美国。到1990年底,欧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539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为75293亿美元;从1989年至1996年,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6.8%,而美国仅增长了43.4%。从战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经济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由战后初期的50%降至现在的25%,而欧盟经济则增长迅速,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战后的10%上升为目前的25%。

其次是欧盟国家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和长期的贸易顺差。战后初期,美国对外贸易的份额约占世界的60%,欧盟国家仅占约20%。但是到80年代时欧盟国家就已超过美国。1996年欧盟的对外贸易总额约为4.1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8. 6%,而美国为1.5万亿美元,仅占13. 6%。即使不计算欧盟国家内部的贸易额,欧盟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也达22.6%,美国只占17.2%。再者是欧盟国家持有的巨额储备资产。欧盟国家总的储备水平远远高于美国。从1989年到1990年底,欧盟国家的储备资产总额从2290. 91亿特别提款权增至2910. 24亿特别提款权,其中外汇储备从1995. 58亿增至2593. 77亿特别提款权,而美国的储备资产总额则从575. 25亿特别提款权下降为542. 53亿特别提款权,其中外汇储备从339. 01亿特别提款权下降为273. 22亿特别提款权。从黄金储备来看,欧盟的黄金储备一直占全世界的400%以上,而美国只占28%左右。

经济实力、贸易顺差和国际储备的迅速增长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成员国货币总体来看对美元呈现上升态势,并反映了未来欧元走强的趋势。以美元对马克的汇率为例,80年代中期1美元可兑换2.5马克,现在只能兑换1.7马克左右,马克升幅达50%左右。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些因素又将在长期内使欧元动荡不定。这些因素主要是:由于没有政治联盟作为经济货币联盟的依托,欧元的稳定缺乏牢固的政治基础。欧元的稳定要求将欧盟整体的利益置于个别国家的利益之上,而当这些从欧元区整体最优化角度决策的政策、措施与个别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驱使这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这些政策、措施采取不配合的做法,甚至会阻碍其贯彻执行,从而可能引发新的货币危机。欧元区自身存在的机制性缺陷,对欧元的稳定将构成最大的障碍。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已将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交给了欧洲中央银行,因此只能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对付经济萧条,其结果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而将通货膨胀和货币不稳定的恶果由欧元区各国分担。这种货币政策制定与财政政策制定相分离的机制性缺陷如果不能克服,将使欧元区的社会总信用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会破坏欧元的稳定。投机资本的冲击和公众的观望态度,对欧元的稳定带来严重的挑战和考验。在欧元运行初期,由于与成员国货币的平行流通和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欧元将成为投机者的主要目标,货币转换过程中稍有不慎或经济运行欠佳,就可能引起大规模的套利和投机活动,导致严重的金融动荡和汇率危机。此外,公众对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尚持怀疑态度,对其今后的货币政策也不明确,因而对欧元的使用可能采取观望态度,这些因素都将使欧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易稳定。国际金融格局和国际储备体系的重大结构调整,对欧元的稳定也将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欧元的发行,将使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和银行等对其持有的各种国际货币和金融资产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使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并可能引起国际金融动荡。由于这种调整主要涉及欧元,因此可能会对欧元的稳定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