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绿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

绿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绿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一)影响绿洲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因子1.排水与土壤盐渍化问题绿洲河套灌区,在建国前,由于水利失修,灌排不畅,耕作粗放,地下水位较高,致使土壤盐渍化遍布灌区。绿洲与荒漠唇齿相依,沙漠化的扩大与蔓延与土地沙化已日益对绿洲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六、绿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

(一)影响绿洲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因子

1.排水与土壤盐渍化问题

绿洲河套灌区,在建国前,由于水利失修,灌排不畅,耕作粗放,地下水位较高,致使土壤盐渍化遍布灌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土地生产率较低。建国后通过大兴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壤改良,使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以宁夏灌区为例,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92万亩发展到690万亩,盐渍化面积所占比重由50年代的75%、60年代的67%下降至33%~40%。银川以南盐渍化程度相对较轻,银川以北及后套相对较重,其原因主要是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并由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建成后,库区下泄水量按发电要求运行,汛期不能集中大流量对河床进行拉沙冲淤,致使黄河宁蒙河段河道淤积,在巴彦卓尔市境内形成地上悬河,个别地段河床高出地面2米左右,使原本就排水不良的农田“雪上加霜”,盐渍化和内涝、凌灾(造成决堤)加重,是形成大面积中低产田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到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灌区的安全。

2.湖泊、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

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不断减少,供水不足,造成部分农田弃耕,湖泊湿地干涸、萎缩,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致使部分地势较高的农田土地生产力下降。据观测资料表明:农田地下水位与土壤盐分、养分及生产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地下水位小于1.8米时,土壤开始积盐;地下水位维持在2.0~2.5米时,作物产量最高,大于2.5米产量开始下降,大于3.0米时产量则明显降低。这充分表明维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是培育绿洲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条件。

3.耕地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灌区现有耕地中,有一部分土地是新垦的沙质淡灰钙土,原始土壤中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低,加上在生产过程中对培肥地力、创造高产、稳产的土壤环境重视不够,土地生产力水平不高,是形成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同时,化肥用量过大(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倍),尤其氮肥过量,土壤和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超标,由于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与工业“三废”污染,已危害到人体健康和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上,众多专家发出警告,土壤污染问题再不解决,后果将不堪设想。

4.土地沙化问题

河套地区是我国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干旱、大风、沙尘暴频发的多灾地带。周边的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以及与之相邻的巴丹吉林沙漠东西延绵近千米,南北宽500千米左右,总面积达13万平方千米,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占60%以上。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先后开展了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以及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从而使土地沙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但目前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局部地区仍有蔓延扩大之势。鄂尔多斯市、榆林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7万平方千米,年输入黄河泥沙总计达5亿吨之多,占整个黄河输沙量的31%。同时,据卫星遥感显示: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原来本处于相对固定、半固定状态,并保持相对独立,现在发现有6处“相连”。绿洲与荒漠唇齿相依,沙漠化的扩大与蔓延与土地沙化已日益对绿洲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是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遭受严重风蚀的土地表层熟化土壤全部被刮走,土壤有机质损失90%,氮、磷养分损失60%~70%;二是使农牧业生产经营遭遇重大损失,1993年5月5日宁夏发生特大沙尘暴,人员伤亡18人、牲畜死亡2万多头,数万棵树木和一千多根电杆被刮倒,作物幼苗被埋,输水干渠被沙子掩埋,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三是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严重影响到黄河的生命健康。

(二)主要对策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提高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针对绿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当前应着重要解决好五个问题。一是加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以农业节水为中心的节水型社会,提高工农业用水特别是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生态用水量,中线南水北调实现后,黄河中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得到长江水的补充后,应适当相应地扣减其黄河用水量指标,对黄河水量分配作相应调整,增加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用水和洗盐用水,有效保护湖泊、湿地,以维护地下水位的稳定。同时应尽快实施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以确保西北、华北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国土安全。三是加快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宁蒙耗用黄河水量近一百亿立方米,用水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用水量的2/3,此时,供用水矛盾十分尖锐、突出,在没有大柳树枢纽工程的反调节情况下,龙、刘两库难以兼顾发电、灌溉和河道生态需水要求。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可对上游电站下泄的发电水量进行反调节,不仅可满足灌溉用水需求,而且可提高上游电站的发电效益,同时在汛期可以加大下泄流量对河床进行冲淤拉沙,逐步降低河床高度,并消除冬季发生凌灾的隐患,确保灌区安全和黄河生命健康。四是加强排水工程建设,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和采取洗盐措施是治理盐渍化土壤的有效途径,在排水出流条件差的地区建立电力排水站,采取强制排水措施,把地下水位调控到1.8米~2.0米的适宜范围,确保土壤脱盐。五是全面推广改土培肥、测土配方施肥综合措施,提高土地肥力,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农田污染,维护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

2.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确保灌区生态安全

(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对不同类型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分区治理。对沙化耕地,实行退耕种草种灌,灌草结合;对退化草原应根据不同程度采取封育禁牧、休牧、轮牧方式,减轻草原承载压力,促进植被恢复;对严重沙化地区实行生态移民,把牧民和牲畜从沙化地区彻底转移出来,实行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补助为辅。

(2)开发一小片,保护一大片。由绿洲区向沙区输水,建设一小片荒漠绿洲,或对旱作农业实行有限补灌,建设稳固的饲草料基地,集中解决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达到保护一大片荒漠的目的,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治沙模式,实践也证明这是一条治本的有效途径。

(3)强化监督机制。建立防沙治沙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和监控制约机制,对林草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荒漠化不断扩大地区的领导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

(4)建议国家尽快实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与《草原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形成了配套的防治荒漠化的法律体系,为了加大保护力度,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和实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