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课程目标管理

课程目标管理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课程目标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也要通过课程为中介获得实现。对列入教学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从教学内容设计、专题讨论安排到课程论文撰写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把握,是探索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

一、课程目标管理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应用经济创新人才培养也要通过课程为中介获得实现。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应用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探讨如何把人才培养目标转化成以课程目标管理为内涵,优质课程体系和课程创新等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优质课程体系是课程目标管理的基础

罗伯特·M·戴尔蒙德著“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一书中,对优质课程体系提出4个要素:(1)学生通过整个课程体系的学习,强化了批判性思维、书面和口头表达、提出解决问题建议的能力训练;(2)学生综合运用从不同课程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3)所学技能及时实践;(4)教育与体验相结合,使得课堂学习,在通过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后,到提高和强化[7]

在这4个要素中,有两方面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关节点:一是课程的综合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概括课程信息,并在多个课程信息群中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条主线将各门课程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二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特定领域的知识传授,应该是思维能力训练和实践探索训练的结合,综合性知识和交叉性知识的结合,开放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结合。优质课程体系根据学科的发展制定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通过这一课程体系的学习,获得的综合素质大于纯知识理论的掌握。

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教学实践中突出了国际贸易、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经济学三门专业主干课程,形成了与经济学学士学位课程密切联系的、较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3)。国际贸易课程则在教学内容上大胆拓展了传统教材中所授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在讲授内容安排上从古典渐次转向现代,强调理论分析和贸易政策实际运作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国际贸易理论打下基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在结构安排和方法论上对世界经济的理论框架作了重大调整,创新性地从社会生产力与世界经济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入手,构筑宏观性的世界经济理论体系,分析和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教学空白,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依据微观与宏观体系展开,阐述国际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国际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方法,体系结构完整,通过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衔接,分析国际经济中的实际问题[8]。体现培养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具有开阔的国际文化视野、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精深、创新和竞争能力极强的精英级人才的课程目标,对其他应用经济学专业现有教学培养方案,按照优质课程体系的思路进行设计,是探索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之一。

(二)课程创新是课程目标管理的发展

应用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本科层次的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性:从事经济领域实际工作的应用型经济学创新人才和从事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向硕士、博士等高层次方向发展的学术研究型经济学创新人才。课程设置既要服务于本科学生就业的需要,更要为进一步深造提供链接,这就对现存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程部分提出课程创新的需求:课程的多样化和课程的模块化。在课程体系确定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国际一流大学相同学科的专业课程精华,同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性,围绕经济学基础课程,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分模块教学,使专业模块课程在夯实基础理论、注重实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奠定向高层次继续发展、深造的条件。

课程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思想的开放性,才能使教学与科研在课程中有机结合,学科研究成果在教学上得以充分运用,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给予积极的引导。教师根据课程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决定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资源,选择和编写优秀教材,将教学与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开发教学资源、实验实践资源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设施等。因此,教师是整个课程创新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管理,要综合经济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以创新精神解决经济学现实问题。对列入教学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从教学内容设计、专题讨论安排到课程论文撰写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把握,是探索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