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和机理

中国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和机理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和机理(一)本报告对于产业转移的理解、研究边界1.对产业转移的理解本报告从两个方面理解产业转移的内涵:一是广义含义,是指在某一时段,由于市场供求条件等发生变化导致某一产业在相互联系的区域间相对规模变化的过程。从目前中国政府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以及当前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出发,研究对象主要是制造业,在部分内容中涉及其他产业。

一、中国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和机理

(一)本报告对于产业转移的理解、研究边界

1.对产业转移的理解

本报告从两个方面理解产业转移的内涵:一是广义含义,是指在某一时段,由于市场供求条件等发生变化导致某一产业在相互联系的区域间相对规模变化的过程。产业规模相对增加和减少的区域分别是产业转移中的产业承接(转入)地和转出地。广义产业转移包括两部分:①间接产业转移,是指某一时段,由转入地和转出地内部自身企业发展或者衰亡(企业没有出现迁移)而使产业在区域间相对规模发生变化;②直接产业转移,是指由于企业将部分或全部功能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另一地区所导致的某一产业区域间相对规模发生变化。二是狭义含义,特指直接产业转移。狭义产业转移是微观企业(部分或者全部)迁移的宏观表现,为此,研究狭义产业转移的立足点是企业迁移(转移)。广义产业转移和狭义产业转移的关系可以如图6-1表示。

img47

图6-1 不同层级产业转移关系的示意

本报告虽然对产业转移内涵做出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但二者都是在市场机制下,市场分布、要素条件变化带来的结果,其内在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与转移效应具有较大相似性。其中,狭义含义更能够反映出企业衰亡机理,挖掘产业转移的深层次问题,广义含义更能反映宏观层面产业转移特征及变化趋势。因此,本报告综合采用两种含义,在研究产业转移宏观变动趋势时采取的是广义定义,在立足机理分析企业行为时采取的是狭义定义。

根据定义,本报告分别对产业转移进行相应分析。对于广义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宏观变动情况,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产值占全国比重变化(份额变化)直观反映产业转移总的宏观趋势;二是运用区域投入产出表计算各区域相关行业产出变化,测度产业转移的空间流向及转入和转出量[3]。对于狭义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和机理及特征变化,主要来自于企业调查问卷和调研案例分析。

2.研究边界

本报告研究的区域主要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基本单位(跨省即为跨区域),以东、中、西部为大区域分析重点,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等典型地区为中区域分析对象。从目前中国政府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以及当前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出发,研究对象主要是制造业,在部分内容中涉及其他产业。

(二)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机理

早期学者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产业转移机理,提出了“雁形学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理论[4],从宏观上解释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模式。为了更深入分析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问题,本报告试图从企业微观行为角度进一步分析产业跨区域转移机理。

1.转移动因

产业跨区域转移包括转出地和承接地两个区域。从转出地企业角度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其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和加强市场扩张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法则。对企业而言,降低生产成本主要依靠节约生产要素成本。换言之,要素供给条件和产品市场需求条件的变化,是促使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动因。

(1)成本节约和要素约束[5]是产业(企业)跨区域转移的重要动因。表现为:一是要素供给条件恶化,如劳动力价格上涨、劳动力资源供给紧张,环境条件提高等,使得发达地区某些行业的企业成本增加,生存压力加大,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往往转移到要素条件相对宽松的地区。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的人才、技术等高素质要素约束加大,需要将总部、研发等机构迁移到人才、技术等要素更为集中的发达地区,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要素约束”的转移。二是产业集聚效应减弱,使得企业成本增加,促进产业转移。产业集聚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业创新,从而能够使某一区域的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吸引新的企业进入。但由于区域空间有限,随着企业不断进入,要素供给条件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企业需求,特定区域的企业面临共同的资源、市场,竞争加剧甚至导致恶性竞争,从而到一定时期将出现集聚不经济问题。一旦进入这个阶段,集聚区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局面,某些难以升级的企业将被迫转移寻找新的区域进行生产活动。需要指出的是,严格来讲,产业集聚效应的减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要素约束所造成的。由于成本节约和要素约束属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本报告把二者放在一起分析[6]

(2)市场扩张是产业(企业)区域转移的另一重要动因。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一些经营状况较好、发展较快的企业已经在技术和企业经营(企业家能力)上有了相当的积累,具备向外部区域实行投资扩张,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要素边际效益最大化的可能性,此时通过产业转移占领新兴市场成为企业扩张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7]

2.转移主体

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既包括大型企业,也包括中小型企业。

3.转移方向和区位选择

产业转移动因包括市场扩张和要素约束两个方面。一般要素约束动因使得发达地区企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相对落后地区技术密集企业出于高素质要素约束(创新驱动)动因,也可能往更发达地区转移;而且,发达地区企业可能往不发达地区进行市场布局,不发达地区企业也可能往发达地区进行市场布局。因此,产业跨区域转移不完全是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单一态势,呈现出多方向交叉态势。产业转移的具体区位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要对各区域包括企业自身状况、劳动力、原材料、自然资源、制度、环境等的综合要素成本进行比较才能做出选择。

(三)基于动因分类:要素约束(成本节约)型转移和市场扩张型转移

基于要素约束和成本节约、市场扩张两方面动因,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要素约束(成本节约)型转移、市场扩张型转移。

1.要素约束(成本节约)型转移

要素约束型转移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高素质要素约束型转移,指相对落后地区企业发展面临人才、技术等高素质要素制约进行的转移,主要是到国内科技发达和人才集中地建立研发中心等,也可以称为“创新要素约束型”转移;二是一般要素约束型转移,主要是指发达地区面临土地、劳动力等一般要素制约而进行的转移。后面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所分析的要素约束型转移是指一般要素型转移。

2.市场扩张型转移

企业进行市场扩张,面临着直接贸易和生产基地建设(也就是产业转移)两条路径的选择。选择转移还是选择贸易,需要进行相应的机会比较。假设产品地区转移的运输费用为零,不存在市场壁垒和消费者偏好差异的情况下,以市场扩张为目的的产业转移将不可能发生,企业选择的是直接贸易。而且,运输费用、市场壁垒和消费者偏好差异决定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的被替代程度。目前,中国区域间仍然存在市场壁垒[8],而且各地区的文化、风俗等差异比较大,各地的消费者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绕开市场壁垒和解决消费者偏好差异问题,企业发展可能选择市场扩张型转移。需要指出的是,假设企业不同区位的选择对生产成本影响可以忽略,市场扩张规模就会受到转移目标区域市场容量大小的制约,在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企业通过产业转移所可能获得产品的销售量越大,则企业获利空间也就越大,因而企业实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机和规模也就越大。

3.进一步说明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业转移的两个主要动因往往交织在一起,产业(企业)在发展和转移中同时受要素约束和市场扩张两方面影响。当要素约束居于主导地位时,就称之为要素约束型转移;当市场扩张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时,就称之为市场扩张型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