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保险制度与生态环境

农业保险制度与生态环境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生态环境受不同作物的生产方式以及农学特征的影响,作物种植组合的改变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显然,农业保险制度的环境效果取决于既定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条件以及特定的农业保险条款下农户对农用化学要素的投入决策。因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因此,本书以新疆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业保险制度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3.5 农业保险制度与生态环境

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绿箱”政策的框架下追求既能保证农民增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政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越来越受到决策部门的重视。国外研究表明,农业保险制度既能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农业生产损失,又能够通过影响农户生产行为,比如种植方式的变更、化学品投入量的变化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8]农业保险通过刺激农户增加或减少化学要素施用而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或正面的影响(Leathers and Quiggin,1991;Smith and Goodwin,1996;Babcock and Hennessy,1996;Quiggin,Karagiannis and Stanton,1993),因而农业保险制度可能促使农户减少化学要素的使用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可能促使农户施用更多的化学要素而不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从图3-7中可以看出,农业保险制度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农业保险制度影响农户生产行为方式包括农作物种类选择、耕种方式如轮作、边际土地的开拓以及农用化学要素投入量;其次,农户的生产方式影响农业生产资源;最后,农户的生产行为对土壤质量、水质量以及野生生物居住环境等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产生影响。

img21

图3-7 农业保险制度的环境效果评价

资料来源:The Federal-Provincial Crop Insurance Program:An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Economic Assessment,EPAD,Canada,1998.

如果某种化学要素在增加作物产量均值即预期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产量方差即生产波动性,而农业保险对低于均值的部分给予部分补偿的话,那么,农户就有动机去增加化学要素施用的密度。换言之,在农业保险制度下,如果某种要素的施用能够以增加农作物减产概率为代价提高预期产量,那么,农户就有动机去增加施用这种化学要素;反之,如果某种化学要素的施用降低农作物减产概率但不提高预期产量,他就不会增加其使用量,甚至倾向于减少这种要素的投入密度。

农业保险制度除了能改变农户既定土地上的化学要素施用密度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以外,还能通过改变土地耕种数量和作物结构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农业保险制度增加生产利润并降低风险,农户将开拓边际土地扩大农业生产,Gardner and Kramer(1986)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农业保险制度也通过改变农户种植作物类型来影响环境质量。出于各种经济利益和资源约束的考虑,农户往往种植多种农作物,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根据边际报酬相等的原则分配生产资源。相对其他作物而言,如果农业保险制度能增加某种作物的边际报酬,那么,农户就有动机增加该种作物的耕种面积。由于生态环境受不同作物的生产方式以及农学特征的影响,作物种植组合的改变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从农业政策发展的观点来看,农业保险制度下农户生产行为的变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这样一种政策选择的讨论:即政府是否应当通过财政支持刺激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制度。如果农业保险制度会引发农户化学品施用的增加(Horowitz and Lichtenberg,1993),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将加剧农业环境污染的程度;而如果农业保险会使得化学品施用减少(Smith and Goodwin,1996;Quiggin,Karagiannis and Stanton,1993;Babcock and Hennessy,1996),则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是一种既有利于农民稳定生产收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政策。如果保险制度刺激农户施用更多的农用化学要素,从而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整个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增长,那么,对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所带来的结果将有悖于保险本身的政策目标。显然,农业保险制度的环境效果取决于既定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条件以及特定的农业保险条款下农户对农用化学要素的投入决策。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水热分布悬殊,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受地形地貌的限制,新疆的气候环境表现为光热资源丰富,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低;夏季干热,冬季干冷,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新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棉花生产基地之一,由于该区域人少地广,土壤自然肥力低下,畜牧业不发达,有限的有机肥根本满足不了大农业条件下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主要依靠化肥与其他化学物质的投入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棉花生产中的化学物质要素施用的密度相对较高,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主要化学投入为化肥、农药、农膜。众所周知,化肥、农药的施用可能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而农膜的大量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可能破坏土壤理化性质,抑制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农业保险制度在该区域已经实践近20年,农户参与度的提高说明农户对购买农业保险的成本与收益相当熟悉,从而在农业生产决策过程中会通盘考虑农业保险的购买与否。因此,本书以新疆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业保险制度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注释】

[1]系统风险是指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风暴等造成的农作物产量波动,这种风险作用于风险事故发生区域的所有农户。

[2]关于全国农业保险业务数据没有一个统一口径计算的数据,且连续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只有人民保险公司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本研究用人保与中华联保的农险业务概况做一个典型介绍,中华联保农业保险的具体案例将在下一部分详细介绍,此处仅介绍人民保险公司1982~2003年的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变化状况。

[3]本节资料未做特别说明,均来自新疆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统计资料与公司报告。

[4]本书主要探讨种植业保险与农户生产行为关系的分析,因此,这里仅阐述种植业保险条款,而不含养殖业保险条款。

[5]18年来,鉴于农业保险为政策性业务,从开办农业保险的宗旨考虑,实践中,实际承担的灾害损失责任范围比条款规定的要大。如病虫害、下雨碱害等灾害造成损失严重的,一般也给予了通融理赔。如2001年7月30日北疆垦区持续降水低温,大面积棉花受冷害死亡。冷害不属保险责任,但最后通融理赔了11000万元。

[6]现行棉花保险条款单一,即只有唯一的保障水平(50%),保费、保障水平和理赔条款没有体现不同生产风险和损失的差异,农户没有更多的选择。

[7]在连队边缘地带,因生产配套设备不完善,需要再次生产投入,故成为一次或二次开发,后者较前者开发程度更大,比如打机井等。

[8]农业保险制度通过两种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一种是通过影响既定作物生产的化学要素施用方式,也称为集约性边际作用(Intensive Margin);另一种是通过影响作物的种植类型,比如由扩大种植面积、作物种植组合方式的变化,也称为扩展性边际作用(Extensive Margin)(Wu,1999;Meredith et al.,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