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需求偏好对经济学的影响

需求偏好对经济学的影响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是一个经验范围内的问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是同类学说中影响较为广泛的。一方面,有些人的需要变化似乎并不明显地遵循该学说所指示的层次递进规律。经济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现在和可预期的将来的需求偏好上,从而缩小了对“需要”的考虑范围。

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是一个经验范围内的问题。但人类需求偏好的性质和特点,则远非经验所能把握,它们构成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学分析的前沿课题。人们已经发现,人类需求偏好是非常多样化和复杂的,影响需求偏好的因素可以说等同于所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力图概括出某些有一定解释力的需求偏好模式。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是同类学说中影响较为广泛的。他把人类需要区分为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生存)、安全需要(免于受伤害、受剥夺和失业等)、社会的需要(感情、爱、归属感)、尊重感的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别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理想等),认为这些需要逐次产生,前一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甚至部分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后一种需要[4]

马斯洛的这个学说在解释实际现象时也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有些人的需要变化似乎并不明显地遵循该学说所指示的层次递进规律。另一方面,马斯洛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所提供的理论不能满足经济学分析的要求。首先,经济学主张把需要和需求区别开来。如果说需要指不受约束的欲望,需求则指能够实际得到满足的需要,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受到一定量的可支配收入限制的需要。经济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现在和可预期的将来的需求偏好上,从而缩小了对“需要”的考虑范围。其次,经济学要求对需求偏好作更细致的分类。如基本生理需求可分为吃、穿、住等方面的需求,吃的需求可分为对粮食、肉食、蔬菜等的需求,对蔬菜的需求又可分为对不同种菜的需求。其他方面的需求也可作相同的逐次分类。

在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需求偏好对需求结构的形成起着很大甚至主要的作用。同样是吃粮食,南方的张三几乎顿顿离不开大米,而北方的李四则只问津于面食;同样是吃蔬菜,甲喜欢番茄,乙偏爱辣椒。即使在同一家庭,也时有口味不一的争论。因此,处于相同收入和价格水平下的不同区域乃至不同家庭的需求结构是有所不同和不很确定的。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实际收入增长因素,需求偏好从而需求结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还会增加。但是,许多经济学家仍然相信,从大量随机表现出的需求偏好中是可以寻觅到某些规律的。消费结构理论部分反映了这方面的努力。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依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变化提出了如下看法:一个家庭收入愈少,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愈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将会下降。这个被称为恩格尔定律的假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收入水平提高人们需求偏好的变动趋势。

消费结构理论还揭示了这样的规律: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劳务支出始终稳定增长,非耐用消费品支出的波动稍大,波动幅度最大的是耐用消费品支出[5]。这个发现说明,较高层次的需求偏好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大多数消费理论是以统计资料分析为基础的。但这种方法并不为所有的经济学家所赞同。布坎南认为,由于各人的偏好、能力、环境条件等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将有不一致的信息和预期,其评价事物的价值和成本观念也不相同,所以选择的主观性使得它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是不可预测的。据此,布坎南不承认社会效用函数是已知的概念,也不承认个人效用函数可以加总为一个社会福利函数[6]。按照这一逻辑,对外部观察者来说,不论应用什么方法(包括借助历史统计资料)推测社会需求结构以及作为其制约因素的需求偏好的变化都是不可靠的。

尽管经济学家对需求偏好作了一些探讨,但总的来说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深入的。对经济体制效率分析理论来说,重要的是明确如下观点:通过某种形式表示的需求偏好是多样化、复杂和不很确定的,而且其程度有增强的趋势。这对资源配置体制的选择将发生初始性影响[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