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初探

广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初探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应以建设农业强省为突出任务。上述目标实现了,广西的农村经济就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为加速广西的经济、社会建设奠定扎实基础。国家在发展集体经济进程中,为了减少其自身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要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造宽松环境。①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有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广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初探

广西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王伟漳

(一)理状与目标

江泽民总书记于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作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这三个方面围绕现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又说:“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具有重大意义”。这是我们探讨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重要背景和线索。

广西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区党委、区人民政府于1981年10月发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生产队统一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试行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生产队统一管理包干到户责任制试行办法》,强调建立责任制要充分走群众路线,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当时两个办法经群众选择的结果:绝大多数生产队采用了包干到户或包产到户办法,其中又以采用包干到户办法居多。到1982年上半年,实行双包到户六生产队达到全自治区农村生产队总数的:98.3%。这样,全自治区农村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制,就被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制所取代。这是广西农村自实现农业合作化以来最深刻的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称之为“第一个飞跃”。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长达十多年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提高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大大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广西前段的农村经济改革,不少地区是停留在土地均分和粮食承包上,双层经营体制还比较薄弱,突出反映在集体统一经营这个层次单薄,也出现不少的“空壳村”。据“八五”期末统计,这类空壳村占村总数的28.8%。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单家独户的经营主体已出现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抗灾能力弱、阻碍先进科学技术普及等弱点,解决这些新矛盾,必须探索出一种既要保持家庭经营制度基本稳定,又要与市场经济相对接的有效实现形式。突破禁锢,把农民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结合起来,让农民不仅在生产上获得利益,而且在加工销售上同时得到附加值。这种组织与形式势必要逐步由分散、小而全的格局走向适应市场需求“区城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新路子。

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对“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非常重视,为了推进农业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小康步伐,适应新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在实施“九五”计划之初,提出了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任务。应该说,是既具备条件,又是十分艰巨的硬任务。广西“八五”时期,取得了好成绩,农业的综合实力由全国下等偏上水平提离到中等水平(即由原来二十几位上升到十几位),这是个可喜基础。再就是广西其有得天独厚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近一半)资源优势,又有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的区位优势。但客观看待广西,建设农业大省又是十分艰巨的。主要是我们的起步不是在农业大省和已脱贫的基础上起步的。工业效益低下,第三产业滞后,贫困面较大。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超常规创造性地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加快两个转变”的原则发展集体经济。

广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应以建设农业强省为突出任务。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设想,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0年实现小康,为建成农业强省打下扎实基础,第二步,到2010年从小康走向富裕,建成农业强省。广西建设农业强省,从总体要求来说,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为中心,形成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集体化程度高、生产技术先进、生态效益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具体量化要求是: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10名。首先,到20世纪末,实现粮食自给(区外只作品种调剂),人均有粮达到750斤至800公斤。其次,到2000年农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8%,达到1030亿元,在全国总量排位由“八五”期末的第11位上升到第9位;农村社会总产值平均递增29%,达到5700亿元,在全国总量排位由原来15位上升到13位。五年内,甘蔗总产量年递增4.6%,达到3200万吨;水果总产量平均递增17.6%,达到600万吨;肉类总产量平均递增11%~12.5%,达到420~45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年均递增16.3%,达到22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进入全国第12位,达到2900元以上。上述目标实现了,广西的农村经济就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为加速广西的经济、社会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二)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指导思想、途径与措施

1.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是非衡量标准。在思维方法上要切实突破四个传统观念:一是由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传统观念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观念;二是由自然农业、传统农业,农业就是种植业,就是粮食的狭隘观念转变为社会主义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新观念;三是由封闭守旧的农业经济思想转变为开放式的有竞争能力的农业经济新思想;四是领导方法上由以行政手段为主领导农村经济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领导农村经济。国家在发展集体经济进程中,为了减少其自身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要点是:(1)要协调和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营主体趋于多元化、复杂化,更需要引导、教育经营者执行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这个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丝毫不能淡化,不能认为利益服从多元化了,就可一切按个人利益行事了,不受国家宏观调控了。

(2)要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造宽松环境。①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有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②国家继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③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强化法制约束力,以规范市场经济和地方政府行为。④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服务体系。⑤增强人口意识,切实搞好计划生育

2.途径

广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片海。人多耕地少,土地瘠薄,灾害频繁,单产低。但地处亚热带,气温高,光照足,雨量充沛,还有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和“三沿”的地城优势。这些明显区情,决定了广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必须是走“集约型”农业、“效益型”农业、“开发型”农业、“加工增值型”农业、“出口创汇型”农业。由小康走向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什么要走“集约型”农业、“效益型”农业?广西人均耕地已由建国初期将近2亩降至0.88亩。土地又相对瘠薄,单产低,全区的中低产田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占71.28%)。再从广西粮食单产看,即使按最高的年份(1983年)看,每亩也只有370斤(以复种面积计),比浙江省少115斤,比湖南少68斤,比广东也少61斤,近年仍无大变化。广西又是受灾频率大的省区,从46年统计看,平均每十年粮食增产、减产的波动频率大体上是“六增、三减、一平”的格局。种种现状表明,广西必须走“集约型”农业、“效益型”农业。

为什么要走“开发型”农业?广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片海,全区目前尚有可利用宜农荒地300多万亩,宜牧荒山3000多万亩,宜牧荒地1000万亩,荒山约56万亩,荒滩近140万亩,浅海滩涂100多万亩。这些资源有待开发,增值是十分可观的。

为什么要走“出口创汇型”农业?广西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属热带、亚热带的植物资源居全国第三位。动物资源亦占全国40%左右。据统计,可利用的动植物近500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占一半,为出口创汇具备极良好条件。但目前出口创汇还很低,1996年农产品出口创汇还不到10亿美元,只相当于全区出口创汇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潜力还很大。

3.对策措施

(1)联系实际,深化农村改革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新形势推动下,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在稳定和完善现有农村基本体制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近期内,突出任务是活化土地使用权:①延长土地承包期,对承包期满的土地,可签订再延包30年合同,并发给土地便用证。②积极推行“四荒”拍卖和试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③推行小流综合开发治理承包责任制。实行责、权、利和治、管、用的统一,打破农户原有的耕作方式和种植习惯,达到农村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国家计委、农委已在我区一些县搞试点。④对“各闲田”实行出租经营,时间可一季或多季,以自愿互利为原则。

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和途径都应多样化,坚持自愿原则。①促进土地经营向种田能手集中,充分发挥他们会经营、会管理、懂科技、重投入的长处。②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农户、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改造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联结起来。③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恢复和兴办集体林场、果场、海淡水养殖场和畜牧场。创造条件,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第三,积极推进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在不同所有制内部或相互之间,按互利原则,以资金、劳力、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作为股份,形成新型的合作经济实体。其组织形式,可多类型并存:一是混合型。即国家、集体、个人互相参股投资,筹办股份合作经济。二是改造型。都将原集体资产评估折股,分成若干相等的份银,通过民主协商,量化到个人,作为参股股份,持股者既是社员,又是股东。三是专业型。即在种、养、加工和服务等某一专业的经营上实行股份合作制。目前我区农村推行的股份合作制,重点应在五个方面:①农业综合开发中心股份合作制;②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③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股份合作制;④农技、供销、农林等服务性的股份合作制;⑥为城镇加工配套的股份合作制。

第四,按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健全各种服务化体系。各级各部门都要树立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观念,按互惠互利原则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有效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督促各经济技术部门围绕技术、资金、物资、信息、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内容发挥服务功能。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遵循几项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原则;二是实行有偿服务的原则,三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四是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抓好三大服务体系的建设:即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专业性服务体系和企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其特点是集官办、民办于一体。目标设想,本世纪末每个县达到村有服务社,乡有服务中心,县有服务集团,形成纵横交错、专群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第五,建立、健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对政策、法规的完善,达到保护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重点抓好几项体制改革:一是农业保障体制的改革。如建立农产品风险基金、规定农产品收购保护细则、抗御自然灾害保险等。二是农田水利体制改革:①实行水利建设与管理分级责任制。谁受益,谁承担,谁管理。②水利工程实行有偿供水,全部利润“以水养水”,③强化水政建设,坚持依法治水。④建立抗早防旱服务队,实行微利有偿服务。三是农资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农资部门要切实抓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进货、储存、调运、销售等环节,强化监测。防止和杜绝坑农行为发生。四是供销社体制改革。坚持民办方向,实行“民有、民管、民享”,提高组织化程度,防止“合作社不合作”,“联合社不联合”偏向,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

(2)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事业更快发展

中央和自治区历次重大会议都一再强调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巩固农业基础。1996年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九五”期间农业要上新的台阶,务必要真正把农业放在首位。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计划安排和资金投资上首先确保农业发展的需要。李鹏总理于1997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指出:“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目标为×××××亿元。投资要继续向农业和水利建设倾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早在199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决议中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增加农业投入,资金必须保证按计划及时到位。同时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现在的问题是能否落实。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办法是通过法规手段规范实施行为,并建立专门性的农业投入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国家和地方对农业投入的稳定性,克服主观随意性,使农业投入的份额在全社会投入中占据应有的比重。国家应在《农业法》的基础上,配套出台《农业投资法》。为了确保增加农业投入的资金需要,有必要重新审定和研究自治区农业部门提出过的《建立各级农业生产发展基金》和《建立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合作基金》的建议及其来源渠道的设想。根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变化,农业投入要从调整发展农业的战略思想上探索出新路子。即由长期实行的“以农养工”向“以农壮农”、“以工养农”、“全社会养农”、“农、工、贸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才能有效地改变集体农业的脆弱状况。

(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分两个层次。一是农村经济总体的层次,即农业与非农业(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以优势资源为基础,树立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的观点,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既普眼当前,又看到长远,既照顾局部,又重视整体。抓住有利时机,在确保农业稳步增长前提下,积极稳妥的调升非农产业所占比重。目前我区大部分县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大体上是“七三”开,甚至“八二”开,80%劳动力困守在农业上。长此下去,人均不到一亩地,要创出800美元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争取到20世纪末或更长一些时间,大部分县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优化为“六四”开或“五五”即开。使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效益互补,才能加快小康步伐,走向富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另一个层次是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在指导思想上要切实解决好二个重大问题:一是解决好粮钱关系何题。不能一讲调整农业结构,就放松粮食生产。要以“粮丰、民富”为调整目标,抓钱不能伤粮,抓粮不应丢富,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二是解决好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要根据不同地域的优势,宜粮则粮,宜油则油,宜蔗则蔗,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不搞一刀切。按照“九五”计划安排,在粮食、甘蔗、林果、花卉、蔬菜、畜牧、海水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八大系列产品进行产业化经营试点,建成100个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业。但就全区总体来说,牧业、渔业仍是大农业中的短腿,要合理调升比重。促进粮经、粮牧、粮渔、粮林互补,提高经济效益。

(4)制定和调整有利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若干政策。

①各类商业银行、政策性开发银行要相应增大发展农村经济的信贷规模和低息、无息贷款,加大扶持力度。税收部门实行相对优惠政策,使经营农业的投资利润率有明显改善,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②坚持和完善对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制定合理有效的级低保护价(不低于农业成本);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级高限价。

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村提留、乡镇统筹和“两工”(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要坚持定项限银的管理办法,绝不允许突破5%的最高负担限额。此外,要切实纠正收购“托白条”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

④严格控制非农用地。严格遵守非农占用土地的审批权限和程序,确保耕地的合理利用。现行的耕地占用税要专用于补道耕地使用。城镇扩建要以改造旧城为主。农村严禁毁田打砖盖房。政府要带助农村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节流与开源”并重方针,重视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工作,切实保护和使用好耕地。

(5)实行科教兴农方针

要把全国提出的“科教兴国”落实到科教兴农实践中。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实际,围绕影响我区农业生产最大的“两旱”(春旱、秋旱)、“两寒”(倒春寒、寒露风)、夏季洪涝、病虫危害严重、优良品种更新换代落后、土壤瘠薄、复种指数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与服务。普重实施“农业抗灾工程”、“种子产业化工程”、“水稻旱育稀植工程”、“晚稻超旱稻工程”、“吨粮田工程”等等,努力提离农业增产的科技含量。

——在组织建设和改革上,要健全和巩固各级农科组织,稳定和壮大农科队伍,形成科技管理、推广、服务网络。改革科技体制,走农、科、教相结合道路。鼓励和促进各级农科组织、农业推广机构与相关经济单位、教学单位合作,通过技术入股、人员兼职和承包等形式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条件成熟可建立农、科、教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实体。允许现有农村科技推广机构办成服务性、经济性相结合的实体,实行有偿服务,

——重视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建立起激励机制。根据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要优先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农业科技队伍。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可实行工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对国家重点科研攻关的科技人员,可设相应的攻关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及时表彰和给予厚奖。要大力扶持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发展,并给予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与表彰和奖励。

(本文著于1997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