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经济的缺陷

市场经济的缺陷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市场经济的缺陷市场经济虽有诸多优点,但它并非十全十美。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时,既有它与生俱来的致命缺陷,也会对客观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这一缺陷,是导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衰退及其他社会经济矛盾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不得不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这一缺陷,采取宏观调节的政策措施干预经济。

四、市场经济的缺陷

市场经济虽有诸多优点,但它并非十全十美。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时,既有它与生俱来的致命缺陷,也会对客观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1.市场无法自发地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必然造成经济的周期性震荡

一个社会如果能够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并在结构上不出现大的失调,那就意味着整个经济生活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但是完全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是无法实现这种平衡的。发达国家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结果只能使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和周而复始的周期震荡。因为市场调节本身具有滞后性、盲目性、周期性。它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信息反馈到产品生产之间有一定时滞。生产者的趋利性和信息不完全决定了微观决策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在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的部门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极易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破坏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经济生活的周期性震荡。市场经济的这一缺陷,是导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衰退及其他社会经济矛盾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不得不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这一缺陷,采取宏观调节的政策措施干预经济。

2.市场经济容易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市场交易在原则上是平等的、等价的,但由于人们的资源禀赋不同,竞争条件不一样,各人拥有的机遇也不一样,因而人们的收入水平往往相差很大。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极易造成两极分化,收入差距悬殊,这已为大量史实所证实。即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会造成一些人家财万贯,另一些人则连基本需求都无法保障,甚至饿毙街头,这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环境不稳定。

3.市场无法解决生态失衡、环境保护以及“外部不经济”等问题

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从企业内看是有利的,但从企业外看却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空气污染等外部不经济现象,如一个厂家为了节约自己的费用而将污染物(污气、污水、废弃物、噪音等)排放出去,对公众造成损害。这类外部影响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当然也就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得到补偿和纠正。而这种行为会危害社会利益甚至人类的生存,以至于今天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声。

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有的产品和劳务,是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不可能由个别厂商按照市场交易规则提供。例如国防、消防、公安、城市卫生,就属于这类公共产品和劳务,但是这类公共产品和劳务,又是社会必不可少的。

4.市场竞争的“失灵”

认为市场能够完全保证合理竞争的说法是一个神话。即使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也不能保证实现完全充分的自由竞争。因为市场的规律是大鱼吃小鱼,如果没有外部干预,市场竞争必然走向生产集中,最终形成垄断。在垄断的情况下,单一的卖主可以对其销售的商品或要素的价格实行绝对控制,从而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和限制产量等办法获取利润。这种垄断反过来又会破坏市场机制,排斥竞争,从而导致效率的损失,垄断还阻碍技术进步。因此垄断的存在会造成市场竞争的“失灵”,阻碍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案例1

提供气象信息商品的劳动创造价值吗

案例内容:

7月4日夜,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肆虐东海,近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50米/秒)以上,东海海面巨浪汹涌。

“威马逊”到来的前六天,坐落在北纬29度,东经125度东海海面的平湖油气田收到了上海市中心气象台传来的“警报”:未来5~6天,台风“威马逊”将影响你平台,建议做好撤出的准备。平台上的所有工作人员在直升机的协助下迅速撤离,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台风对平台的影响本身不大,但在上面作业的人员面对台风的心理压力极大,如果不及时撤离,有可能发生一些极端事件。”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副台长杨礼敏说。

平湖油气田是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长期企业客户之一。气象台每隔3~6小时左右向该平台提供海上、空中和陆地的全方位信息,以图文传送,还提供气象专业网站。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现已拥有120家左右的长期客户和100多家“散户”。“根据企业各自的需求,我们为其量身定制气象信息,并在物价局制定标准的基础上协商信息使用的费用,所以每家的费用都不同。最高的达到每年20万元,而最低的也就几百块钱。”杨礼敏说,“但我们也要承担很大风险和压力:预报毕竟是有误差的,像这次的台风,企业撤离和重返平台的成本都是上千万元,所以如果我们的信息不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据杨礼敏介绍,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向企业提供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S4年,为英国的B P公司在南黄海的石油钻探作“气象护航”。现在,气象台的客户除了海上作业、码头、航运等一贯靠天吃饭的企业外,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环境,“防汛”成了许多企业的一大难题。国内钢铁老大宝钢集团旗下的宝钢股份位于北纬31度,东经121度附近的长江边上,辖区内还包括7.S公里长的江堤,极易受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股份公司安全环保处华平键介绍,宝钢与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合作始于19S5年建厂初期,现在,公司每年向气象台支付6万多元,获得包括即时天气信息(每3小时更新一次)等在内的15项气象信息。“我们每天向集团和主要单位通报这些信息,为防汛、防台和抵御雷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做好充分准备。”

据悉,一些大型的仓库码头也是如此。这些企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更是2小时左右就得更新一次。而上海铁路局、电力部门和华东地区电网、大型水库与气象台的合作也是出于减少损失的考虑。

保险行业也加入了购买气象信息的行列。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业务经理程仕标介绍,公司与气象台签订每年5万元的合同,获得11条基本气象信息和查询历史记录的权利。“保险公司就是保风险的,而气象灾害在其中占很大分量。保险公司利用气象信息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预防,将获取的灾害信息及时通知相关客户,提醒他们做好防灾准备;二是将气象台提供的权威信息作为理赔依据”程仕标说。

案例来源:杨洁.气象信息值多少钱.经济日报,2002(7).

案例评析:

(1)西方经济学界流行“德尔菲气象定律”。该定律认为,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S,即企业在气象预测方面投资1元,可得到9S元的经济回报。当然,我们认为在不同的市场条件和技术状况下得到不同的应用,经济回报率是变动的。气象部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作为商品的气象信息服务,实际上已构成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这一气象信息商品的提供者是否创造价值呢?如果生产性企业自己从事气象分析,气象工作人员属于企业的生产劳动者,其创造价值的生产属性就一目了然了。但由于社会分工使气象分析活动独立化,由生产性企业之外的专门单位来进行,这就要求明确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气象信息商品的劳动是否具有创造价值的性质。

(2)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抽象劳动形成的,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知识、信息等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直接构成要素,并且是活劳动创造商品新价值的重要经济条件,主张活劳动创造价值,并不否定不同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各自作用。依据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的含义,应当认为凡是直接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具体说来:第一,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如为市场提供实物商品的农业、工业、建筑业、物质技术业等领域中的生产性劳动。马克思的分析主要是以物质产品为对象的,并明确提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二,根据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和现实经济的发展,商品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有形发展至无形,但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无形商品仍然是商品,生产无形商品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如为市场提供精神商品的教育、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等领域中的生产性劳动,其中包括讲课、表演等服务。第三,从事有形和无形商品场所变更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如为市场提供货物和人员空间位移的运输劳动,提供书信、消息、电报、电话等各种信息传递的邮电劳动。场所变更或信息传递就是运输服务或通信服务提供的效用,它们是发生在流通领域或生产、消费领域内的生产性服务部门。

(3)当然并不能把整个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都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包含范围比较复杂,其中不以市场交换为目的或不进入市场交换而进行的政治、行政、军事、法律等服务劳动,就不属于生产性劳动,如党、政、军,公、检、法等有关部门的活动。尽管这类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或服务劳动也涉及财务收支、劳动报酬、服务收费等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重要的劳动领域和服务部门,但他们提供的不是商品,不是为市场商品交换而从事的生产性服务劳动。

在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都会分割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但却是社会需要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直接创造了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说只有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才是重要的;不创造价值的有效劳动和有益劳动,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劳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同的劳动分工和经济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不同的地位,无论其是否生产产品和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只要是社会有用的劳动,都是客观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案例讨论:

1.是不是所有的气象劳动都创造价值和财富?

2.无效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有些无效劳动是否还减少社会价值?

案例2

钱币漫谈

一、中国钱币的演变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根据中国的历史文献和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出现了“物物交换”的现象。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价值形态的渐次演变,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漫长的交换过程中,于诸多的交换物中间逐步筛选出与交换相适应的货币形态。到夏、商时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货币——贝,为以后的货币文化开创了先河。在殷商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都有记载,特别是出土大量铜仿贝、包金贝,证明我国在殷商时期已进入金属铸币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货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西周晚期,随着领主经济的动摇,出现了独立的商业资本,在货币经济发展与金属铸币流通范围上亦相应扩大,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货币形态,形成了不同的流通区域。

北方的周、郑、晋、卫以农业为主并产生了由农具镈划演变而来的布币区,滨海以渔牧业为主并由渔猎工具削演变而来的刀币区;南方以楚国为主沿袭贝币形制的蚁鼻钱区。此后,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并由手工业的工具纺轮演变而来的圆钱体系在周、韩、魏、赵、秦、齐、燕广大地区铸造和流通。由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商品交换逐步扩大,原来不同形制的货币流通范围也逐步被突破,燕、赵则成为刀、布并行区。圆钱分东方系和西方系,东方系圆钱的特征为圆钱方孔,以“化”为货币单位;西方系圆钱的特征是由圆钱圆孔到圆钱方孔,以钅斤、两为货币单位。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废除六国货币,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推行全国,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铸币形式。此后两千多年,我国的货币基本上皆沿袭此种形制。

汉承秦制,仍铸行“半两”钱,吕后铸八铢半两,继而更铸“五分钱”,由于减重现象愈演愈烈,文商时铸行四铢半两钱,直到武商元狩五年(公元前11S年)更铸五铢钱。由于五铢钱更能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成为中国铸行时间最长的货币,历经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诸朝代,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才由铢、两货币改为按数计算的通宝制,五铢钱先后行用了700多年之久。

由隋、唐始,由于铸造技术由模铸法改进为母钱翻砂铸法,此后宋、辽、金、元、明、清皆沿袭此法。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加之历史上几次大的政治动乱,封建割据政权几经更迭,各自为政,私铸、盗铸钱屡禁不止,致使中国钱币从形制、版别、大小、数量及币材等方面形成了多样化和货币流通范围的区域性特点。

由于中国货币文化历史悠久,对东方货币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尤其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诸如朝鲜、越南、日本、琉球、爪哇及东南亚地区,不仅铸造自己的汉文钱,还仿铸中国历史的某些年号钱,并且从形制、币材等方面也与中国钱币雷同。这样就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

以历史古钱币为内涵的中国货币文化,不仅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铸造技术进程,还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克服种种困难,印刷发行了上千种纸币、布钞以及银、铜币,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纸币。1955年3月1日,为进一步健全新中国的货币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版人民币,兑回原来的人民币,提高了币值,使人民币成为近百年来少有的统一、稳定的货币。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它是一种纸币,国家没有规定它的含金量,是一种不兑现的纸币,是货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我国的人民币是在194S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开始发行的。它是在肃清了伪币、外币的流通和禁止金银流通、制止了旧中国的严重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全国统一的、基本稳定的货币。由于人民币是我国独立发行的,它不附于任何其他国家,有着自己独立的货币体系,从而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货币制度的状况。

二、世界上的特殊钱币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今天都采用纸币,但有些地方现在仍使用一些有趣的东西作为纸币。在太平洋某些岛屿和若干非洲民族中,都是以一种贝壳作为货币流通,这种贝壳叫做“加乌里”。它的流通范围很广,价值也相当高,用六百个“加乌里”可以换到一匹棉布。

动物的牙齿,如狗牙、野猪牙、海豚牙甚至蝙蝠牙,也具有货币的作用,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居民就以狗牙作为货币,居民普遍养狗,一颗狗牙能买到100个椰子。要娶一位新娘,必须有好几百颗狗牙作礼金。有些贪婪的白人骗子向美拉尼西亚运入大量狗牙,因此骗取当地土著居民的各种有用的物品,因此,曾一度造成当地“通货膨胀”,狗牙贬值。

美拉尼西亚人还有别的货币,其中最有价值的要算猪的獠牙,獠牙长得越弯价值就越高。因此,当地养猪的居民尽力弄弯猪的獠牙,另外,美拉尼西亚人还用蜗牛壳作货币,称之为“地亚那”或“丹布”。

印度的东北部有些省,迄今还有些氏族使用母牛的头盖骨作货币。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用蜂鸟、鹦鹉、鸽子的羽毛编织成腰带或饰物作货币,其价值很高。

夏威夷群岛西南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岛上的居民至今还使用一种石币。这种石币由人们将石头凿成扁圆形,再于中心钻一个圆孔而形成,大小不一,价值也不等,小的直径几十厘米,大的可达到两米,最大的直径可达到3~5米,许多石币太大,室内放不下,只好置于露天,人们交易时,通常不搬动石币,只是更换石币的主人。

三、钱币的不同称呼

对于货币的称呼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最早作为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并非叫钱,如半两钱和五铢钱的钱字是今天的人冠予的。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无论是从钱的内涵和外形上来演绎,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别称和轶事。钱在战国时期称“泉”,钱与“泉”谐音,我们今天称钱学家也称泉学家。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在西汉时期,有人把邓通作为钱的别称。著名的明代小说《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邓通成”的诗句,邓通就是钱的别称。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铸钱,因而邓通钱遍布天下,故邓通成为钱的别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西晋时期,钱又被称为“阿堵物”。《世说新语》中曾记载一件很有讽刺意义的事。西晋的一些士族阶层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王衍就是这样所谓“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趁王衍熟睡之时,叫仆人绕着王衍的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见到床边的钱妨碍他行动,便叫来仆人说“举却阿堵物”。这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拿开这些东西”,因而“阿堵物”就被后来的人指为钱的别称,后人曾有“爱酒苦无阿堵物”的诗句。东晋时期,钱又被人称为“孔方兄”,最早对钱称兄道弟的是东晋的鲁褒,他在《钱神论》中称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孔方“则是指古铜钱外圆内穿则为方形,方孔也就是指钱。”鲁褒不乏幽默感,把人们对钱的亲情讥为“亲之如兄”。从此以后,称钱为“孔方兄”一直延续至今天。在唐代“青蚨”一词曾成为钱的代称。在一些诗词或戏曲里常常用这个词音指钱,如“囊里无青蚨,筐中有黄绢”。据考证,青蚨原是南方的一种昆虫,形状如蝉。母青蚨与子青蚨相依为命,抓到子青蚨,母青蚨必然会跟随而来。当时有人传说将母青蚨和子青蚨的血分别涂在钱上,用这两种钱的任何一种钱购物,用出去的钱必然会复还,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但一些老银号和商家,春节贴春联常用“青蚨飞入”等字样,祝愿来年财运亨通。钱还有一个非常高雅飘逸的别称即“上清童子”。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童子”的,穿着轻飘细软的“上清五铢”衣。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钱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发展的产物,同样,钱的别称也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这些别称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社会人们的心态和社会的风貌。“夜月琴声秋韵,春风鸟语花香”,这是形容人们拥有金钱时的喜悦心情,但古语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历史上也确有一些像汉代刘宠那样视金钱如粪土的“一钱太守”。然而,“阿堵物”、“孔方兄”的诱惑力毕竟是很强的,人们不但要懂得钱的别称,更应该领悟它的内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复 习

关键概念

使用价值 价值 价值实体 抽象劳动 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格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4.分析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5.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6.什么是价值规律?什么是竞争规律?什么是供求规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SS.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19-7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S.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SS.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6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14.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7.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1.

[1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2.

[1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