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中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一)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1.转移行业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为主,结构层次不高2005年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7个子行业中产业转移较多的主要是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出于长远发展考虑不愿转移到这些的地区,这就间接影响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三、中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1.转移行业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为主,结构层次不高

2005年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7个子行业中产业转移较多的主要是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较之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上述5个子行业技术壁垒都相对较低,其中,金属制品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特点。2005~2010年,技术密集型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东、中、西部占比基本没有变化,仅有江苏和山东变化相对较大,分别出现了2.7个百分点和1.45个百分点的比例上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东部地区2005~2010年间年均占比下降比例仅为0.6%,2010年末东部地区占比仍高达92.60%。在此期间,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还出现了向东部部分省市集聚的趋势。如河北、辽宁和江苏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占比分别上升了1.24个、5.13个和1.56个百分点,而中、西部上升比例只有0.5个百分点左右;江苏省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设备制造业产值占比上升高达10.45%,中、西部上升最高的湖南省仅为2.1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现占比上升最多的省份是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上升比例分别为3.97%、1.56%。总之,当前中国机械制造业的跨区域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机械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度高和技术依赖程度低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的层次不高。

2.产业转移并未给部分省份带来经济效益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机械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初衷是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实现“双赢”,即产业转移的进行应伴随着承接地经济效益的改善和转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中国机械制造业企业的迁出和迁入并未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改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产业转移较多的部分省份行业销售利润率上升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以金属制品业为例,2005~2010年,中国金属制品业东部两个主要产业迁出省市上海和浙江,产值占比分别下降了4.52个和3.01个百分点,但是,上述两省市金属制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分别上升了0.20%和0.31%,远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2.04%,并且上述两省市的销售利润率也分别由2005年的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变为2010年的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说明,一方面,伴随着产业的移出,转移地区并未出现金属制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益的较大改观;另一方面,中国金属制品业还停留在技术层次的低端,发展模式容易复制转移却面临着较大的升级难题。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该行业两个主要迁入省份山东和安徽2005~2010年销售利润率虽然分别上升2.63个和2.81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同期该行业全国平均4.55%的上升速度。又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该行业主要迁出地北京和上海2005年和2010年的销售利润率明显低于该行业的全国平均水平,重要迁入地江西出现销售利润率下降现象(见表11-8)。

表11-8 2005~2010年部分省份机械制造业的占比和销售利润率变化情况  单位:%

img156

(二)问题的原因

中国机械制造业跨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1.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中国机械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这一方面导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性能差,产品结构绝大部分是通用型中低档产品;高技术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差、空白多,关键高技术机械制造和零部件技术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弱使中国机械制造业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经济效益偏低,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且长期以来出口的产品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技术含量,高性能产品则需要进口。对于整体机械制造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弱使东部地区难以自发形成技术上的明显梯度优势,并且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利于形成对中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同时,还导致了产业转移的层次偏低,难以起到对承接地的良好经济带动作用,影响了产业转移的效果。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中西部地区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承接地产业链的配套能力不足,尤其是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降低了转移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产业转移的质量。另外,中西部地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不利于形成承接转移的良好环境氛围,进而对东部地区企业形成反向激励作用。企业出于长远发展考虑不愿转移到这些的地区,这就间接影响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2.转移成本太高

企业要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需要重新选址建造厂房,需要搬迁或重新购置生产设备,工程大、成本高、周期长。再考虑到不能正常生产的机会成本,代价更高。机械制造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生产用的设备多数为成套的重型设备,成本较高。若采用设备搬迁的方式,则会带来巨大的运输成本,同时还有设备的拆迁、运输和再安装这一时段对转移企业带来的损失;若是设立新厂,必然会购进大量的新设备,新设备的购置也将是巨大的成本。成本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人力资本成本,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由于区位方面的原因,中国中、西部地区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要明显差于东部地区。而且,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中西部地区相对优秀的人才大量流失,使中国中西部地区人才相对匮乏。而机械制造业有着明显的技术依赖特点,对于专业技术人才更是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中、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或者引进往往需要花费比东部地区更高的成本,这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机械制造业中高技术部分产业的转移。另外,中部地区交通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加大了物流成本,这也是潜在的转移成本之一。总之,机械制造业产业转移较高的转移成本,影响了中国机械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规模和结构层次。

3.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条件尚不完善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路网、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同东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西部企业对先进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接受能力和意识较差,竞争意识不强,市场机制有待完善。当前,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仍然是一个“短板”,公路系统“通而不达”,水路缺乏合理的利用,航空与铁路运输发展缓慢,使用不合理,同时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社会基础设施整体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并且差距还在拉大。这些基础配套条件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生产的便利性和物流成本等,最终将影响企业总体的市场竞争力。中、西部地区不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影响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积极性,放缓了中国机械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步伐。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差、产业链配套能力低。机械制造业是产业链长、产业链配套要求高的产业,产业转移承接地区的产业链配套的缺失是导致产业转移效果不佳、规模不大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机械制造业产业转移时,多是依托自身要素成本方面的优势,提供土地及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单纯地创造一般化的外部条件,极少关注机械制造业产业链的配套,没能很好地结合当地具有优势的机械制造上游产业,承接相应的产业转移,没能形成与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许多机械制造业企业反映,转移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或国外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负担,抵消承接地企业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

4.制度、政策环境仍需优化

首先,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政策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和开发区平台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另一方面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偏于一般化,没有针对机械制造业的优惠政策,对东部企业吸引力不够,影响了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其次,缺少产业链配套方面的政策。相比一般产业,机械制造业的产业链较长,产业链配套要求较高,需要地方政府在承接相应机械制造业的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整合承接地的资源和各种优势条件,扶持所承接产业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满足产业链配套的要求。但是,产业链配套方面政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政策不到位,影响了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阻碍了机械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同时也影响了已转移企业的未来发展。最后,政策落实不到位。有些政府承诺的税收减免或者财政补贴政策不予兑现,有关出口退税方面的政策也落实不到位,打击了许多转移后企业的积极性,将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对下一步的产业转移进程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目前的产业转移政策侧重于推动产业转移,后续跟进不足。许多地方政府大力承接具有高产值、高税收效应的机械制造业,但转移后政府在技术支持、区域人才培养以及融资优惠等方面的后续政策跟进不足,不利于转移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影响了机械制造业产业转移政策的有效性,也影响了未来产业转移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