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和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和产业选择理论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生产单位的总称。产业选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主动选择和扶持某些产业,使其快速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收入弹性基准表示应将社会主要资源和积累投入收入弹性较大的行业或部门。该理论也为我国各地区选择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生产单位的总称。产业选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主动选择和扶持某些产业,使其快速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

1.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相关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必然具有在某种商品生产方面的绝对优势,国家之间通过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英国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发展和修正了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依照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而实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相对优势理论”(刘磊,2014)。按照该理论,发达国家应将产业结构重点放在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不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农业、原材料等初级产业。后来日本的经济学家将以上理论统称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从长远发展角度提出当前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将来转化为优势产业的可能性,政府必须扶持和保护这些具有未来发展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使这些产业以后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应优先发展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优势的产业,使其成为主要的经济力量。同时,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产业在发展初期阶段虽然比较弱小,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优势,但代表先进的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加以扶持。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对各地区在完善产业结构时如何将短期和长期相结合、如何在发展现阶段相对优势产业的同时兼顾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陈爱雪,2013)。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在《经济增长的阶段》著作中根据一定的技术标准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1971年,罗斯托在其《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中又追加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他认为,经济社会处于传统社会阶段时,科技、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以农业部门为主导产业;在起飞准备阶段,工业和农业中处处渗透了近代科学技术,主导产业更替为轻纺工业,多数劳动力也向工业与服务业转移;而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阶段则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这时的主导产业演变为以原材料、燃料等基础工业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在成熟阶段,生产中已经普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精密仪器加工、石油化工、智能机械、电子产品等技术要求高且附加值高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使主导部门转移至耐用品消费和服务部门;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耐用品消费部门已经不是主导部门,主导部门将转移至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文化旅游等提高生活质量的部门。此外,罗斯托还认为,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根据罗斯托所阐述的经济发展每一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正处于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代表先进的发展方向,在将来能够作为主导部门带动其他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借鉴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主导部门的理念,培育和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将来实现经济起飞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3.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奥托·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战略性产业”概念,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稀缺,不可能将资源同时投入国民经济各部门使其发展,而是使各部门按一定的优先顺序或不同的速度发展,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赫希曼用“关联效应”说明不平衡增长过程。所谓关联,是指经济运行中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先发展后向关联度[1]较高的最终产品产业,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被称为“赫希曼基准”;如果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前向和后向关联关系,那么该产业的率先发展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该理论对我国各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该地区发展的产业,并通过其充分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4.筱原三代平的两条基准理论

日本筱原三代平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两条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表示应将社会主要资源和积累投入收入弹性较大的行业或部门。生产率上升基准则指资源应流向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在没有资金和技术约束、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的前提下,这些行业由于生产率上升速度较快,每单位产品成本投入下降速度随之增加,而成本相对稳定条件下其利润率增加幅度也较多。该理论也为我国各地区选择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