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图书贸易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国际图书贸易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际图书贸易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国际图书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也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国家图书贸易领域的基本矛盾才能形成,并不断地发展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图书生产的社会差异,是国际图书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图书借用和赠送的同时,有可能出现初级形式的图书交换。从图书生产的社会化来看,其实就是国际社会分工。

二、国际图书贸易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国际图书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也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国家图书贸易领域的基本矛盾才能形成,并不断地发展变化。也就是说,只有在图书的生产足以提供所交换的产品并且有可能在各自独立和自主的社会实体(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图书交换的时候,国际图书贸易才能产生。

1.国际图书贸易产生的历史条件

图书产品的大量生产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图书的国际交换只有在各国图书生产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图书生产的社会差异,是国际图书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传递信息、记录知识、交流思想和积累文化的需要,创造了文字和图书。但是它出现的早期却为统治阶级所占有,并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学统王官,书出于史”,“私门无著述文字”,在这个时候,图书贸易,特别是国际图书贸易是不可能产生的。

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社会发生大变动,劳动、生产的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经济和文化也有了发展。在西方,“文字被教士阶层所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在东方,教育始及于平民,私人著述产生了。图书的需求和图书的复制(传抄)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在图书借用和赠送的同时,有可能出现初级形式的图书交换。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之间,在东西方几个文明国家里,图书生产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产生了像孔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这样的思想家、教育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批学术著作传世。此后,从汉武帝到汉成帝,曾多次派专使四处高价搜求图书,以至“百年之间,书如山丘”。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2世纪,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图书交易均已出现。

就在这一时期,中国经中亚通往西亚、欧洲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欧洲以及阿拉伯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日益频繁,国际图书贸易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8世纪,随着纸张的使用和印刷术的发明,一些国家的对外图书交流活动已经相当普遍。仅中国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日本的图书已有1 579种,16 790卷。

从公元10世纪到公元11世纪,中国的出版业已有相当规模,北宋布衣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图书生产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无论在生产的数量和速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大都市的书铺鳞次栉比,拥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书商阶层”已经形成。

17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出版印刷业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与东西方各国的图书贸易日益增多。在西方,早在15世纪,德国美茵兹金匠古登堡受中国印刷术的影响,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约1440—1450年),不久斯特拉斯堡、科隆、巴塞尔等城市,成为德国的书业中心。后来纽伦堡的安东·科贝尔很快成为一位杰出的商业出版家。他拥有24家印刷厂,并与巴塞尔、斯特拉斯堡、里昂、巴黎以及欧洲其他许多城市建立了书业联系,经营着一个庞大的国际图书贸易事业。

公元1550—1770年,荷兰一度在欧洲的出版发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法国、英国的出版发行行业也在18世纪后期崛起。但德国仍处于西方书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法兰克福,1650年以后转移到莱比锡,成为欧洲图书交易的重要场所。菲利普·艾拉斯莫斯·里希被称为18世纪的“德国书业王子”,他创立了图书实价原则,并于1756年提出了建立书商协会的思想。

19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图书贸易得到加强,书价和版权成为图书出版与发行行业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协调各出版商与书商之间的关系,解决非法翻印的问题,德国出版者里希于18世纪中叶就提出了“净价”原则,直到1887年才被德国书业界所采用。“根据这一原则,书商只有在不低于出版者规定的纯出版价格向公众出售的条件下,才被允许打批发折扣。”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建立了出版商和书商协会,并制定了版权法。欧洲大多数国家于1885年在伯尔尼签署了统一的国际版权公约,即《伯尔尼公约》。该公约规定外国作者的作品与本国作家的作品同时受到保护,从而在迅速发展的国际图书贸易中维护了作者和原出版者的权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世界书业界遭到极大的破坏。许多国家纸张费迅猛上涨,为满足士兵们所需要的大量“轻松读物”,出版商粗制滥造,图书质量下降。由于中产阶级购买力的急剧下降,使欧洲书业市场举步维艰。但是,由于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兴起,图书出版公司骤然增多,出版业呈繁荣兴旺景象。然而,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也使美国图书业迅速衰退,欧洲国家如英国的图书无法大批向美国倾销。所以,他们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销售量下降,利润骤减,破产情况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1935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的艾伦·莱恩先生率先推出了一套平装纸皮书,以廉价的纸张、优良的印刷、精美的装帧设计、6便士一册的低价受到广泛欢迎。这种袖珍型的书为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被认为是图书出版史上的一个创举。

2.图书生产的民族特点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各国在劳动上的分工,是国际贸易存在的基础。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商品的国际交换日益频繁,国际贸易才能得以不断发展。国际图书贸易是整个国际贸易的一个方面,国家与国家之间图书产品的交换是图书生产社会差异的必然结果。譬如,世界各国在出版图书的文字和内容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由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于是也就有了各国之间不同语言文字和不同内容图书的贸易。同时,由于各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解决有关图书生产的一切技术、设备和原料。一部书的印刷出版,其纸张、油墨、印刷机械等可能同时来自不同的国家,或者在一个国家编辑而在另外一个国家印刷,甚至某国作者的著作由另一个国家出版。从图书生产的社会化来看,其实就是国际社会分工。

但是,图书的生产毕竟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同,它是分为两步完成的。第一步,“图书产品就其内容来说,是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中创立的”。(2)马克思曾经指出,非物质生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产品与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艺术表演、教师讲课、医生看病、牧师传教等;另一种是创造“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图书的生产属于后一种情况,它可以再细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精神生产,包括构思设计、文字表述,即脑力劳动及其物化过程;其次是图书的印刷、装帧,即图书的物质生产阶段。也就是说,图书的内容是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创造的,而图书的物质形态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的。不论是图书内容的生产还是物质形态的生产,都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科学、艺术、道德等,即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各民族图书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图书生产的社会分工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各国图书产品及其使用价值的不同,首先表现为图书的思想内容、学术观点的不同,其次是艺术风格、语言文字、装帧设计、印刷质量等的差异。因而,也就为图书产品的国际交换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各国图书生产的差异是在各种社会和自认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影响各国图书生产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生产力。生产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技术,对各国图书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不仅影响一个国家图书生产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决定着图书生产规模、速度、印刷质量,也影响着图书的内容。图书,特别是科技图书,是科学活动和科研成果的记录。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其生产的图书,特别是一些非贸易性文献资料,一般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重要实用价值。当今国际图书市场上高科技方面的书刊,大多来自科技先进和经济发达的国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各国图书产品的差异扩大,而且也决定了各国在国际图书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一般来说,生产力和科技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而经济落后国家则往往处于劣势,甚至处于从属地位。

二是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聚集在某一地区的人类群体所创造的文化的长期积淀,由于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就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会一代代地延续下去,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和行为。图书作为人类文明的物化产品,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这种特点不仅仅表现在书籍的印刷装帧等物质形态方面,更主要地表现在图书的思想内容方面。譬如在文艺作品方面,受儒、道、佛思想影响的中国古典小说和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西方古典文学作品,就有很大的差异。

三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不仅通过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影响图书生产,而且还直接对图书生产的范围、内容和质量产生影响,使各国图书生产的特点和差异更为明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宣传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书刊,给予支持和鼓励,而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书刊却百般阻挠和压制,社会主义国家则相反。有的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在武力干预、经济侵略的同时,进行文化渗透,干预和影响别国的文化出版事业,使其朝着对本国有利的方向发展。有的国家采用行政手段,限制进口某些图书,而更多的国家则是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办法,迫使对方不得不停止或者减少某类书刊的输出。总之,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各国的图书生产和交换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道德标准方面。

3.图书需求和供求关系的国际性、一体化

图书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就某个社会成员个人来说,他们对图书的需求可能是比较单一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是就整个国家来说,由于个人的劳动岗位、社会活动、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不同,图书需求的表现就千差万别了。

由于人们对图书需求的多样性、广泛性和一个国家图书生产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一国的图书等出版物难以完全满足本国读者的需求,因而对国外图书的需求就是必然的了。正是由于各国图书生产的局限性和读者需求的多样性,为满足读者对外国图书的需求而进行的国际图书贸易也就是必要的。

国际图书需求是在国家图书市场上通过支付货币或者劳务而获得他国图书产品。这种需求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各国生产力、科技水平、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各国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力,这就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广泛吸取现有的科技成果。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科学无国界,真正的科学和技术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是有用的。通过书刊资料获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本国的生产力,是国际图书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国际社会成员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世界文化史表明,封闭的文化系统会使各国文化发展滞缓或畸变,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则会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由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异国他乡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领略外国风光民俗的需要日益迫切。而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也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决定了作为信息载体的书刊资料国际需求的客观存在。

国际图书需求与世界图书需求不同。后者包括各国的国内图书需求,也包括对外国的图书需求,而国际图书需求只是各国对外国图书需求的总和。

各国对外国图书需求的种类、数量是不同的,它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体制,也取决于相关国家图书生产的特点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国际图书需求是一个动态概念,需求总量、类别及地理方向都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需求将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扩大;通过一定的努力,潜在需求可以转变为现实需求。当然,现实需求遇到一定的障碍也可能会出现需求的转移,回复到潜在需求,甚至暂时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