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司内贸易理论

公司内贸易理论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公司作为战后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经营者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世界贸易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公司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而公司内贸易却与跨国公司本身的生产经营战略相联系,其分析的出发点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二)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跨国公司内贸易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

(一)战后公司内贸易的兴起

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就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4万家,国外有子公司25万家,年销售额达5.2万亿美元,超过了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跨国公司作为战后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经营者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世界贸易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公司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尽管很难准确、系统地搜集到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资料(因为大多数进行密集公司内贸易的公司都具有较强的垄断性,而公司内贸易的强度通常由于转移定价而被扭曲),但作一大致估算还是可能的。世界银行1991年投资报告估计,就美国而言,至少80%的国际贸易与跨国公司有关,其中大约1/3的国际贸易为公司内贸易[12]

公司内贸易属于国际贸易,是因为在公司内贸易中,商品的运动跨出了国界,它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之间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换,贸易的结果对各实体所在国的国际收支均产生影响。但是,公司内贸易实际上又不过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一种方式,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又有很大区别。公司内贸易的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进行交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交换的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和调拨价格。从其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大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这反映了同一生产部门内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在不存在要素国际流动的假定下,强调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是决定贸易结构的关键,分析的出发点是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而公司内贸易却与跨国公司本身的生产经营战略相联系,其分析的出发点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显然,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难以说明公司内贸易现象的,而需要作新的理论分析。

(二)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跨国公司内贸易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内贸易;二是跨国公司为什么能进行公司内贸易。

就跨国公司进行公司内贸易的直接动机而言,它反映了公司试图绕过成本高的外部市场让交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以降低交易成本。所谓内部化,就是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需关系。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大。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和限制,跨国公司拥有的知识资产和技术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市场信息交流的不完全导致的市场联系的时滞、中间产品供应不稳定等等。这样,在外部市场上进行的贸易会引致许多附加成本,例如,寻找合适的贸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签约成本,与接受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以及由一方违约所引起的损失成本等。此外,制定国际贸易长期合同还涉及到汇率变动等方面的风险,也会使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正是为了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劣势,跨国公司才实行市场的内部化。

研究跨国公司内贸易现象的内部化理论,最早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基本构想,70年代经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加以系统阐述的。内部化理论认为,把市场建在公司内部,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和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利益。

第一,内部化能够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跨国公司管理、控制和规划生产,尤其是协调关键投入要素移动的能力通过内部化得到提高。大公司可将生产、开发、研究和销售联为一体,对“上游”和“下游”的生产点进行国际性最优化选择和协调,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第二,内部化通过长期的或永久性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市场为媒介所联系的公司的活动会产生“时滞”弊端。公司的生产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完全竞争的即期市场,而且需要完全竞争的远期市场。但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这种协调远期市场的机制是缺乏的。公司通过内部化,就可将相互有联系的活动在统一的控制下进行,然后用公司内贸易渠道将它们连接起来。

第三,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知识资产市场也是不完全的。从买方来说,存在着“买方的不确定性”,即在持有和使用诸如专利技术等知识资产之前,无法确切判断它的价值,而知识和技术的市场价值又往往取决于它的保密程度。再从卖方来看,由于担心买方低价购买知识资产并利用这些资产发展成为卖方的竞争对手,所以往往有控制这些优势的愿望。很清楚,这种买卖双方的“不确定”会导致市场的低效率。公司内部市场所进行的技术“贸易”,则可防止公司的技术和知识优势的流失。

第四,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的利益。国与国之间增值税的差异和外汇管制促使公司用转移定价的方法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在内部市场中,“发票价格”通常是虚假的,是逃避税收的重要手段。公司内贸易能让大公司从事歧视性或随意定价政策,以绕过税收壁垒和政府干预。这些外部市场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内部化过程也会带来某些成本,如管理协调成本加大等,不过对公司来说利将大于弊。垂直一体化理论被认为是从生产过程和产业组织的更深层次来探讨公司内贸易的又一主要理论。

垂直一体化是指两个邻近的生产阶段被置于共同的所有权的控制之下。在垂直一体化后,生产阶段的外部市场交换关系即转变为内部市场供需关系,在跨国公司条件下,相邻的生产阶段常常处于不同国家,这种垂直一体化便导致了公司内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垂直一体化理论一般认为,影响跨国公司实现垂直一体化的因素主要有技术水平、市场力量、分工的创新和定价方式的运用。为了避免普通市场的失灵和外部市场垄断力量的操纵,有必要通过垂直一体化实现普通市场的内部化,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垂直一体化成为公司内贸易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以上分析的是公司内贸易的动机、利益和格局。显然,跨国公司之所以能进行公司内贸易,是与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际投资,就谈不上公司内贸易。因此,有的学者把公司内贸易理论归入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将贸易与直接投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探寻公司内贸易发展的规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