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

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一、中俄经济转型模式的差异中国和苏联曾经都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以上措施同时启动,试图一步到位,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中,由于现存经济结构的困难及货币政策上的失误,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以致经合组织呼吁俄罗斯对其货币及财政政策立即进行“治理整顿”。这说明中国经济转型的调整成本远比俄罗斯要小。

第四节 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

一、中俄经济转型模式的差异

中国和苏联曾经都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因为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照搬苏联的,所以两国传统体制的弊端基本相同。但是在改革的方式上,中俄两国做出了迥然不同的选择。概括地说,中国实行的是渐进式的改革,俄罗斯实行的是“休克疗法”。

中国改革的进程主要形式是:先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向城市改革推进;从比较容易的环节或领域开始向比较复杂、改革难度比较大的领域推进;从某个或某些领域开始向另一个或另一些领域延伸;从浅层次的改革开始向深层次领域发展。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城市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市场,促进了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自1984年起,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在城市的改革中,其改革的形式也不是平行发展、齐头并进的,而是先从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开始,然后逐步向税收、财政、价格、金融等领域推进。国有企业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的改革一展开,就自然要涉及其他相关环节的改革,这样就沿着这一体制链条顺序展开,所以这种改革就变成了一种连锁式反应,最终扩展到所有领域和所有部门。

俄罗斯的改革实行的是激进的“休克疗法”。从1992年1月起,俄罗斯开始实行“休克疗法”式的改革:一是全面推进私有化,构造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二是全面放开价格,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完全由市场定价;三是取消国家计划,经济运行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实行经济自由化;四是放开外汇管制。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500天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方案。以上措施同时启动,试图一步到位,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实践证明,俄罗斯的激进改革收效甚微。俄罗斯激进的私有化改革以及政治上的争权夺利,造成经济的全面衰退和社会生活的混乱,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步履维艰,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在改革中,由于现存经济结构的困难及货币政策上的失误,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以致经合组织呼吁俄罗斯对其货币及财政政策立即进行“治理整顿”。

二、中俄经济转型的成本比较

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社会伴随着深刻的变革,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市场化带来的收益,还包括转型过程必然存在的代价,这种代价也就是转型的成本。由于中俄在改革的背景、转型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转型的成本也存在差异。

一般理论把转型的成本作如下划分:一是调整成本,即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成本,包括打破旧体制的成本、建立新体制的成本和旧体制打破后尚未完全建立新体制时由于经济体制混乱造成的成本;二是延误成本,即旧体制弊端已经暴露,却不进行调整,不推进转型,致使转型的最佳时机被延误,这样造成了社会的不可避免的成本。中俄经济转型的成本差异首先来自成本构成的差别。中国转型过程中是调整成本小而延误成本大,相反俄罗斯是调整成本大而延误成本小。图11-1给出了中俄两国人均GDP的比较,选择时间段中国为1975—2001年,俄罗斯为1989—2001年。为了便于比较,采用了PPP法(购买力评价方法),单位为国际现价美元。从图中总的人均GDP变动趋势看,中国人均GDP在整个转型期内持续稳步增长,人均GDP从1980年的430美元稳步提高到2001年的4 020美元,没有出现巨大波动;而经济基础良好的俄罗斯在转型初期出现了巨大变动,人均GDP首先出现巨大的下滑,由1982年的8 210美元降至1994年的5 780美元。这说明中国经济转型的调整成本远比俄罗斯要小。

比较延误成本,要看两条曲线后段,图11-1显示中国保持了转型初期的发展速度,虽然市场化进程日益加深,却没有出现经济的飞速增长,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转型初期更多地关注经济体制本身,而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社会其他成分被严重忽视,转型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过转型震荡期后,俄罗斯经济1995年进入平稳期,1999年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增速明显高于中国,如果考虑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收敛,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增速显得更慢。可见,中国的延误成本显然要大于俄罗斯。

img50

图11-1 人均GDP比较(PPP法,单位:现价美元)

(注: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图11-2是世界银行关于中、俄1999—2003年人均GNI比较,采用Atlas法(图集法,该方法是一个基于汇率的折算方法,根据各国连续三年的汇率和本国与美、日、德、英、法五国的通货膨胀指数折算而来),单位为国际现价美元。可见从人均GNI来看,中国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小于俄罗斯,而且这种趋势在2001年之后有所加强。

img51

图11-2 人均GNI比较(Atlas法,单位:现价美元)

(注: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图11-1和图11-2采用了不同的指标,衡量了不同的时期,但都说明了中国延误成本相对比较大。转型成本构成的差别来源于转型方式的区别。采用渐进式转型的中国面临了较小的调整成本和较大的延误成本,相反,走激进道路的俄罗斯则面临了较大的调整成本和较小的延误成本。

三、中俄经济转型的成效比较

(一)经济增长比较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革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桎梏以实现经济发展,但由于初始条件、外部环境及制度转变方式等差异,不同的转型国家在转型期的经济增长表现并不一致。从经济增长率方面看,中国转型后除个别年份(20世纪90年代初)表现过热外,其他多数年份均在10%左右的高位通道运行;而俄罗斯从苏联解体前的较高增长转入转型后连续数年的负增长,从1999年后走出衰退泥潭,重新步入较快增长,俄罗斯转型前高于世界平均增长值、转型开始后低于世界平均增长值和近年高于世界增长水平,呈现出一条大“V”字形增长曲线,而且2000年以来的增幅已经超过了转型前的增长水平(见图11-3)。转型后两国经济增长变化状况影响到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化。中国从1978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4位,俄罗斯则从1996年的第16位提升到2007年的第9位。从两国经济在世界的位次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显著得多。但总体而言,中俄均进入世界最具增长潜力的“金砖”集团行列(高盛,2003),但中国增长率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均明显高于俄罗斯。

img52

图11-3 1980—2007年中国、俄罗斯*和世界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8》;世界银行数据库:IMF,WEO Database,Table A4;《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07》,M,2008;http//:www.rusnet.gks.ru;www.inf.org.WEO,basedata,April,2008等。(*:1991年前为苏联数据。)

(二)居民福利水平改善比较

从人均GDP(居民福利改善的重要指标)看,两国变化趋势有所区别(图11-4)。转型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中国人均GDP也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势头,从1978年的人均178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2 556美元,增长超过了13倍,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居民生活福利得到普遍提高。而俄罗斯按照汇率计算的居民人均GDP从1990年的6 685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1 720美元,但自2000年开始俄罗斯人均GDP出现较高增长速度,到2006年俄罗斯人均GDP接近7 000美元。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商品与服务质量和结构今非昔比。2000年以来,俄罗斯伴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而出现了居民收入超速增长势头。按照世界银行2006年俄罗斯经济报告,1999—2005年俄罗斯GDP累计增长70%,而居民货币收入增长500%,扣除通货膨胀后实际增长超过200%,为同期GDP增长幅度的3倍。

img53

图11-4 1992—2007年中国、俄罗斯人均GDP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8》;《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07》,以及作者根据http//:www.gks.ru等相关资料计算得出。

(三)经济结构调整比较

结构扭曲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特点,因而,结构转型也是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但由于结构扭曲的路径依赖刚性,以及转型期为实现赶超型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方式,加上市场机制不成熟,结构扭转难度大。中俄两国都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产业政策来促进结构调整。

1.投资与消费比例调整

转型初期,投资过高、消费过低是中俄两国经济结构扭曲的重要体现。如1990年中国、俄罗斯的资本形成占GDP比例均比较高(30%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转型以来,在实现赶超发展目标下,两国均面临着储蓄与投资双短缺的问题,提高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0年俄罗斯实施“富民强国”战略,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多年间的高投资低消费扭曲状况得到改变,但同时,投资增长缓慢、投资不足又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中国则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大背景下,通过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激励政策和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新一轮重化工业化加速,出现了投资高增长、消费低增长的现象,与俄罗斯的投资消费增长比较均衡情况有较大差别(图11-5)。

img54

图11-5 2000—2006年中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8》;《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07》,http//:www.gks.ru/pupr/。

2.经济多元化和均衡化

产业结构扭曲和区域结构失衡是中国和俄罗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是两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转型以来中俄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均有较大变化,但变化程度有所差别。

俄罗斯努力消除经济原料化倾向,推行从原料采掘业一枝独秀到加快加工工业短腿部门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国家发展银行、俄罗斯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纳米基金、出口信贷银行、经济特区等,吸引外国先进技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部门。同时,俄罗斯废除旧的“缩小地方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联邦目标规划”,改用提高地方发展基金拨款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制定远东、西伯利亚和滨海边疆区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并给予联邦财政支持,将农业和农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政府优先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四大领域之一。

中国通过产业指导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及财政、金融、技术、环保、土地等政策组合,调节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与均衡发展,压缩长线过剩产业,促进短线产业发展,实现部门与行业的均衡发展。如在20世纪80—90年代采取了沿海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加快部分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后,开始实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启动新农村建设运动,设立成都、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等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尝试,促进区域开发和均衡发展,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同时,中国还通过实施863计划、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四)转型过程中对外贸易情况的比较

1979年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阶段,出口规模迅速扩大,1979年出口额突破100亿美元,1989年突破500亿美元,1993年突破1 000亿美元,1999年达到1 949.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进口贸易大体上与出口贸易平衡发展。20世纪50年代进口贸易高速增长,1950年中国进口额只有5.8亿美元,1959年达到21.2亿美元,9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5.8%。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进口额徘徊在20亿美元上下,1960—1971年间进口额年均增长0.3%。1972—1978年,进口高速增长,1987年进口额达108.9亿美元,7年间平均递增25.6%。改革开放以来,进口规模越来越大,1980年突破200亿美元,1988年突破500亿美元,1993年突破1 000亿美元,1999年进口额达到1 658.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3倍,年均递增15.1%。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日益增大。197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排名中居第32位,到1998年上升到第11位,其中出口在世界贸易排名中居第9位,进口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居第10位。

与此不同的是,1992年俄罗斯开始实施“外贸自由化”方针,取消特别出口机构,赋予外贸公司进出口权。为扩大出口,1994年7月起,除特殊战略物质和履行国际协议禁止出口的13种商品外(主要是能源和原料),全部取消出口商品和劳务的配额及许可证,取消对进口商品的数量、非数量限制和非关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外贸的发展。1995年,俄经济状况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GDP实现了7年来的首次增长,对外贸易明显增加。1998年,俄罗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国际市场油价格狂泻,世界经济不景气,作为多年来对俄经济起着一定支撑作用的对外贸易下降了16.7%。1999年,经济危机的狂潮退去后,有利的条件开始凸现:卢布的大幅贬值抑制了进口并启动了国内市场,客观上增强了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刺激了出口;由于油价持续上扬并居高不下,石油出口收入也大幅增加,整个1999年俄罗斯的外贸顺差比1998年增加了两倍。进入2000年,俄罗斯经济大为好转,出口额为1 030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41.5%,进口额为339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1.9%,外贸顺差为691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266亿美元。

阅读并思考

私有化的局限

新自由主义思潮推动的私有化中,有些是比较成功的,但有些则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在城市水务方面,德国的罗斯托克(Rostock)私有化就获得了较大的成功。罗斯托克是前民主德国的主要港口城市,在民主德国时代一切可能的公共服务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可惜其经营不善,技术上也不够先进。德国统一后,罗斯托克市政当局将地区水务外包给Eurawasser公司,该公司掌握着当地废水处理以及将水配送到消费者的业务管理权。1993年后,经过Eurawasser公司一系列的投资与改革,罗斯托克的供水和废水处理两个系统按世界标准都达到了最优质量。Eurawasser公司承担了保质保量的供水风险,并负担全部资本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价格方面保证除了做通胀调整外,保持25年不变。同样是供水私有化,法国格勒诺布尔(Grenoble)却遭遇了一场“滑铁卢”,其水务服务在私有化后成本效率方面未见任何提高,但消费价格却见涨,还发生了一系列的腐败问题,最终还是收归市有。

医疗保健方面,美国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在医疗保健上的开支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2002年的总支出达到了GDP的14.6%。美国也是世界上药价最高的国家之一,并且在药价上的支出约以每年15%到17%的速度递增。同时,约有4 4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对疾病提供大量社会保险的发达国家。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正在走向医疗贫困。为什么呢?美国的医疗系统基本上是市场导向的,私营公司占据了优势地位,这导致了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出现。①为医药费提供资金,尤其是对越来越多的那些没有参加过保险、保险额不足或者其他无法支付高额医疗费的个人。大部分美国人的医疗保险是依靠雇佣单位,如果丢了工作或者更换工作就会失去保险项目。而且雇主只是想将成本减到最小,一些小一点的公司根本不为员工进行健康保险。此外,由于医疗健康支出以及限制性社会政策的增加,不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就更多了。②提供医疗保险健康服务的组织,尤其是营利性的医疗组织越来越多。所有这些组织的重点都在于“管理成本”而不是“管理医疗保健”。它们通过阻止或者对较贵的治疗进行限量来压低医疗费用。效率的提高并没有使保险费降低或者提高对顾客医疗服务的质量,而只是增加了股东价值。美国的例子说明了对医疗保健系统的私有化有一个界限。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看,竞争和市场是提高质量和节约成本的很有用的工具,但从需求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来看,私有化导致了负面的社会政治影响,特别是它将大量的人口排除在医疗保健之外。

还有政府职能的私有化,如警察、保安与监狱的私有化。保安服务的私有化是一个全球现象,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域从政府垄断警察服务转向了由私人公司提供保安服务。在德国,私营保安公司已经从1984年的620家激增至2000年的2 500家。政府赋予私营保安人员一种警察辅助人员的身份地位,他们通常从事巡街、为公共场所提供安保服务以及一些基础服务等工作。但私营保安人员的法律地位极其尴尬,他们行使警察的部分职能,但没有警察的权利。在法兰克福,由于私营保安人员在处理市民事务时没有经验,有的在汽车牌照、电子登记系统甚至交通信号上酿成大错,引起市民愤怒以致市政赔偿费用很高,最终这一公共职能的私有化使得市政府的开支增加了约10%,因而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失败。但在为私人提供私营保安服务方面,情况则要好得多。总的来说,德国警察部门的私有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们似乎并不希望将传统的警察工作私有化,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在场所保卫、运钞护卫及保镖领域。

美国的监狱也经历了类似的私有化。从1980年到2002年美国犯人人数增加了300%,而人口增加了26.6%。犯人人数的大量增加造成了监狱的过度拥挤以及资金不足的问题,一些州开始将其监狱系统私有化。他们认为私营公司比公有的公司运作起来更能节约成本。调查显示也的确如此,私有化可以使年运营成本节约4%~10%。成本的减少是通过外包,减少附加福利,减少雇佣人数以及撤销政府官僚机构等途径来实现的。但是,在这样一个敏感的领域里释放市场力量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在监狱业中,一个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可能得到的最高利润。私有化导致了一个“市场”的基本原理,即用创造对罪犯的“需求”的方式来产生利润。因此监狱的管理者总是倾向将犯人留置可能的最长时间,这可以通过不合理的拒绝假释来实现。此外,还产生了狱中劳役的问题。由于犯人的劳动报酬相当低,一些私营企业就对这种低廉劳动力大加利用。这就会产生道德问题甚至是腐败问题。

思考题:

你如何看待私有化问题?

本章关键术语

私有化(privatization) 改革(reform) 转型(transformation) 比较(comparison)

本章思考题

1.浅析“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两者在政策主张、理论依据上的关键性区别。

2.何谓私有化?其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中国改革发展中的具体事例进行针对性分析。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4.简述中俄经济转轨的差异。你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结合实际,就本章中所指的中国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逐一阐述你的观点。哪些问题得到了改进?哪些问题依然存在?你认为应当如何改进?

本章自我检测

美国的传统基金会在2003年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自由度进行了测评,在其发表的《经济自由指数报告》中,中国的得分为3.55分,在123个被测评的国家中,名列第101位;而俄罗斯得分为3.7分,名列116位。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关于经济自由度研究的最终结论是,中国的经济自由度明显高于俄罗斯的自由度水平:中国经济的自由度总指数为5.49,而俄罗斯为5.04。总之,世界两大权威研究机构——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的关于经济自由度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中国经济自由化指数排名领先于俄罗斯。

既然在经济转型国家中,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或者说经济自由度总体来看,要高于俄罗斯,那么为什么欧盟、美国承认俄罗斯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综合相关知识,搜集相关资料,请你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