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价值链解构与跨国公司组织创新

价值链解构与跨国公司组织创新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3.3 价值链解构与跨国公司组织创新“价值链”理论表明,在众多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4]。这种变化可以从跨国公司R&D国际化分散趋势中得到充分体现。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士跨国公司的实验室超过50%设在母国外。日本例外,外国跨国公司在日实验室为3%,日本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的实验室仅占8%。

4.3.3 价值链解构与跨国公司组织创新

“价值链”理论表明,在众多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4]。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图4-5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

img14

图4-5 一个典型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

实际上,无论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其基本活动都可以用上述价值链来表示,只是不同产业的价值链在具体构成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同一环节在各行业中的地位也会有不同。而一个企业的垄断优势正是来自于对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控制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比如,NIKE公司对运动鞋的创新设计和品牌营销的控制;可口可乐公司的糖浆配方,肯德基的炸鸡配方;IBM公司遍布全球的组织网络和维修服务网络,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声誉等。

由于价值链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差很大,而世界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又不相同,要素相对成本也就不同,那么,对跨国公司而言,就为其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分解到使用要素比例大而要素成本低的国家提供了可能。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更进一步加快了跨国公司价值链的解构。一家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有竞争力的国家完成从研究开发到售后服务的各项职能,而不必在母公司所在国完成价值链的所有职能。对20世纪90年代初的公司管理方式的考察发现,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福特和IBM等,在8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有明显实效的全球性网络生产体系,从而将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部门,甚至不同国家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网络式的分工与协作,下属子公司、企业与工厂均成为整个网络上的节点,据此实现公司整体效率的最大化。网络生产体系的形成被认为是当代经济活动中不同于传统垂直管理的一种新形式(殷醒民,1997)。

不仅如此,由于知识在企业竞争中越来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跨国公司对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海外市场的考虑正越来越少,而对知识和技术的考虑则越来越多(Grant,2001)。Omae(1990)就认为,跨国公司应当在当今世界的三大工业中心——北美、日本和欧洲——都设立分支机构。Almeida(1996)在对美国半导体行业的专利引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说,跨国公司海外企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获取当地的技术知识。这实际上反映出在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国际经营环境中,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正经历着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到现代的研究发展的全面解构。这种变化可以从跨国公司R&D国际化分散趋势中得到充分体现。

跨国公司R&D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地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历史上,跨国公司发展技术主要是在其母国进行的。国外机构一般是将来自母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成果加以改造或革新。但是,近年来跨国公司R&D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分散趋势,设立海外R&D分支机构成为R&D国际化分散的最直接、效果最显著、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虽然跨国公司R&D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一个新现象。但是,R&D国际化现象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变得引人注目起来。比如,到1986年,研究者注意到,荷兰、瑞士跨国公司的国外实验室数量已超过国内。而据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统计,1983—1993年,美国跨国公司海外R&D的投资增长是国内投资增长的三倍。美国外国研究开发投资占总研究开发投资从1985年的6%,上升到1993年的10%。同期,外资控股企业的研究开发比例从9%上升到15%。近年来,日本在美欧建立的研究机构明显增多。欧洲跨国公司的海外研究开发活动,约占总研究开发活动的三分之一。

Pearce和Singh(1992)对当年《财富》排列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及海外分支机构的914家实验室进行调查(见表4-3),发现R&D机构区位选择主要限于10个国家。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士跨国公司的实验室超过50%设在母国外。位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实验室,有超过50%的实验室属外国所有。日本例外,外国跨国公司在日实验室为3%,日本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的实验室仅占8%。

表4-3 最大500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实验室

img15

(续 表)

img16

资料来源:Pearce and Singh(1992):Globaliz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t.Martin Press,New York.

对于R&D国际化分散,传统的观点更多地从生产和市场国际化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是为了应对各国间在自然环境、要素禀赋及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弥补技术在跨国转移与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适应。为了增加适应性以及提高竞争力,就必须调整R&D结构,使R&D活动接近市场,从而研制出适应当地环境的产品。其结果必然导致R&D活动的国际化分散。而且,由于技术竞争的加剧,甚至要求跨国公司的产品或技术一开始就具有全球化,从而适应于各主要市场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R&D活动的国际化分散的进程。许多研究也的确支持这种解释(如Howells&Wood,1991;Pearce&Singh,1992)。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R&D活动的组织远不是这么简单,相反是越来越复杂。海外R&D活动正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并要求起到创造性作用。Florida(1997)认为R&D对外投资的迅速增长,反映了跨国公司致力于利用外部化科学和技术能力并创造新技术资产的倾向。基于对外国公司在美国的200多个R&D中心的调查,他发现,接近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建立与美国科学技术团体的联系的考虑,是与R&D显著相关的唯一因素。这一研究揭示出日本、西欧的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美国“硅谷”等地区设立R&D机构的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那里的科研环境,接近美国科技人才和与其他科研机构建立联系等。或者说,是出于海外知识的获取考虑。R&D活动内部全球化分散布局,也为跨国公司接近不同市场、不同竞争对手以及其他相关环境中的外部技术资源创造了条件,为与其他企业形成R&D战略合作打下了基础。

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全面解构,一方面要求各个海外公司之间能够及时交流,各种要素(特别是知识)能够在整个公司内部顺畅流动,使跨国公司既能够分散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又能够在分散的区位布局基础上取得集中化组织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求跨国公司摒弃传统的主要依靠内部,尤其是完全依赖母公司控制生产经营、发展创新知识的观点,而是充分发挥子公司在生产经营和知识创新方面的特殊作用,积极从外部接近、学习、吸收知识与技术资源。因此,尽管集中化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全球经营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促使跨国公司价值链开始全面解构,从而充分发挥遍布全球的不同子公司从研究开发到生产乃至销售服务的作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等级体制形式,对组织形式实施全面创新。

正如本书导论部分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认为,导致跨国公司组织创新的深层次原因是,知识创新正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或者说,引爆跨国公司组织变革“第四次浪潮”的是知识经济。而组织变革的方向,应该与传统的跨国公司扩张主义哲学完全不同,它不再是、也不可能是通过寻求某种组织结构形式,来支持跨国公司的全球学习与知识扩散行为,不管这种结构形式是单维的还是双维的(如矩阵结构)。为了获得全球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好处,跨国公司必须超越某种单纯的组织形式,充分运用其遍布全球的独特组织特征,着眼于建立相应的组织能力,以成为全球学习和知识创新的领导者,进而维护和创造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注释】

[1]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本书中将跨国公司通过任何方式建立的海外公司统称为跨国公司子公司。

[2]Michael Goold,Andrew Campbell and Marcus Alexander:Corporate Strategy:The Quest for Parenting Advantage,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 April 1995.

[3]〔美〕比尔·盖茨著,辜正坤主译:《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4]这应该也是核心能力理论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而且必须将其资源聚焦于能够使企业价值增值最大的核心能力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