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酒泉市移民区绿洲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酒泉市移民区绿洲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酒泉市移民区绿洲生态系统现状分析疏勒河年净流量变化表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酒泉移民区生态系统脆弱,人类生存环境恶劣。酒泉市各类移民区共开垦荒地49万亩,已经耕种42.6万亩,平均产量在三、四百斤左右。

第一节 酒泉市移民区绿洲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img21

疏勒河年净流量变化表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绿洲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水资源的供给以及其他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物系统,包括草地系统、农业系统、人类生存系统等,从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酒泉移民区生态系统脆弱,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一、水资源严重不足

酒泉市在疏勒河流域安置了80%的移民,疏勒河年均流量17.86亿m3,在移民安置以前水资源基本能够满足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但随着移民的迁入,流域内人口由12万人增加到21万人,耕地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9.8万亩增加到目前的49.3万亩,增长了2.5倍。移民垦荒及配套设施占地致使林草植被面积减少近50万亩。灌溉用水每年缺口达1亿立方米,79%的耕地被迫采取不同程度的井灌。机井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8眼增加到目前的1409眼,增长了5.9倍,其中,移民区有机井228眼。据水利部门监测,由于超采地下水,大部分移民区地下水位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平均下降了近20米,瓜州县双塔地区近5年内地下水位下降了4米,西湖、瓜州、南岔、县城一带地下12米以上已经难见地下水。疏勒河流域的湿地以每年8%的速度消失。

二、气候极度干旱,降水量稀少

干燥指数表示一个地区气候的干燥程度,是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疏勒河流域的酒泉市处于河西走廊的最西段,年均降水量仅36.8~ 176mm,年蒸发量2000~3000mm,降水严重不足,干燥指数较大。1977—2009年,酒泉地区的干燥指数介于15~75之间。瓜州县57座塘坝中有34座存在不同程度潜流断流,20座因枯水而废弃,占塘坝总数的35%。气候极度干旱,决定了移民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土地质量差

移民区的耕地98%都来自于人工造田,把覆盖在土地上30~40cm的沙石用大型机械推去,形成耕地。酒泉市各类移民区共开垦荒地49万亩,已经耕种42.6万亩,平均产量在三、四百斤左右。移民区土壤盐碱沙化率平均达66%,双塔、独山子、七墩等移民区的土壤盐碱沙化程度高达70~80%,基本农田中80%属于中低产田,需要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洗盐排碱和中低产田改造。

四、植被稀少

移民区绿化率不足1%,60%移民区都在荒漠区,移民区建成前的植被基本是稀疏沙生植物,由于开发耕地破坏了以前的植被,而现在基本没有植被,土地裸露,沙石肆虐。同时,由于移民群众的生活普遍比较困难,无力购买生活燃料,为了生存,除用农作物秸秆解决燃料问题外,大多数燃料特别是冬季取暖都是靠采伐周围甘草、红柳、白刺、梭梭等天然植被来解决。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量野生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乱砍滥挖导致天然植被保有量下降,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生态保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五、生产力水平低下

截至2009年底,酒泉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537元,而移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522元,只有前者的23%。农业新科技推广普及率较低,移民项目中没有规划建设农技推广站所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无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技人员,无法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移民群众缺乏灌溉农业种植生产技术,只能自己摸索或依靠家乡传统种植经验,种植自己熟悉的小麦大麦、荞麦等作物,目前,还无法掌握适应本地水土气候条件的粮食、棉花、瓜菜、酒花等作物的种植技术。移民农业生产与本地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差悬殊,移民家庭99%没有基本的农业机械。

六、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

移民区群众生活水平低、文化素质差,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早婚早育现象普遍,甚至有的移民搬迁就是为了逃避计划生育部门的管制而往来于开发区与原住地。人口失控,土地超载,产生生态系统退化、土地沙化、盐渍化等新的人地矛盾,将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