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隐人格理论的理论概述

内隐人格理论的理论概述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隐人格理论在消费者行为中的作用近几年来,营销学者开始引入内隐人格理论来进行消费者行为研究。②内隐人格理论对组织判断的影响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内隐人格理论在消费者对服务组织进行判断中是否具有影响作用,这样论题的答案尚不得而知。这就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内隐人格理论进行探讨,以检验这种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
内隐人格理论的理论概述_消费者刻板印象的生成及作用机制研究:内隐人格理论的视角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非依据他人的外显行为或某种人格理论进行有意识的推论,而是不知不觉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这类看法通常是隐藏在个人的内在世界中,并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Dweck,chiu and Hong,1995),因此被称为内隐人格理论。尽管人们经常无法察觉到自己的理论,也不知道这些理论会影响其对社会的了解,这种理论甚至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但人们却依赖内隐人格理论创造了一个稳定及有意义的系统(Hong,Levy and Chiu,2001),进而导致个体具有稳定的行为趋势,这种趋势会随着特定类型的心理情境而具体化(Mischel and Shoda,1994)。因此,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lay person)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内隐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Kelly(1955)和Heider(1958)等早期的社会认知研究(Hong et al,2003)。Dweck等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将内隐人格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Dweck,Chiu and Hong(1995)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人的特性的内隐认知理论一个主要维度是:人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塑变化的;由此可区分为实体论和渐变论两种不同的内隐人格理论,不同的人格属性制约和调节着人们对其行为的理解和反应,进而导致不同的社会认知模式和行为反应方式。实体论者(entity theorist)认为,人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倾向于用抽象的、宽泛概括化的和静态的内在特质(trait)来理解人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这种内在特质决定的,而很少受各种内外具体调节因素的影响。相反,渐变论者(incremental theorist)认为,人的特性是可塑的和发展变化的。他们倾向于不用宽泛概括化的和静态的内在特质来理解人的行为,而是用影响心理动态过程的内外具体调节因素来理解人的行为,认为人是处于具体关系背景中的人,人的行为受各种内外具体背景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为内隐人格理论研究的里程碑,为今后的研究确立了实体论-渐变论这一理论范式。在此范式下,西方学者们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集中的探讨:

(1)内隐人格理论在对自我及他人进行判断中的作用

在个体对自我判断的研究中,Hongetal.(1999)从内隐人格在归因中的作用入手,发现实体论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而渐变论者更倾向把失败归因于环境。Butler(2000)则发现持有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对其个人和他人能力的判断有所不同,实体论者更在意先天的素质,而渐变论者对后期的能力发展更注重。而当人们对他人进行判断时,Levy,Stroessner and Dweck(1998)发现内隐人格理论会影响刻板印象的形成,实体论者更容易生成和保持刻板印象。Hong et al.(1997)则研究了内隐理论和个人认知中的评估加工,结果表明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实体论者倾向于做出即时性判断,而渐变观者倾向于以记忆为基础做出判断。此后,Heslin,Latham and Vande Walle(2005)也发现经理在对员工表现进行评价时会受到其内隐人格理论的影响。

(2)内隐人格理论在对组织判断中的作用

在上述关于内隐人格理论对自我和他人判断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学术界在本世纪初又开始关注内隐人格理论和组织的关系。Lickel,Hamilton and Sherman(2001)发现人们对组织的判断存在着直觉上的分类,每种类别的组织又被个体所赋予了不同的属性特征,人们会利用其对组织的内隐人格理论去进行社会性判断,包括像集体责任感这样的特征判断和道德判断等。Rydell,Hugenberg and Ray(2007)则引入组织的实体性(group entitativity)来探讨关于组织的内隐人格理论对组织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发现人们对组织也会像对个人及他人那样存在着内隐人格理论,人们对组织的内隐人格也会存在实体论和渐变论的不同,这种不同会导致对组织的感知实体性的不同,从而最终导致形成的刻板印象存在差异。

(3)内隐人格理论在消费者行为中的作用

近几年来,营销学者开始引入内隐人格理论来进行消费者行为研究。其中,Mukhopadhyay and Johar(2005)探讨了消费者内隐人格理论对自我控制的影响,Mukhopadhyay and Yeung(2010)又进一步探讨了内隐人格理论在消费者给儿童挑选礼物时的自我控制中的作用。Labroo and Mukhopadhyay(2009)发现消费者对情绪短暂性的内隐认知对其情感控制具有显著影响。Jain,Mathur and Maheswaran(2009)则发现消费者的内隐人格理论在其对比较性广告的接近、回避态度形成中具有调节作用。国内学者对内隐人格理论的研究相对匮乏,在对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后,我们仅发现4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且全部来自于心理学领域。营销领域甚至管理学领域尚未发现对内隐人格理论根据上面对内隐人格理论研究现状的描述,我们发现:①虽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隐人格理论在对自我和他人判断中的作用上,但在消费情境下的探讨却明显不足,特别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服务人员等)判断影响的研究。②内隐人格理论对组织判断的影响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内隐人格理论在消费者对服务组织进行判断中是否具有影响作用,这样论题的答案尚不得而知。③现有研究几乎全部来自于西方国家,而人们的内隐人格理论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关于人格特质的观点,内隐人格理论是一种文化变量(Nisbett,Peng and Norenzayan,2001)。这就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内隐人格理论进行探讨,以检验这种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