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现状分析

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现状分析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规模和类型目前余杭区登记在册的业余文体团队共有554支,成员1.73万人,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达8600余场次。特色型团队约占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总数的50%。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社会资助。
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现状分析_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一、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现状分析

业余文体团队扎根基层,是繁荣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这些队伍的发展壮大需要群众自发主动的参与,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培育和扶持。近年来,我局组织开展业余文体团队普查,掌握队伍的基本情况,加强对文体骨干的培训辅导,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搭建活动载体,为队伍展示风采提供舞台,业余文体团队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规模和类型

目前余杭区登记在册的业余文体团队共有554支,成员1.73万人,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达8600余场次。2006年,为促进规范化管理,余杭区首次开展业余文体团队等级评定工作,全区上等级的队伍共有103支。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的组建级别和规模情况具体见图、图2:

img73

图1 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级别图

img74

图2 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规模图

根据业余文体团队人员数量、制度建设、活动开展、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分析,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骨干型团队。这类团队成员较多,组织稳定,制度健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活动,约占全区业余文体团队总数的20%。骨干型团队有较强的活动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余杭群众文化的品牌队伍,不少在省、市都有一定知名度。如区木兰拳协会亮相央视3套《舞蹈世界》栏目,赴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澳门地区等参加比赛屡获金奖。

2.特色型团队。余杭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少镇、街道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组建起特色型的文体团队。如“余杭滚灯”曾在临平、乔司等地盛行,当地普遍组建有滚灯表演队;五常、闲林、仓前等地水网密布,素有“划龙舟”的习俗,当地大多数村、社区都组建有龙舟队。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得这些队伍深受欢迎,“余杭滚灯”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演出,赴法国、新西兰文化交流;五常“十八般武艺”赴巴西表演,仁和“高头竹马”获全国传统舞蹈展演金奖。特色型团队约占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总数的50%。

3.普及型团队。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一些组建门槛低,群众参与度高的普及型文体团队迅速发展起来。像健身秧歌、排舞、腰鼓、太极拳等,以自娱自乐、强身健体为主,对活动场地、人员技能、舞台道具等要求不高,吸引了众多喜爱表演、不甘寂寞的中老年朋友参与。这类团队约占团队总数的20%。

4.松散型团队。镇、街道往往会根据上级部门考核以及比赛、展演的需要,临时组建表演队伍,成员包括具有一定文艺特长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教师、学生等。由于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组建,任务完成后团队往往就自行解散。还有一些队伍,由三五名群众自发组建而成,表演缺少骨干,管理较为松散,活动时有时无,发展也不稳定。这类团队约占队伍总数的10%。

(二)经费来源、培训辅导和活动开展情况

1.经费来源。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社会资助。主要是企业和业余文体团队结对,提供资金支持,如余杭农村合作银行塘栖分行和塘栖木兰拳协会结对,每年为团队提供2万元的活动经费;二是队员会费。少数具有一定规模的业余文体团队,每年向队员收取几十元会费,作为团队经费的补充;三是政府补助。通过市、区文化部门评定,上等级的业余文体团队可获得相应的资金补助。2006年以来,我局对全区业余文体团队实施等级评定,有效期两年,对被命名为一至三级的业余文体团队分别给予每支0.3万元至0.1万元的资金补助。截至2010年底,累计补助资金35.9万元(见表1)。

表1 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等级评定经费补助

img75

2011年,杭州市文广新局首次开展业余文艺团队等级评定,今后每两年开展一次,对被命名为一至五星级的业余文体团队分别给予每支0.5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资金补助。余杭区的10支队伍累计获得了7.6万元的资金补助(见表2)。

表2 2011年杭州市星级团队扶持经费统计表

img76

村级业余文体团队在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展演活动后,各镇、街道、村(社区)还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其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助。

2.培训辅导。区文化馆是余杭区为业余文体团队提供培训辅导的主要力量,每年举办各类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班15期以上,下基层辅导培训约500期次,参加培训的业余文体团队骨干和文化志愿者累计在5000人次左右。从调查情况看,区、镇(街道)两级的业余文体团队组织健全,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和区级文化部门联系较为紧密,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多。村级业余文体团队虽然数量多,但由于组织松散等原因,往往根据活动需要,自行联系具有一定表演经验的人员临时进行指导,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不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3.活动开展。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生活品质,对健康、快乐的追求越来越迫切,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农村文化这个大舞台上,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正逐步由幕后走向前台,由配角转为主角,在“相约周末”文化夜市、镇(街道)人民运动会、文化艺术节、“文化走亲”等活动中频频亮相,年均活动总数达8000余场次,成为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开展的生力军。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活动情况见下图:

img77

图3 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年活动次数图

(三)业余文体团队在余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业余文体团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在活跃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业余文体团队积极参加“百千万”文化下基层、“相约周末”文化夜市、群众文艺调演以及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等节庆文化活动,编排、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节目,为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了活力。健身秧歌、排舞、木兰拳、腰鼓队等业余文体团队人员数量众多,常年在广场、健身苑点等开展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2.促进文艺人才成长

群众中蕴藏着大批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业余文体团队的发展壮大和文化活动的繁荣活跃,为余杭区民间艺人展示才艺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青年文艺人才崭露头角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余杭区先后涌现出丰国需、张克强、方国瑛、方淼鑫、孙国荣、沈忠花、陈菊花等一大批文化能人。在他们的指导和带动下,民间艺术、故事创作、木兰拳、竹刻、刺绣、剪纸、越剧等业余文体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一批民间艺术人才得到快速成长。

3.提升余杭文化影响力

余杭区不少业余文体团队在挖掘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如余杭滚灯、仁和高头竹马、五常十八般武艺等。近年来,这些队伍打响了品牌,在省、市和周边地区频频登台演出,还亮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甚至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余杭、走进余杭,在展示与弘扬余杭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余杭文化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业余文体团队在繁荣活跃城乡文化的同时,有效抵制了赌博、迷信等腐朽文化,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余杭区业余文体队伍数量、类别、成员逐年增加,活动开展频繁,在满足队员“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愿望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切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余杭区业余文体团队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是随着队伍成员和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加,制约团队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场地经费,日常活动难以保障

目前余杭区554支登记在册的业余文体团队,除少数有影响力的团队争取到企业赞助,部分上等级的团队得到一定的财政补助外,绝大多数团队的活动经费要靠自身筹集,不少队伍连服装、道具等最基本的开支都很难维持,经费严重不足。加上队伍普遍缺少固定的活动场地,影响了活动质量和人员积极性。

2.年龄结构偏大,中青年参与度不高

大部分业余文体团队尤其是村、社区组建的队伍,往往以自娱自乐为主,由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空余时间少,团队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受年龄、身体素质等因素制约,队伍活动的内容、质量以及后续发展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吸引更多中青年参与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有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3.指导培训不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余杭区不少业余文体团队都是自发组建而成,没有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章程,缺乏团队管理经验。团队成员多为凭兴趣加入的村民,表演上缺少骨干,节目以模仿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很多团队希望能够定期得到专业老师的辅导,或者参加培训班,提高活动组织能力和文艺表演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