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间贸易是指一国进口与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美国和日本相互进口对方的电脑就属于产业内贸易,而美国进口日本的汽车,日本进口美国的钢铁则属于产业间贸易。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因为在产业内贸易发生之前,价格是由于规模不同造成的,一个大国可能由于国内市场容量大而生产成本较低。

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又称为差异化产品理论(Differentiation Product Theory),是当前国际贸易理论最热门的课题之一,该理论博“二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成果,着重产业内贸易的探讨,即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国际进行同产业的产品异样化竞争,并认为这是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国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经验性研究和70年代中期以后的理论性研究两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经济学家佛丹恩、迈克利、巴拉萨和考基玛对产业内贸易作了大量的经验性研究。佛丹恩对“比荷卢经济同盟”的集团内贸易格局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和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之内,而不是在异种贸易类型之间,而且交易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迈凯利对36个国家5大类商品的进出口差异指数的计算结果说明: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呈明显的相似性,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巴拉萨对欧共体贸易商品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欧共体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大部分是产业内贸易。考基玛对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格局的研究发现:高度发达的、类似的工业国之间横向制成品贸易增长迅速,因而认为,产业内贸易现象背后必然包含着一种新的原理,对这一新原理的揭示,可以在传统比较利益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理论创新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格鲁贝尔和劳尔德对产业内贸易现象作了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发展步入第二阶段——理论性研究阶段。继格鲁贝尔和劳尔德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许多经济学家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日趋丰富、成熟。格鲁贝尔和劳尔德合著了《产业内贸易》一书,书中认为,技术差距、研究与开发、产品的异质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结合以及人力资本密集度的差异与收入分配差异(或偏好的差异)相结合均可能导致产业内贸易。格雷和兰卡斯特主要从产品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强调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戴维斯以进入市场的障碍解释产业内贸易,并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揭示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指出规模经济可以在产业内形成互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克鲁格曼也强调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认为,各国的生产要素越相似,它们的产业结构的差异便越小,从而它们的贸易越具有产业内贸易的特征。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性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性研究也步步深入。这一阶段的经验性研究已从7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研究地区经济集团形成而导致专业化格局变化转向主要致力于研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和趋势,以及在不同类型国家、不同产业中的发展状况及原因。

二、产业内贸易的概念、特点和测定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和特点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国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而言的。产业间贸易是指一国进口与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美国和日本相互进口对方的电脑就属于产业内贸易,而美国进口日本的汽车,日本进口美国的钢铁则属于产业间贸易。当今世界,两种类型的国际贸易均有发生。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来自如下原因:

(1)许多原材料(如黄沙、水泥等)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靠近原料供应地来获得它们。所以一国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

(2)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其许多进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变。

(3)由于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一个国家会有时进口而有时出口这类商品。

(4)某些商品的价格被人为地扭曲(如国家干预导致某些国家一些商品的国内价格明显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为了利润极大化,私人企业便同时进出口一些同样的商品。

(5)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有些国家也进行某些同质产品的交易。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俄理论加以说明。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通过与产业间贸易模式的比较,可以发现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或者生产技术差异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因此,国家间的要素禀赋或生产技术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的机会就越大;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越相似,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内贸易发生可能性就越大。产业间贸易反映的是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反映的是获得性的比较优势。

(2)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凭借贸易前同种商品的价格差来确定,而产业内贸易的模式则不可以简单地凭贸易前同种商品的价格差来确定。因为在产业内贸易发生之前,价格是由于规模不同造成的,一个大国可能由于国内市场容量大而生产成本较低。但发生产业内贸易之后,各国都以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市场,因而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所有国家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机会是相同的,所以很难事先预测哪个国家将生产哪一种商品。

(3)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产业内贸易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所有的要素都可能从中受益。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欧盟的形成和“二战”后制成品的贸易开放都没有遭到利益集团的阻挠,而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却受到了来自劳工力量的强烈反对。其主要原因是后一种贸易模式是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这会引起工业化国家某些产业的完全崩溃和大批劳动者的失业。

(4)产业间贸易是由各国要素禀赋之间存在的差异引起的,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但是在一个以产业间贸易为生的世界里,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上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主要区别如表41所示。

表41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主要区别

(二)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有多种,但经济学家最常使用的是格鲁贝尔与劳尔德的计量法。它是1975年由格鲁贝尔与劳尔德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探索后而提出的。通常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IIT)来测度产业内贸易程度,根据格鲁贝尔与劳尔德计量法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的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么,IIT=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0,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IIT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X=M=0,IIT=1。当然,IIT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应当指出的是,产业部门的划分不同,所计算出的产品内贸易程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产业部门划分越细致,产业内贸易指数一般会越小,而产业部门划分越粗略,所计算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越大。

三、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制约因素涉及面比较广,经济学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同类产品的异质性

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与产业内贸易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每一个产业部门内部,由于产品的外在特征、品牌、包装、质量、性能、规格、牌号、设计等的不同,每种产品在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产品差异的形成。受财力、物力、人力、市场等要素的制约,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生产所有的差别化产品,而必须有所取舍,着眼于某些差别化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因此,每一产业内部的系列产品常产自不同的国家。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造成的市场需求多样化,使各国对同种产品的不同类型产生一定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例如,欧共体(现欧盟)建立以后,共同体内部贸易迅速扩大,各厂商得以专业化生产少数几种差异化产品,使单位成本大大下降,成员国之间的差异产品交换随之大量增加。与产业内差异产品贸易有关的是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增长。为了降低成本,一种产品的不同部分往往需要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从而达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

(二)规模经济

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可以获得比较优势,规模生产形成的经济性也成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国际上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降低成本,获得规模经济,工业化国家的企业设计会选择某些产业中的一种或几种产品,而不是全部产品。国家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越可能生产更多相同类型的产品,因而它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量将越大。

(三)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国的收入水平和最终消费水平,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越大,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也就越加牢固。经济发展水平还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也越大,所以工业制成品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是很高的,这样国家产业内贸易也因而更加活跃。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内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

四、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的评价

产业内贸易理论在“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发展中得到经验证实,无论是欧盟内部、欧盟与美国、日本之间的贸易增长几乎都来源于产业内的贸易。应该说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差异产品、规模经济和需求偏好相似为基础对近年来广泛存在的产业内部的国际商品交换给予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然而,产业内贸易虽然日益重要,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产业间贸易的存在,对于大量存在的产业间贸易而言,传统的贸易理论仍有很强的解释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