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理论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发展中得到经验证实,无论是欧盟内部、欧盟与美国、日本之间的贸易增长几乎全部都是来源于产业内的贸易。

第六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理论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西方学者格鲁贝尔( Grubel )和劳埃德( Loyld )。他们在1975年合著《产业内贸易》 ,提出了一套较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分工格局,从产品结构上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前者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交换,如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换;后者则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如美国和日本之间相互输出汽车。他们认为,赫—俄理论只是研究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

他们在对当代国际贸易现状进行调查和统计中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占到半数以上。一般来说,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

1.它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值,有一定的替代性。②在生产中需要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4.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类型多样化。既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新技术产品,也有标准化产品。

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由于世界市场上竞争愈演愈烈,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已被广泛采用。同类产品可以由于质量、功能、商标、牌号、款式、包装、规格,甚至色彩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即使实物形态相同,也可以由于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同一产业内部的差异产品虽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总有消费者对其一个或数个方面的属性情有独钟。例如小轿车,美国生产的豪华而坚固,总能得到一部分日本消费者的青睐;日本生产的实用而节能,会吸引部分美国消费者购买,这样在小轿车这一产业内产生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相互贸易就不足为奇了。各国不同阶层消费者收入水平不同,购买和使用商品的习惯和爱好也不同,因此,这种同类的异质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心理、消费个体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要,从而导致不同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与发展。事实上,差异产品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为其他同类产品完全替代,已经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差异产品存在即宣告了完全竞争市场的终结。

2.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企业将销售市场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可以促使同类产品生产总量的提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研制新产品所投入的资金和购置生产设施所用的固定资本会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使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大规模的生产还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能,使与生产有关的人、财、物都得到更好的利用。这些都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出口。这样,产业内贸易自然就形成了。

3.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部门内部差异性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的内部分工也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差异性产品的供给市场。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高收入消费者的需求会更加多样化,会呈现出对差异性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差异性产品的需求市场;与赫—俄理论强调两国之间自然禀赋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机会越大的观点相反,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两国之间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偏好越具有相似性,则首先以适应本国需求为目标的一国产品越有希望在另一国得到消费者响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倾向就会越强烈。

二、理论评价

产业内贸易理论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发展中得到经验证实,无论是欧盟内部、欧盟与美国、日本之间的贸易增长几乎全部都是来源于产业内的贸易。应该说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差异产品、规模经济和需求偏好相似为基础对近年来广泛存在的产业内部的国际商品交换给予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然而,产业内贸易虽然日益重要,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产业间贸易的存在,对于大量存在的产业间贸易而言,传统的贸易理论仍有很强的解释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