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环境和发展进程

历史环境和发展进程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欧洲一体化的特定历史环境无边界的古欧洲,各种文明的杂糅哺育了同质的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塑就欧洲内在的统一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历史环境,对欧洲一体化从空想转变为现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经济秩序中混乱状况已不存在,这无疑为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启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一、欧洲一体化的特定历史环境

无边界的古欧洲,各种文明的杂糅哺育了同质的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塑就欧洲内在的统一精神。古罗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血腥战争,建立了囊括地中海为内湖的“大霸国”。公元1—2世纪,除边疆外,帝国境内广大地区出现了长期所没有的“和平局面”。在罗马力量的强化作用下,“从古代意义来讲,欧洲在公元前后就融成了一个整体”。罗马帝国给它权力所及的地区烙上了深刻的印迹,每个民族都以大体相同方式接受了来自同一渊源的文化,屋大维及继承者把同样的法律、宗教和行政思想带给了被他们称为“蛮族”的欧洲各类原始民族。罗马人以强大的武力和文化,把欧洲建立为“无邻邦帝国”。

公元2世纪起,日耳曼民族的南下迁徙使得罗马帝国的统一出现危机,最终在公元481年造就了统治整个西欧和南欧大陆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在克洛维时期皈依基督教,使其在法兰克王国获得了牢固的基础,并成为国教。基督教文化对国家和民族观念相对淡漠,它的精神两元论把所有世俗环境和组织都视为转瞬即逝的,而上帝的千年帝国和基督教的大一统世界才是永恒的。这种文化氛围对促使欧洲人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民族主义以后,使其坚决地放弃民族主义,走上共同发展道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逐步加强和完善统一制度的大帝国存在了400年以上,这个足够长的历史时期为原本就具有血缘关系的西欧、中欧和南欧北部的日耳曼部落居民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虽然这一民族融合过程没有最终完成,但是,这段欧洲核心地区人民在一个古国里生活的历史,大大缩小了西欧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他们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共性,并且形成一种彼此依存的关系。而这种紧密的联系在以后欧洲历史中通过彼此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通过相互间的王位继承和不间断的战争一直保持了下来。

因此,从历史渊源来看,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甚至经济生活方式的相似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历史环境,对欧洲一体化从空想转变为现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欧洲与世界局势变化的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存在多年的均衡被破坏,原来的均衡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随着美、苏崛起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终于一分为二,首次明确划分为东、西欧两大阵营,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经济、政治体制的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西欧列强,不仅战败国,而且战胜国都已由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痛感受到苏联“威胁”并受制于美国。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广大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摆脱殖民枷锁,争取政治、经济独立,直接危及西欧经济的原料来源与海外市场。凡此种种,都从心理上加强了西欧国家的整体认同感,迫切希望借助联合的力量谋求生存与发展。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都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导致了强劲的需求,进而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重建进程。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西欧经济已恢复至战前水平,并开始进入所谓持续增长的“黄金的时代”。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西欧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有了新的飞跃,既促进了传统经济部门的技术改造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又导致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如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石油化工业等,致使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协作范围更加广泛。西欧各国国内市场狭小,更难以容纳如此巨大的生产力,其社会产品的实现,必然愈来愈依赖于国际市场,特别是彼此之间的市场。以上两点,都对区域性水平分工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对推动西欧国家之间谋求市场开放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力主抑制经济保护主义倾向,恢复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秩序,并大力促成了一整套新的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通过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在很大程度上重新解决了国际货币体系为保持其有效性和稳定性所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即清偿能力、调整和信心问题,保证了国际支付手段与各国币值的稳定。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则限制了“货币贬值作为残酷竞争的手段”。同时,关贸总协定的缔结,约束了参与国的全部关税,防止提税或新关税征收,并能够通过多边协商途径降低现行税率。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经济秩序中混乱状况已不存在,这无疑为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启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最后,法国与德国的和解是战后欧洲一体化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基础。丘吉尔和戴高乐都认为未来欧洲的联合不能没有法德的和解,两国领导人将和解的突破点选在了鲁尔和萨尔地区的重工业上。历史上法德三次交战都是为争夺这一地区,法国希望将德国的重工业永远置于共同的监督之下,以使德国永不对法国构成威胁。这一思想的具体结果就是后来的“舒曼计划”和欧洲煤钢联盟。

二、发展进程

(一)扩大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巴黎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的真正起点,它表明欧洲六国已经在煤、钢、铁等基础工业的生产方面实施共同的政策。从历史上讲,煤和钢不仅是欧洲近代工业的基础,而且是欧洲军事工业的基础,将这些基础工业置于共同的控制下,有助于创造一种和平的环境;从经济上讲,建立共同市场不仅有利于解决某些国家的生产过剩,而且有助于提高成员国在这些工业领域的竞争能力。

1957年,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5年,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也即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建成。通过规模经济以及简化标准、公开政府采购等一系列利益,欧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扩大到12个。12国间建立起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创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欧共体马斯特里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洲联盟成立。其宗旨指出:“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个性”。

此后,欧盟成员国向北向东不断扩大;1993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1999年,成功启动欧元这一欧洲统一货币。

2004年5月1日,欧盟终于实现了历史上第5次,也是规模最大、最近的内圈的扩大。中东欧8个国家,即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与斯洛文尼亚,以及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两个地中海国家,终于正式加入欧盟。这是欧盟首次从西欧地区向中东欧地区扩展,故被称为“东扩”。欧盟东扩标志着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分裂局面。扩大后的欧盟拥有25个成员国共4.5亿人口,面积增加了23%,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额分别占世界的30%,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和进口市场。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2005年4月25日签署了加入欧盟的条约,两国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这是欧盟历史上第6次扩大,成员国增加到27个,欧盟边界也向东推至黑海之滨。

每一次阵容的壮大,都不同程度和在不同方面增强了欧共体的经济实力,提高了欧共体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欧洲已经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欧洲联盟作为一个国家集团,拥有着巨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些经济领域已有了超过美国的实力,而且,它还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地区性经济集团,不仅已经实现了商品、劳动力、资本和劳务可以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而且已开始实行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建立了欧洲统一的中央银行。正是凭借于此,欧洲发达国家才能成为与美国和日本并肩而立的一股力量,三分天下有其一。

(二)深化

欧盟的深化主要表现为成员国主权的让渡。欧盟经济一体化从最初只涉及个别部门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到包括整个经济领域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已经扩散到非经济领域或政治领域的欧洲联盟,成员国在向一体化组织逐步让渡国家职能与主权。1987年,由各成员国批准的《单一欧洲法令》(SEA)是欧盟的第一次深化。在SEA实行之前,一国企业进入其他成员国市场时可以免税,但是由于各国对资本的控制和管理等标准不同,所以企业无法真正享受免税的待遇。单一市场的计划旨在消除各国间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自由流动的障碍。第二次深化是《欧洲联盟条约》的签署。除了按惯例调整和少数关于安全和防御政策的含糊的承诺外,《马约》声明将在1999年成立欧洲货币联盟。自2000年开始,欧盟又提出要建立欧洲应急部队的建议,并得到大多数成员国的支持。种种迹象表明,欧洲共同体希望朝着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迈进。这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带来新的对外贸易歧视的扩大。《马约》将“欧洲经济联盟”改为“欧洲联盟”,表明欧盟从单纯追求经济一体化逐步向政治一体化转变。而《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签订,又增加了欧盟在司法与内政政策方面的一体化趋势,使涉及人员自由流动的民政与司法事务由超国家机构决定。自2000年开始,欧洲又提出要建立欧洲应急部队的建议。2004年10月29日,在罗马签署了《欧洲宪法条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