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经济学专业创新型

对经济学专业创新型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观,是由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的三位学者在1979年《学无止境》研究报告中提出的[19]。[20]创新性学习观问世以来,在全世界引起较大反响。(三)优化型课程这里所说的优化型课程涉及课程结构、课外活动和创业教育,因为它们同上文提及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密切相关。

三、对经济学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

经济学专业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涉及面较广,相关大学院系一方面应该树立大学教育国际化理念——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和教育手段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进行创造性思维,第三方面还应该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此后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主要就创新性学习、创造性思维和优化型课程加以分析。

(一)创新性学习

创新性学习(Creative Study)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观,是由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的三位学者在1979年《学无止境》研究报告中提出的[19]

由意大利工业家、经济学家奥雷利奥·佩西(Aurolo Peccei,1908—1984)创办的“罗马俱乐部”确有创新之处:第一是召集了一批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未来学家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多元的考察和研究。第二是这些学者提出了不少警示性报告,以唤起人类的危机意识。他们认为,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如果人们仍然继承那种正轨的、传统的适应性或维持性学习方法,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也无法对付这些挑战。詹姆斯·博特金、马迪·埃尔曼杰拉、米尔恰·马利察三位学者在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中,不仅把当代人类的学习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维持性学习(以适应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和创新性学习(以预期性学习和参与新学习为主要特征),而且提出了许多崭新观点和理念。比如说: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预期性学习教育人们学会使用预测、模拟、情景描述和模型等技术方法。它鼓励人们考虑趋势、制订计划、评估目前决策的未来结果和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理想的参与性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总统、首领、领袖、公民、支持者和追随者等角色,以便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的角色。”[20]

创新性学习观问世以来,在全世界引起较大反响。回顾我国大学本科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窄、专、深的专业教育。其主要形式是拥有较多知识和信息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学生基本上是通过教师和课堂获取知识;其主要特点是“‘以课程为主’,即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形式,通常有缺乏参与性的特点”[21]。其基本结果是,学生(有时甚至包括教师)常常采用适应性的学习方法,以顺应学历至上、应试教育模式的需要。虽然我们的教师也十分希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留给学生主动性、创新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在太少、太小,多数学生学得被动,学得很累,几乎无暇去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了(对此,国内报纸杂志的相关报道可以车载斗量,恕不在此一一列举)。

(二)创造性思维

文献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研究的起步比较晚,……系统化的研究到19世纪才开始出现。”[22]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指“独特、新奇、有助于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有利于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23]。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点子的新颖奇特,如敢于对先辈们一直沿用而深信不疑之理、同行们虽然思虑但又不愿深究的主题,提出质疑并进行深入探索。

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各级学校教师对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一直相当关注,并结合各自教学实际阐述、分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其中既包括大中小学校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论文,也包括他们根据创造性思维改进某一学科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总结。这里仅以美国宾州西彻斯特教育学院终身教授蔡维维,2005年5月14日,在我国聊城大学的演讲——“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研究”为例,因为该文不仅总结了创造性思维三大基本特性——新奇性、效率性和道德性,而且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三大构成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智力因素[24]

反观我国大学教育,十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忽视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阻碍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比如,在课堂上爱提问题特别是喜欢提怪问题的学生,往往不被老师喜欢,有时甚至会遭到讽刺打击(包括来自学生方面的)。但是,也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在“怪问”之中,因为创造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反向思维。填鸭式的授课方法肯定不可取,即使我们曾经倡导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方法也不甚高明,这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思维定式进行启发、解释、归纳、总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摆脱老师的思维方法。大学的老师固然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特别是善于创造性思维。

(三)优化型课程

这里所说的优化型课程涉及课程结构、课外活动和创业教育,因为它们同上文提及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密切相关。

1.优化课程结构

综观世界现代大学课程改革进程,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从文科、理科、工科等专业化的“分科”教育和课程模式,向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互融合交叉的“综合”教育和课程模式过渡。其中较为成功的课程结构有以核心课程为主要特征的美国哈佛大学模式,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的英国牛津大学模式,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模式,以学群和学类为组织形式进行综合知识教学的日本筑波大学模式。

对于学校教育问题,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的论述极为精彩(既涉及学校教育目标又涉及学校的学科和课程):“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25]

关于优化经济专业类课程结构问题,借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1998年4月《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研究报告提出的关于改革本科生教育10条途径之一——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拟建立我国大学经济专业类本科教育课程新框架——学习+研究的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和综合型课程(供一、二年级学生使用)、研究型课程和专业型课程(供三、四年级学生使用),把经济专业类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科学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国际视野、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26]

2.丰富课外活动

中外大学都十分重视大学生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作为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充实了大学生的学习,而且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磨炼了大学生的意志,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关于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大学校长、专家学者都有精彩论述。而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教授则把参加课外活动与培养领导能力联系在一起——“耶鲁大学特别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耶鲁大学有200多个课外文化小组活跃在校园中,包括辩论赛小组、撰写新闻小组、音乐小组、社区服务小组以及政治团体,等等”。“课外活动小组是培养未来领导人素质的实验室,小布什当时就曾经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这对他担任总统起到了很大作用。”[27]

3.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文献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末,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比如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在谈及高等教育的第七项使命和职责时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院校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给他们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28]

我国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开始公布部属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于2002年4月首次公布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于2003年11月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并明确规定:“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地区,控制新增高校的数量”。“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凡就业率低的学校,一般不得评为优秀”。“在审核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时,将各有关高校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作为依据之一;在新增学位授权点(主要是硕士点)审核工作中,将各学科以及各有关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作为增列硕士点的重要参考因素”。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号召十分到位,我国教育部的回应十分及时,我国高校的行动十分敏捷。现在的问题在于,我国大学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创业教育并适时进行就业指导。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类院校尤其是相关重点大学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重点就是培养有综合素质、有创新能力、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罗马俱乐部创始人奥雷利奥·佩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唯有人类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才是取得任何新成就的基础,才是通常所说的‘发展’基础”[29]。自1999年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有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几乎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发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号召的同时,我国教育界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再比如,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第10条意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30]

就我国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即科学文化素养而言,长期以来国内几乎有一种共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与国外同类人才相比,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基础理论宽厚之长处,但是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欠缺。正因为如此,我国大学的经济院系必须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