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间的就业结构,是指全体就业者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态。研究产业间技术结构的目的在于发展高新技术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和转移,发现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和协调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间的区域配置结构反映了一国生产力和资源在空间的布局关系,又称为地区结构。对产业间区域配置结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区域经济相对优势。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这一概念展开如下:

第一,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产业结构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即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个产业。

第三,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主要反映产业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程度和方式。

其中,产业间的生产联系是指每一产业的经济活动都依赖于其他产业的经济活动,以其他产业部门的产出或成果作为自己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同时又以自己的产出或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服务。技术联系是指每一产业的技术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受影响于其他产业的技术发展。经济联系是指产业之间的生产联系的紧密程度和范围,直接取决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在一定交换关系下的经济利益关系,它通过产业间产品或劳动的交换关系体现出来。每个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物质利益实现程度,不仅取决于本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还取决于其产品或劳务与其他产业产品或劳务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即进行价格比较。

第四,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首先反映的是各类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情况,例如,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其次,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总产出在各产业间的分布情况,例如,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值、总产量和劳务、利税额在各产业间的分布。

关于产业结构的要领有颇多争议。从字面解释,产业结构既可以解释为某个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问题,也可以解释为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贝恩(J.S.Bain)在其《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1986年版)一书中,即认为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的企业关系。在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中,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就用以概括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研究这些方面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极力做了一些澄清,认为产业结构单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在中国,学术界和实业界一般均把产业结构定义为产业间的关系结构。

不过,也有人主张,在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中还应包括研究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的“产业组织理论”,而把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称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更有人主张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不包括对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研究。

本书认为,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两者研究对象不同,没有必要互相排挤和相互代替。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关系问题,不应包含在产业结构体系之中,就连贝恩在他的《产业组织》(1959年版)一书中,也已经用“产业组织”而不是“产业结构”来概括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了。

尽管我们认为产业结构单纯是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然而它存在着两种形态:一是以研究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为宗旨的形态;二是以研究产业之间投入、产出联系为宗旨的形态。有人把前者称为“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而后者被称为“产业联系理论”(即投入产出理论)。这样,就出现了另一个产业结构理论的广义、狭义之说,即把“产业发展理论”称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把两者包括在内称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本章的产业结构要领是取后者。

研究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使用两类指标:一是各产业就业人数及所占比重、各产业的资本额及所占比重等;二是各产业所创国民收入及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在西方产业结构的研究中,为避免重复计算,一般不使用总产值作为分析指标。在上述两类指标中,前者是各种“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形态,后者是再生产的结果形态。各个产业的前一类指标与后一类指标的比较可以反映各个产业经济效益指标。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资源”分布结构不等于“结果”分布结构,说明各产业存在经济效益(或说效率)差异。这种产业间效率的比较,为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二、产业间的基本结构形态

(一)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

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每一个产业都是这一再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求每一个产业都要以与国民经济呈合理比例的速度发展。如果一个产业比重过大,就会造成剩余和浪费;如果一个产业比重过小,就会成为再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妨碍国民经济发展。

关于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间的合理比例,我们在第十二章将有系统的阐述。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也建立了再生产比例模型,并论证了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

然而,我们在遵循再生产规律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开放性和国家的开放性因素,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产业间比例的合理性完全可以以跨地区、跨国家的方式加以实现,所以没有必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追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二)产业间的需求结构

由于社会总需求可以分解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类,故产业间的需求结构是指各个产业的消费量和投资量在需求总量当中的比重。

这里的消费量有两种含义:一是某一产业的最终消费量,即生活消费量;二是某一产业的生产消费量。前者是生活需求,后者是生产需求。关于总需求当中的投资需求,我们在下一部分阐述。

(三)产业间的投资结构

产业间的投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的社会总投资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它包括增量投资结构和存量结构,后者是前者的凝固状态。

产业间的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调整工业结构也主要从调整投资结构入手。其中,一个国家调整增量的投资结构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一定时期的生产和消费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调整存量结构,即减少低效率产业存量并实现向高效率产业领域的流动,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四)产业间的就业结构

产业间的就业结构,是指全体就业者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态。这一结构受产业本身的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影响:当社会对某一产业的需求增长,该产业的就业需求也随之增长;当某一产业技术进步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则发生相反的变化。

(五)产业间的技术结构

产业间的技术结构,是指各产业所采用的各种不同先进程度的技术手段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构成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产业间技术结构的目的在于发展高新技术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和转移,发现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和协调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六)产业间的区域配置关系

1.产业间的区域配置结构

产业间的区域配置结构反映了一国生产力和资源在空间的布局关系,又称为地区结构。它主要研究各个产业在区域之间配置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调整结构的可能性。

对产业间区域配置结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区域经济相对优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将自发地引导某一产业集中到某一区域。但是,政府在调整地区结构方面仍然发挥巨大作用。

2.进出口结构

进出口结构是一个同区域配置结构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经济看做是一个系统时,那么只要这个系统是开放系统,就必然要与环境的系统发生交流,于是有进出口,从而产生进出口结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区域生产要素和产品(劳务)与外区域进行交流的结构。这里的区域既可以指国家,也可以指地区,但主要指国家。

一国的进出口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国的产业结构,以及该国在世界的技术经济地位。

(七)产业间的产出结构

与产业间的投资结构相对应,产业间的产出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总产出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由于总产出的实物形态在各产业间是无法比较的,因而产出结构只能采用价值指标。这一结构一方面反映了各个产业的产出在总产出中的相对地位;另一方面,如果同投资结构相联系,也可以看出各个产业的效率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