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一、产业内贸易的起源1960年,Verdoorn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变化时,首次发现经济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目录下的。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贸易,即某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此后,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一、产业内贸易的起源

1960年,Verdoorn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变化时,首次发现经济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目录下的。为了研究国际贸易中商品集中度和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Michaely计算了商品出口和进口差异性的系数,把商品分为5类,通过对36个国家数据的计算,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组成有较高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相似性较小。1964年,Kojima第一次发现了大量产业内贸易的存在。这种新的贸易类型可以概括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贸易的现象,Balassa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写为IIT),也称为双向贸易(Two-Way Trade)和贸易重叠(Trade Overlap)。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业产品。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贸易,即某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同一产业产品的单向流动不同,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的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

Grubel和Lloyd(1975)在《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计量》中对同类产品做了界定。如果同类产品的“类”界定得比较宽泛,则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较大,占总贸易的比重较高。反之界定较窄,则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较低。Grubel和Lloyd界定的同类产品是指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Grubel和Lloyd还提出了迄今为止最广泛使用地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G—L指数,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此后,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

但Finger(1975)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于数据分类不当造成的虚构的事。产业内贸易是用途相似但要素内容不同的商品之间的交易。因此,他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

Loertscher和Wolter(1980)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OECD国家间人均收入的绝对差异和产业内贸易占双边贸易的份额呈负相关。在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时,Loertscher和Wolter认为,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发生在以下特点的国家之间:(1)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很高,(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相对很小,(3)平均GDP很大,(4)GDP的差距很小,(5)贸易壁垒很少。而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发生在有以下特点的产业:(1)潜在的产品差异很大,(2)交易费用很低,(3)行业的界定比较宽泛。在Loertscher和Wolter的回归分析中,他们使用人均收入的绝对差异作为其中一个解释变量,发现在1%的显著水平下,两者是负相关的。

在Leamer和Levinsohn(1995)的评论中指出,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和数据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清晰,它是微弱理论基础支撑下的简化了的回归分析。即使是在具有大量数据的情况下,R2也是十分小的。

二、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有不同的分类:

(一)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二)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Grubel和Lloyd(1975)在《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计量》中,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Homogenous Products)是指:①产品可以完全互相替代;②生产区位不同;③制造时间不同。Grubel和Lloyd把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整个产品的比重非常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贸易半径比较小,产品的消费者会从最近的原料生产点来获得这些产品,而自然资源的可能性决定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区位,因此会出现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这类产品的情况。

(2)转口贸易和再转口贸易。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新加坡和香港,进行大量的转口贸易和再转口贸易,这些进出口贸易商品的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一国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及自然灾害可能会引起一国进口一些其他时候出口的产品。例如,一个南半球国家可能会在它的农产品收获之前从北半球国家进口,而在收获之后出口到北半球国家。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如在金融全球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中的金融部门等经常同时进口和出口。

此外,还可能由于政府干预造成了国内价格扭曲,而作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便从事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差异产品,是指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差异产品分为两类: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是指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是指质量相同,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例如,不同质量的同一品牌的电视机即为垂直差异产品,同样质量而款式和外观色彩上不同的电视即为水平差异产品。

(三)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和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根据贸易中不同的市场途径,产业内贸易可分为通过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和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通过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在没有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情况下,通过外部市场在各个独立的企业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这种形式的产业内贸易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这反映了生产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间所进行的产业内贸易。通常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将原料或半制成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则是生产和出口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将原料或半制成品进行加工再出口在发展中国家。②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生产结构也接近的产品渐进性的贸易。此类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效应、产品的异质性以及发达国家在高收入水平的条件下的消费需求偏好相似所造成的。

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具有许多优势:①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得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的生产上更具有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有利于形成更多的品牌,开放更多的新产品,最终导致要素构成相似的产品在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②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使得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低。③通过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济。④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面使跨国公司具有区位优势,使跨国公司能更好地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①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距离越近,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②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商品主要是中间产品。③公司内产业贸易也可能是为了规避和减轻关税、所得税等税负而进行的。④研发密集型产品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较高。

三、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指标

最早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是从度量开始的,经过多年发展,人们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估计产业内贸易是否存在,而是转而研究具体类型的产业内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扩张所造成的动态调整,但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方法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指标是从一个产业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因此受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①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有些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②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③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化分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目前常用的测量指标主要有:

(一)沃顿指数

Verdoorn在1960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比、荷、卢联盟的文章中用进口比重和出口比重的乘积这一离中率来测定不同产业间的贸易水平,离中率数值介于0和∞之间,离中率的数值越大,产业间的贸易程度越高。将1955年数据与1938年相比,沃顿发现离中率的两头极值在缩小,中值在增大。由此,他认为,同盟各国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产业内而非产业间。

(二)巴拉萨指数

Balassa(1966)在研究欧共体一体化的影响时创建了巴拉萨指数,该指数间接地反映了某种商品及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表示如下:

img1

其中,Ci是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Xi和M i分别表示某国i产业的出口值和进口值,0<Ci<1,Ci越接近0,该国i产业的产业间贸易水平越低,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越接近1,产业间贸易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C是所有贸易指数的算术平均数,表示该国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的高低。

该指标有两大缺陷:①C只是一个简单算术平均数,不能反映出每个产业的权重;②未考虑总贸易失衡对C的影响。

(三)G—L指数

Grubel and Lloyd(1975)在《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计量》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考察了已有产业内贸易指标,指出Balassa指标的一个明显缺陷,即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将所有产业同等对待,而不考虑每个产业在总贸易中的地位,也不能反映出每个产业的权重。Grubel and Lloyd在Balassa的基础上创建了著名的G—L指数,即

img2

其中,Ci表示不同行业间贸易在总贸易中的份额,分子表示该国(地区)各类商品贸易不平衡总量,分母表示贸易总量;Bi是一个国家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当Bi=0时,说明该产业产品的贸易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当Bi=1时,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通常情况下,0<Bi<1。

Grubel和Lloyd还提出以每个产业进出口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作为权重,对所有Bi加权平均,可得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img3

其中,分子表示不同行业间贸易在总贸易中的份额。

(四)G—L指数的修正

虽然G—L指数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可,但也有人指出,当一国处于贸易不平衡的时候,该指标显示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偏低。继而学者们开始对G—L指数进行修正,最著名的修正是Grubel、Lloyd的修正和Aquino修正。

G—L指数的修正是在其总贸易中减去贸易不平衡的部分,即

img4

Aquino(1988)认为,贸易不平衡不仅出现在总贸易中,在每个产业中都存在,因此,既然要调整贸易失衡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只调整总贸易失衡,而要将每个产业的不平衡都进行调整。他假设总贸易失衡对所有产业的影响是相同的,即

img5

15%有30%的浮动范围,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这个幅度仍然有点窄。因此,Greenaway又额外计算了一个±25%单位价值波动幅度的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这为评价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依据。

3位数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指标为:

img6

其中,j表示第j个行业。这是标准的G—L指数。另外,

img7

其中,p表示水平型(H)或者垂直型(V)差异化产品,I表示5位数的SITC产品在一个给定的3位数的行业内,o≤IITj≤IITj(1.1.3)≤I。当把总产业内贸易分解成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可表示成:

img8

其中,HBj在等式(1.1.2)中,j行业中i产品的进口的单位价值img9和出口单位价值img10必须满足:I-α≤img11≤I+α,而VBi满足img12<I-α或者img13>I+α,其中,α=0.15或者0.25。

1.研究方法

大部分关于行业特定假设的实证模型的方程是:

img14

其中,PDj表示j行业的水平产品差异的代理变量,SEj表示行业j的规模经济的代理变量,MSj测量行业j的市场结构竞争力,MNEj测量行业j中跨国公司的重要性。MNEj的预期符号为正。但α1,α2,α3的符号是不确定的,原因就是数据没有细分是垂直型产品差异还是水平型产品差异,另外,也没有考虑是存在大量企业的情况还是少数企业的情况。

Greenaway把SE和MES(最小有效规模)联系起来,并假定一个行业的MES越小,企业进入的范围越大,产品差异化越大,即α2<0。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行业的整个市场规模MES是小的,而大量企业存在的模式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α3<0。

Greenaway把总产业内贸易分解成水平型和垂直型两种,则等式(1.1.4)变成:

img15

预期符号为:α1<0,α2img160,α3img170,α4>0。

img18

预期符号为:α1>0,α2<0,α3>0,α4>0。

当把总产业内贸易分解成水平型和垂直型以后,关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预期符号的不确定性就消失了。在存在大量企业的情况下,我们预期HBj和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以及市场集中度的缺乏程度呈正相关,和MES呈负相关。相反,在解释VBj时仍然存在不确定性,α2和α3的符号根据存在大量企业或者少数企业的不同而显示的是正号或者负号。

Greenaway使用英国SIC/SITC数据来估计这些等式。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如表1.1.1所示。

表1.1.1 变量定义和数据来源

img19

Greenaway对77个行业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其他学者不同,他用市场集中度(CONCj)在某些情况下替代市场结构(MSj),用垂直产品差异化程度(VPDj)来替代PDj。用最小二乘估计(least squares)来估计Bj,HBj和VBj,还用tobit估计来估计一些特殊情况的HBj。在所有情况下,用加权回归来修正异方差问题,而用1988年每个行业的净产出作为权重。

2.回归结果

首先,关于总产业内贸易的回归结果参见表1.1.2。其中:(1)是使用企业数目(MSj)来表示市场结构,(2)是使用规模集中度(CONCj)来表示市场结构,(3)同时使用MSj和CONCj但不使用SEj。这些回归结果都是一致稳定的。总解释能力只是刚刚超过30%。而(1)中5%水平上的正态检验是失败的,诊断检验结果是可以接受同方差性、正态性和线性的零假设(至少在5%水平上)。

表1.1.2 Estimated WLS1 Regressions for total Intra-industry Trade

img20

1 Weighted least square using net output in each industry(j)as weights.

*** 1% level of significance,** 5% and* 10%

这些检验结果都一致支持以前学者的关于总产业内贸易的检验,即存在大量企业的情况来解释产业内贸易是最合适的。(1)MSj中的符号是正的,(2)CONCj中的符号是负的,(1)和(2)在5%水平上都是显著的。类似的,α2的符号为负,且是显著的,支持小的MES允许更多的企业进入的假设。一个令人惊奇的结果是,PDj的符号是负的,这和包括英国在内的早期研究的结果相反。这说明,总产业内贸易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变得日益重要,使得α2的符号由正变为负。

其次,以HBj和VBj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的结果和原来的一致:VBj和PDj是负相关的(参见表1.1.3);HBj和PDj是正相关的,但后者并不显著。而且,这些检验结果在±15%和±25%单位价值波动标准中都保持一致。Greenaway假定产品质量和技术密集度是系统相关的。在表1.1.3中,在(3)和(4)中,VPDj的符号显著为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可以说明为什么在过去关于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差异化的实证研究中会出现不一致的结果。这种不一致性可以显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不同的样本中的相对作用是不同的。

表1.1.3 Estim ated WLS1 Regressions for In tra-industry Trade in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Goods

img21

1 Weighted least square using net output in each industry(j)as weights.

*** 1% level of significance,** 5% and* 10%

资料来源:

在表1.1.3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令人惊奇的结果。注意MSj的符号(所有4个等式中在1%水平上都是显著的)、SEj和MNEj的符号(在某些情况是不显著的)排列。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的企业数量是直接相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存在大量企业的情况下占主导优势地位,而不是在寡头市场结构中。在市场结构中加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解释的SEj结果是一致的。更低的MES允许更多企业进入,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正相关的。同时使用MSj和SEj则不支持存在少量企业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情况。最后,我们发现,在(3)和(4)中,MNEj的符号是系统显著为负的。这和我们的预期是相反的。

相反,在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时(参见表1.1.4),在(3)和(4)中,MNEj的符号是高度显著为正的。当然,跨国的公司内贸易的转移定价行为可能会扭曲进口和出口价值间的真实分布。此外,在表1.1.4中,α1的符号是不确定的,而SEj的符号是为正的(在5%水平上两个等式都是显著的)。这些结果在存在大量企业的情况下也是一致的,即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会产生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但是,相反,MSj的符号是显著为负的,在存在大量企业的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因此,相对于总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而言,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更不稳健的;它的解释力度也更低,在WLS回归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关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解释(存在大量企业的情况)应该更适合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而早期的研究都认为存在大量企业的情况在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更流行。所以,Greenaway的检验结果对原来的假定提出了挑战。

表1.1.4 Estim ated Weighted1 Regression2 and Tobit Analysis for Intra-industry Trade in Horizontally Differentiated Goods

img22

续表

img23

1 Weighted using net output in each industry(j)as weights.

*** 1% level of significance,** 5% and* 10%

2 Weighted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3.结论

Greenaway是用两种不同的标准从数据上把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区分开来,并各自检验它们的决定因素。检验结果显示,HBj和VBj对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两者的决定因素是不相同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少量企业的情况下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而它和企业的数量是呈正相关的,和产品的差异程度也是呈正相关的。相关,无法证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差异呈正相关,而这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通常伴随着少量的企业。原来的研究认为,在促在大量企业的情况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主要形式。Greenaway这篇论文关于英国的数据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Greenaway的实证结果表明,到1988年,英国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更重要的产业内贸易的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