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明关于中心和外围的理论

阿明关于中心和外围的理论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阿明关于中心和外围的理论阿明的中心和外围的理论,就是他特有的资本积累理论。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世界体系的形成,并不是由于中心资本主义在全世界普遍摧毁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而是使后者从属于前者。阿明认为,国际贸易对外围国家的冲击,使外围国家从传统社会向“外围资本主义”过渡。阿明对中心与外围贸易中的不平等问题也有分析。

8.阿明关于中心和外围的理论

阿明的中心和外围的理论,就是他特有的资本积累理论。他考察资本积累的角度和马克思不同。后者的资本积累理论是对在纯粹资本主义条件下积累过程的分析。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向非资本主义环境扩张的必然性。按照他的理论,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环境的扩张,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其生产的存在条件(卢森堡的理论与此完全不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扩张的过程中,非资本主义环境也会资本主义化,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将是同质的。对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的方法论,阿明完全了解,不表疑义。但他认为,如果考察产业革命,甚至资本原始积累以来的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就应该有另一种方法论。阿明认为他所分析的世界规模的积累,是马克思考察过的那种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不是那种积累在世界范围内的简单放大,这个产物有自身的特点。他认为,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提供了研究世界规模积累的方法,却没有提供这个理论本身。

最重要的是,同马克思的预言相反,阿明指出,中心资本扩展到外围时,产生的并不是同质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是资本主义和一个非同质的经济结构一体化的世界体系,它由中心资本主义和外围资本主义构成,后者其实是各种前资本主义经济的混合体。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世界体系的形成,并不是由于中心资本主义在全世界普遍摧毁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而是使后者从属于前者。这就是说,他明确反对马克思关于“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5]的预言。历史已经证明阿明的看法是正确的。

从世界规模积累的角度来观察不发达现象,阿明既反对正统发展经济学家对不发达原因的解释,按照这种解释,不发达或贫困的原因,说到底还是贫困;也不同意激进派中生产方式派的解释,这种解释认为,如果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从生产方式内去寻找不发达的原因。他认为,指出非西方社会特殊的社会结构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认为这就是不发达的原因,即不发达只有内因,就有失偏颇了。这是因为,不发达不是社会闭塞的状态,而是指在外部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发展。它同中心国家的积累有着历史和逻辑的联系。

这种联系,在阿明看来,主要是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前者是双向的,后者是单向的,即只存在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输出资本。阿明认为,国际贸易对外围国家的冲击,使外围国家从传统社会向“外围资本主义”过渡。他特别指出,外围资本主义的起点与中心根本不同,它开始于外国产品的侵入。但是,作为中心资本主义积累的产物和补充的贸易,使外围不能像中心那样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因为,一方面,廉价的外国商品的输入,使传统手工业迅速崩溃,大量手工业者破产使地方农业失去传统出路,而对外贸易的需要则使地方农业为中心生产需要的原料和粮食,也就是使这一生产过程纳入中心资本积累的轨道;另一方面,由于手工业者的大量破产是在民族工商业尚未建立的时候发生的,所以破产的手工业者很难转化为工人,而只能返回土地,这既妨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为以后压低工资水平创造了条件。由于这样,外围经济就产生了外向性和依附性的特征,外围就成为为中心服务的农业国或原料国。他进一步认为,虽然国际贸易使外围的经济结构具有依附性的特征,但是使这一结构定型,成为中心积累过程的附属部分,则是中心对外围的资本输出

阿明对中心与外围贸易中的不平等问题也有分析。他也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价格和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偏离的理论来说明问题。这是我们在前面实质上已论述过的,不再谈了。现在要指出的是:他认为国与国之间,平均利润率是存在的,在这条件下国际生产价格是可以形成的。因此,工资水平不同,也构成不平等交换。在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下,如果甲国的工资是乙国的1/5,甲国较高的剩余价值率就会提高平均利润率,较低工资的甲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所得,要比其贸易伙伴即较高工资的乙国所得少些。落后国中有些由外资经营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和发达国家的相同,而工资则低得多,这样,落后国就被剥削了。许多外国资本就是看中落后国的工资低,才来这里办企业的。由于阿明认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平均利润率,所以,他的论述在我看来,是适合于殖民帝国即政治殖民地已形成,或殖民地国家虽已独立,但实行自由主义的外贸政策这样的条件的。因为殖民帝国内部等于是一个国家的内部,或者说,在这里国与国之间资本能自由流动。这个问题,下面还要进一步谈。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5页。对引文中“竞争”二字加上着重号的是引者。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65页。

[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83页。

[4]同上书,第376页。

[5]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60页。引文中的着重号是引者加的。

[6]卡尔·考茨基:《帝国主义》,史集译,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2页。

[7]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页。

[8]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34页。

[9]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65页。

[10]同上书,第374—375页。

[1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64页。

[12]同上书,第359页。引文中的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1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59页。

[14]尼古拉·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蒯兆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