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原区生态移民人口流动模式研究

高原区生态移民人口流动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流动对生态移民区的首要影响在于增加移民收入,改善高原区移民生活条件。移民区的人口流动方向可分为以下方面:——流向大城市。就业目的地为青藏高原区及附近的大型城市,如西宁、拉萨、兰州等。移民区输出地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劳务管理部门,开展对外合作,做好当地劳务信息统计,了解外地用工信息,统一输送到外地务工。民族团体作为第三部门的一类,对于协助政府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有积极作用的。

(一)人口流动对生态移民区的积极影响

人口流动对生态移民区的首要影响在于增加移民收入,改善高原区移民生活条件。其次,人口流动可减小城乡差距,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生态移民缺乏城镇生活的经历和经验,通过人口流动,可引入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可进一步改变移民区的思想观念、科学、民主意识等。此外,人口多向流动还有利于不同民族间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和防备心理,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和谐民族关系。

(二)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式

人口流动需一些基本条件,外流人口年龄阶段一般应在16岁至45岁之间,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不识字的技能型工人应具备与其他民族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移民区的人口流动方向可分为以下方面:

——流向大城市就业目的地为青藏高原区及附近的大型城市,如西宁、拉萨、兰州等。大城市就业岗位多,且工资相对较高。在大城市可从事的行业包括建筑、保安、清洁、环保和餐饮、旅游服务工作,这需要流动的人员具备较高的沟通交流能力,拥有一定的技能和教育程度。

——流向县城或地级市。选择离家较近的县城或者地级市,便于回家和工作,他们从事的工作有建筑、清洁、环保、钟点工服务和餐饮服务工作。

——流向农村。教育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由于他们自身欠缺知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可以选择从事一般的农田工作或者畜牧工作。

根据流动距离的长短,可分为长距离流动和短距离流动,长距离流动指人口流向文化生活背景相差较远、距离较长的城市,适宜于掌握熟练技能、有较高沟通交流能力和文化水平的移民;短距离流动指流向风俗、生活相近、距离较短的城市,适宜于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员。

(三)人口流动的组织形式及管理机制

1.流动人口输出地的组织管理。

——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移民区输出地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劳务管理部门,开展对外合作,做好当地劳务信息统计,了解外地用工信息,统一输送到外地务工。通过加大宣传、典型引路,加强培训等措施,组织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知识及技能培训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普法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思想教育工作,宣扬市场经济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使他们抛弃“少数民族就应该得到特殊照顾”的错误认识,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

2.流动人口输入地的管理。

——开展定向帮扶模式,由移民区(输出地)当地政府与流动目的地(输入地)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妥善解决高原区流动人口在就业、居住、子女教育方面普遍面临的困难,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城务工、经商、服务、管理方面纳入法制轨道,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在就业、居住、子女入学等有关民生方面给予适当帮助。

——加强城市政府部门工作主动性,建立社区管理模式。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和手段对外来流动人口实施管理。建立社区化的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民族团体的作用。民族团体作为第三部门的一类,对于协助政府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有积极作用的。他们正好可以作为政府硬性管理的一个软性补充,一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透过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意愿诉求传递给政府有关部门,使政府能够及时对少数民族政策进行微调,从而保证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当地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不便管理协调的事物,可以由这些民族团体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方式进行有效的解决。例如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方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