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字号的强势复兴

老字号的强势复兴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山西六味斋:老字号的强势复兴六味斋的发展充满传说色彩。2002年,六味斋迁至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大同、临汾、北京、右玉四个分公司,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期间,六味斋传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连续两年列入“全国中华老字号百强品牌价值榜”。

山西六味斋:老字号的强势复兴

六味斋的发展充满传说色彩。翻开六味斋历史,一股带着清代盛世的熏风扑鼻而来。这风里,裹挟着熟肉惯有的酸、甜、苦、辣、咸、香六味,若是在此时,又听得山西的市民说上一句“杏花村里老白汾,太原城内六味斋”的谚语,不难让人舌田知津,闻香知味。

一、六味斋的兴衰

六味斋的发展,跨越了三个世纪,经历了更名、破产、改制等重重波折,根据时间和事件的发展,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六味斋(1738年至1948年)

1738年,清朝乾隆三年,两个落榜秀才在京城开了一家“天福号”熟肉店以维持生计。两秀才中,一个是山东人刘凤翔,一个是山西酱肘花传人刘德山。因为熟肉制作鲜香,得到了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平民百姓的喜欢。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为避战乱,“天福号”掌柜盛荣带着徒弟回到太原,开设了一家熟肉铺。因其制熟肉兼具酸、甜、苦、辣、咸、香六味而将店名改为“六味斋”。初更名时,六味斋的员工只有4人,经营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但因其酱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淡而有味、鲜嫩可口而迅速走俏三晋,得了“杏花村里老白汾,太原城内六味斋”的美名。

(二)建国初期的公私合营期(1949年至1987年)

新中国成立后,六味斋开始第一次转型。1956年,六味斋实行了公私合营,正式更名为“六味斋酱肉店”。1959年,六味斋加工部由柳巷迁至半坡街49号院的10间平房内,规模扩大。1963年,国家投资将“六味斋酱肉店”进一步扩大规模。但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六味斋受到了破坏性打击,店名被当做“四旧”拆掉,改为“太原酱肉店”,直至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再次恢复为“六味斋”。

(三)与外商合资期(1988年至1997年)

1988年,六味斋受到当时合资潮的影响,先后与港商、台商合资,结果陷入“泥潭”,其产品在太原市几乎销声匿迹、外商撤资撤离,更是火上浇油,企业濒临绝境。在这关键时期,阎继红临危受命,担任了六味斋的厂长兼党委书记,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她先是恢复了六味斋一直秉承的“前店后厂”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又引进了连锁店专卖模式,拉开了自营连锁经营的序幕。

(四)跨越发展期(1998年至2005年)

1997年,六味斋改制成有限公司。之后,连年实现了36%增幅的跳跃式发展。继而,先后投产六味斋豆制品厂和速冻食品厂,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立了六味斋养殖基地。与此同时,“六味斋”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山西标志性名牌产品”和“山西省著名商标”称号。2002年,六味斋迁至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大同、临汾、北京、右玉四个分公司,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五)形成全产业链,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建立期(2006年至今)

2006年起,山西六味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投产,开始生产和加工有机杂粮、主食系列产品。同年,六味斋“好助妇”快餐正式运营,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40余家快餐店的快餐连锁。期间,六味斋传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连续两年列入“全国中华老字号百强品牌价值榜”。2010年,六味斋在清徐县徐沟镇南尹村建立占地500亩的产业基地,形成了集现代化食品加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工业园。270多年,六味斋经历了多个时代,在其濒临死亡之际,重新复兴、鼎盛。

二、多元化连锁经营

从奄奄一息的老字号企业,到如今生龙活虎的新产业链形成,六味斋骐骥一跃的关键,是选择了老字号复兴的现代化模式:产供销一体化下的产品多元化连锁经营模式。

在企业生死关头,企业领导人选择了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传统产业基础,但同时,更着眼于当下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产品开发与营销选择上,以酱肉制品为核心产品和品牌标杆;在影响力塑造上,借助企业历史,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为切入点;在渠道开拓上,坚持企业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更通过开拓自主连锁经营模式,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路子,既保证了产品品质、也拓展了市场,并延伸品牌效应,涉足相关产业,形成一体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全产业链策略,最终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前瞻性的大发展、大跨越。

(一)传承与创新

作为一个老字号,六味斋拥有其他新生农业企业所没有的历史传承:其一,经过270余年的沉淀,“六味斋”的品牌影响力、品牌价值较高;其二,六味斋的股份组成也相对复杂。从创立至今,它经历了私营企业、公私合营、股份制等阶段,属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混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根据企业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变化,六味斋制定了迎合市场、引领市场、树立品牌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

1.保持核心竞争力,进行产品创新

作为老字号,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味斋熟肉具有“熟而不烂、甘而不浓、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厌、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特征。这是六味斋值得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与一些老字号只是抓住祖宗传承不思开拓的陋习不同,六味斋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注重迎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努力破解老字号在标准化问题上的共通性难题。

(1)严格的标准化措施。早在2000年,六味斋就引进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根据质量体系要求,从原料开始对全部生产流程进行严格把关。六味斋的产品生产从原料、辅料的采购、投料到搬运、储存、包装、防护、交付等一系列环节,不仅有精确的时间计算,更有严格的作业指导,使上百年凭经验生产的传统工艺得到了严格规范。具体做法上,他们在各厂设立质量员,对半成品、在制品负责,保证了“下道工序检验上道工序,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负责”的运行机制,做到了层层把关,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力求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口味一致。进行统一管理,建立档案,制定岗位责任制,将标准化管理深入到全公司的每个岗位、每个产品、每个细节当中。同年年底,六味斋便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

(2)强调过程控制和现场管理。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六味斋严格执行“五不放过”原则,即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不查清原因不放过,纠正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分不清责任不放过,不受教育不放过,质量未改进不放过”。

(3)建立科研中心,实现产品创新。六味斋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大胆引进世界生产设备,提高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在2000年就成立了六味斋科研中心,投巨资购回三台骨泥机,并联系山西营养学会、山西医科大学等有关专家教授共同研究高钙以及补充人体微量元素的食品,进行新产品开发,进一步适应现代食品向安全化、营养型和功能性发展的趋势,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2.传承品牌力,加强品牌管理

品牌是六味斋的旗帜。在《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评选中,六味斋不仅榜上有名,且品牌价值达到了近1亿。在制定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时,如何依靠这块金字招牌发展新的战略,形成新的增长点,成为了六味斋的重中之重。经过深入考察,“六味斋”决定将品牌战略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

改制前,六味斋的总资产1100万元,负债1100万元,隐亏600万元,职工5个月没开工资,已是资不抵债,濒临破产。1997年改制后,阎继红总经理提出了用诚信建设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依靠“六味斋”品牌救活企业的理念。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六味斋持之以恒地实施品牌战略,明确“六味斋”发展定位,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六味斋”品牌再度辉煌提供良好的营养,坚持品牌管理战略。随着不断开展的品牌建设活动、品牌战略实施,六味斋的品牌效应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动品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在国务院批准公布的、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太原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以其“熟而不烂、甘而不浓、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厌、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特点体现了“以和为美”的中国传统食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六味斋的酱肉传统制作技艺也面临着现代食品加工制作机械化、速食化等潮流的冲击。掌门人阎继红对传统工艺倾心呵护,全力保护。六味斋一方面根据工作职能统筹安排酱肉手艺的第四代传人宋银如师傅的工作,并在公司中物色有发展潜质的年轻人拜师,学习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另一方面,让宋银如牵头,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机械改进完善传统技艺,使六味斋酱肉既适应了大规模、集成化生产的要求,又保持了传统酱肉口感、色泽和特色;同时,六味斋组织人员对传统技艺的程序进行研究,并形成了自有知识产权

为了保护六味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味斋特别还原了传统技艺作坊的“拜师仪式”。他们广泛征求省内外民俗专家、史志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仪程进行反复研究和确定,制作了六味斋酱肉传承谱系,供企业后人瞻仰并行拜师仪式。

表1 六味斋酱肉传承谱系

img115

(2)实现品牌营销创新。六味斋认为,酒好也怕巷子深。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复杂和激烈的今天,六味斋顺应时事,运用了各种营销手段维护和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利用“六味斋”品牌延伸品牌价值,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不断开设直营店、加盟店等,在网络平台上开设网络加盟店、向山西航空提供航空食品,形成了基于传统营销与现代营销相结合的网络化营销体系,同时,进一步延伸了六味斋的品牌影响力。

六味斋主动参加多个产品展销与对接会,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努力把六味斋品牌推向全国市场。

3.适应市场需求,走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进入新世纪后,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六味斋提出从源头打造农业产业链的战略。六味斋的农业产业链是“绿色自然产业链”。所谓的绿色自然产业链是一条“养殖、种植——融入自然,研发——道法自然,生产——珍藏自然,销售、物流——传递自然,终端——体验自然”的产业链。

img116

图1 六味斋的品牌标识

这里的融入自然,就是充分依托绿色自然生态资源,按照原生态的生产方式,种植、养殖天然、无污染的农副产品。这里的珍藏自然,是指六味斋在继承中发扬,在珍藏中传承文化,将具有近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载的传统工艺传承;这里的传递自然,是指利用六味斋四通八达的销售网络、便捷的物流配送体系,将绿色、放心食品“传递”给消费者;这里的体验自然,就是让消费者在购买六味斋产品后,享受绿色、美味、营养。

为了打造绿色自然产业链,六味斋努力发展绿色生产基地。2002年,在阳曲县投资新建天蓬绿色无公害养殖基地。2005年,在素有“塞上绿洲”之称的全国小杂粮基地县——右玉县建成了山西省最大的小杂粮种植加工基地。2009年,开始在清徐县筹备建设占地500亩的绿色、环保、节能项目。

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为发展养猪基地,与阳曲县畜牧协会以“公司建基地,基地加协会,协会联农户”的方式,在当地五个乡镇扶持2700多个养猪重点户。在畜牧协会的组织下,有关乡镇成立养猪合作社,建立养猪饲养小区,鼓励养猪户入区,实现规模养殖连片发展。天蓬养殖基地负责向当地养猪户提供保质保量的仔猪,通过畜牧协会对生猪饲养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包括从生猪饲养、防疫的培训指导,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商品猪养殖基地,发展规模养殖户2700余户,年饲养商品育肥猪36034头。养猪户每出栏一头猪,就能增收百元左右,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360多万元。

六味斋在右玉县建有的20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与当地农民签订了小杂粮种植协议,公司经营模式为“公司+基地+农户”。由六味斋向农户提供良种并对农户进行科学种植技术培训指导,提高农户小杂粮种植水平。保障了农户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杂粮基地的建设带动小杂粮种植农户6万余户,为农民增加收入6000余万元。

4.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开拓多元化发展路径

为了满足市场不同的需求,六味斋采用了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主要有:

(1)产业多元化。向农、科、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六味斋在右玉县建设了小杂粮生产基地,年产量已达4000万公斤。利用右玉县的高品质小杂粮资源,改良农产品品种,适应企业标准化加工的要求。同时,在阳曲县设立专门的养猪基地,将上游的农业、中游的食品加工行业、下游的食品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六味斋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十二五”期间,六味斋在清食品工业园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物流业。

(2)产品多元化。在原有酱肉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六味斋集中科研力量,开发新产品。至今,产品已包括肉制品、豆制品、速冻食品、主食、小杂粮等五大品类,400多个品种。持续在小杂粮的研发和销售上寻求新的突破点。与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农科院联合研制、开发出小杂粮深加工功能性新产品,如杂粮豆浆、豆制品、杂粮餐包、杂粮火腿等。

(3)销售终端多元化。六味斋率先采用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六味斋连锁专卖店;响应早餐工程的号召,在太原市开设六味斋“好助妇快餐店”专营店;参加农产品“农超对接”项目,进一步借助大型超市强大的分销渠道,扩大产品覆盖面。销售终端多元化,使得六味斋产品能够如快消品般成为大众都享受得到的产品。

(二)传承与创新的支撑点

1.支撑一:优秀的管理者

提起山西六味斋,肯定绕不开六味斋的管理团队,特别是这个管理团队的领导者——阎继红。阎继红在六味斋大厦将倾时走马上任、力挽狂澜,将陷于困境的六味斋带出了泥潭,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这样的高度。她和她的团队,对六味斋的发展功不可没,也是六味斋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纵观阎继红在六味斋工作的大事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近十八年来,六味斋发生的每一件大事,每一步重要发展,都离不开阎继红的判断和决策。

阎继红在六味斋从底层做起。1985年,她站在六味斋的柜台卖生肉开始,她就与六味斋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1988年,阎继红上任六味斋酱肉店柳巷门市部主任;1990年,上任六味斋肉制品厂副厂长兼六味斋酱肉店经理;1993年,在六味斋与外商合资彻底失败后,阎继红站了出来。她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扛起了保护六味斋品牌传承、六味斋技艺维护的责任。1995年,她上任六味斋肉制品厂厂长兼党总支书记,第一次引入了连锁专卖模式,开设了3家专卖店,拉开了自营连锁经营的序幕。1997年,阎继红奋力争取,让台商完全退出,六味斋被列入太原市23家改制试点的商贸企业,股份改制完成,成立了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阎继红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8年,阎继红成立了六味斋豆制品厂,上马速冻食品和主食产品,使六味斋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规模,被列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0年,为从源头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阎继红决定在太原市阳曲县建立养殖基地,现在已成为山西省生猪储备基地。2002年,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阎继红大胆决定投资5000多万元在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包括水处理厂、食品安全监测研发中心在内的新厂区,从此,六味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阎继红决定在右玉县建设小杂粮基地,毅然做大做强山西小杂粮产业。2006年,阎继红按照连锁专卖店的发展模式,成立了以经营地方特色早餐和快餐为主的太原好助妇餐饮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太原市民最钟爱的中式快餐品牌。2010年,在阎继红的带领下,六味斋在清徐县徐沟镇南尹村建立了500亩现代化的六味斋观光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配送、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大型园区,成为了山西食品行业的一面旗帜。六味斋的复兴,与阎继红密切相关,从这一意义上,阎继红是六味斋既往开来的重要支撑力。

2.支撑二:品牌历史文化积淀

(1)产品的独特性。传承了270年的六味斋酱肘花是酱肉制品的活化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味斋酱肉,其主打产品是“酱肘花”。酱肘花产生于隋末唐初,传承时间至少有1300余年,又名“缠花云梦肉”,最早见载于宋初刑、户二部尚书陶谷所著之《清异录》。该书的《卷下·馔羞门·单笼金乳酥》中记载:“韦巨源拜尚书令,上烧尾食,其家故书中尚有食帐,今择异者略记。”意思是说初唐中宗朝尚书左仆射韦巨源,擢升尚书令后,曾向唐中宗李显奉献盛宴“烧尾食”,表谢皇恩,并将此宴“食帐”载于书册,收藏于府中。而“缠花云梦肉”就出现在这次盛宴当中。书中还清楚地书写了“缠花云梦肉”的做法。《清异录》传世千载,是我们最早的食帐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菜单”。

六味斋的鼻祖山西太原人刘德山,是缠花云梦肉的传人。早在清朝时期,六味斋的前身天福号的酱肘花,就已是皇家贡品。慈禧太后每天都要吃天福号的酱肘花,于是赐给天福号入宫之御牌,随传随入,送货禁中,声誉鹊起,名震京华。

img117

图2 缠花云梦肉

(2)门店的历史文脉。六味斋不仅仅代表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还代表着山西太原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太原许多老一辈人的心中,仍然会记得1938年的“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那位于达达巷27号的两间瓦房,创造了“六味压三晋,香冠美群芳”的传奇。

1950年,六味斋搬迁到柳巷一座临街木结构小二楼,上下六七十平方米,在这里,六味斋的第四代传人宋银如先生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在那条路上,六味斋与按司街照相馆的建筑,成了山西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

3.支撑三:三个创新,不断转制转型

六味斋在经历公私合营不善、外商合资不利之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在转制完成以后,高歌创新之曲,大干创新之事,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3 六味斋柳巷门店

(1)创新经营模式。按照国外的连锁经营模式和自身的经营特点,六味斋创立了连锁专卖的经营方式,先在山西省城陆续开设了六味斋连锁专卖店。为了保证连锁经营的质量,制定了“六统一”的开店原则:统一装修、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饰,保证了六味斋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一致,树立起规范的企业形象。而今,六味斋在山西省的专卖店数量已达200多家,在山西省地级市也有了六味斋的产品销售网点,并进入了北京、天津等地。2006年,针对太原市民吃早餐难的现状,六味斋又创新地成立了六味斋“好助妇”餐饮公司,深得群众赞誉。

(2)创新服务模式。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六味斋把顾客满意作为服务的唯一标准,不断为六味斋这个百年老店增添新价值。首先,主动为顾客复秤,平均每个月复秤都在5000次以上,合格率在99%以上。其次,以“一文”(文明服务)、“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四感”(舒适感、安全感、亲切感、留恋感)为内容,坚持营业员工作衣帽整洁、挂牌上岗、接待规范,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第三,设立专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机构——客户服务部,在每个店的醒目位置公布举报电话,对不按要求去做的人员给予批评、教育、处罚、甚至除名。第四,强化服务手段,各连锁专卖店根据顾客要求免费切肉,如消费者对六味斋所售商品不满意,可随时提出意见,并主动上门退货。第五,向社会承诺,保证所经营商品无假冒、无伪劣、明码标价、标签规范、不缺斤少两。

(3)创新企业文化内涵。六味斋的企业文化包括五个词:诚信、求实、合作、创新、服务。诚信是指六味斋以诚信打造企业一流的服务品牌,用一流的员工做一流的产品。从总部到每个部门,每年都有培训计划,这种长期不懈的培训,使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既可以做出更高品质的产品,又能提高服务质量。

求实是指以求实作为六味斋稳固发展的基石。实事求是,以质量求生存,六味斋的产品能用手工的决不用机器,六味斋的饺子,从和面、擀皮、拌馅、成型,全部是手工作业,为了达到食品营养不受损害,味道保持一致,六味斋为此提高了不少生产成本,以实际的高质量产品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宁愿提高成本,也不降低质量。

合作是指以合作实现与客户和伙伴共同成长。自尊敬人、平等互助、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是六味斋的自律宣言。六味斋不仅与业务合作伙伴共同分享利润,也与养殖户、种植户共同成长和发展。

创新是指不断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而服务是以专业服务实现最高的客户满意度。

三、六味斋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重视终端,发展连锁经营

终端是指产品销售通路的末端,是产品到达消费者完成交易的最终端口。消费者市场是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终端。在以前的卖方市场,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只能买什么,而现在是买方市场,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很多,终端的竞争就变得极为重要,谁掌握了终端,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定价权,而连锁经营是把握消费终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早在1995年,六味斋便开始了连锁经营,从一开始的三家门店到现在的300多家门店,六味斋在消费者终端市场上走得更深、更远。

开设六味斋连锁经营,要考虑开设的地点、资源(资金和人力资源)、经营团队(连锁店长和员工)、模式(盈利和利润分配模式)等。除此之外,还有考虑在连锁店中进行情感营销和体验营销等。

六味斋在连锁店面主打山西太原本地品牌,用百年老店的历史传说触动山西消费者的情感,引起他们的情感认同。这是六味斋连锁店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掌握消费者终端的第一步。而对连锁店网点设置、经营模式、服务模式等的创新和改进,才是六味斋连锁店成功的关键。

img119

图4 六味斋连锁店

(二)重视品牌建设,注重品牌文化传承

六味斋在保护六味斋的品牌建设和品牌文化传承上非常成功。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强势品牌和优势品牌,那么企业的发展就无法长久稳定和持续。一个高价值的品牌,是企业最大的软实力所在。六味斋一方面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创新。在现代食品加工制作机械化、速食化等潮流的影响下,将传统技艺进一步细节化、高效化,许多炖肉制品的加工细节被标准化、规模化,实现了人工高效流水作业;许多炖肉制品的传统配方实现了科研化、应用化,并产生出了六味斋独具的肉制品知识产权。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改善传承人各种待遇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机制,逐步培养出一批热爱六味斋、钟情传统技艺的人才。支持传承人倾囊传授工艺技能,使得六味斋又培养出六位第五代传承人。为了保护好六味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誉,更还原了传统技艺作坊的“拜师仪式”,通过传承人以确保六味斋酱肉制品的正宗风味。此外,六味斋每年还划拨专款鼓励员工钻研、学习六味斋酱肉系列产品加工技术,每年进行技术比武,重奖获胜选手。

(三)注重员工管理,引进拔尖人才

六味斋的发展重点之一是零售业,是直接和消费者接触的终端。一线员工的服饰、态度、语言、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直接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如果不注重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不规范管理一线员工的言行,那么,连锁经营业将会面临恶评如潮的危机。六味斋制定了“六统一”原则,每个门店的识别性强,每一个门店的营业员都着装统一,微笑服务,让顾客真正得到了消费的舒适和放心。

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开发高、新、精产品,提升名、特、优产品档次,提高产品科技产量,就要特别注重对人才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六味斋用高薪等措施大力引进企业急需的科技拔尖人才,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用活企业科技人才,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培训体系等,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效益。六味斋不仅引进人才,同时注重在内部提拔人才,制订代代相传的人才梯队计划,实现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承。

专家评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借助连锁经营、品牌管理等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六味斋达到了品牌传承、品牌更新、品牌价值延伸、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再度拓展。这也是六味斋复兴的重要原因。六味斋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老字号如何通过传承与创新、如何创造传承与创新的支撑点来获得自身的复兴和新世纪的荣光。可以说,是现代品牌管理方式和连锁经营模式拯救了六味斋。

目前,复兴后的六味斋依然存在问题,如质量投诉常出现在网络平台上,投诉内容多为产品过期和服务人员态度差两大问题;连锁店网点开发中租赁困难,难以快速形成连锁经营规模化等问题。此外,六味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拓展活动。

(杨小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