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德形成的“内生外化”过程

品德形成的“内生外化”过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是“互动整合”,程式是“内生外化”,要素是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自觉、道德活动、道德体验、道德构建等。因此,我们认为,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核心是品德的自我生成过程。外塑是外部规范,是德性“内生外化”的基础,有力、有序、有效的外塑是保证品德内生的条件,但外塑要达到有力、有序、有效,前提是教育者在品德方面的言传身教的影响。

青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五大影响源如何协同影响、整合作用?“第五大影响源”在这其中如何发挥“第一大影响源”的积极能动作用?让我们从青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本质来分析。我们把对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看作是外部影响,而青少年儿童自身作为品德生成主体的能动作用则是一种内在的并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与发展就是外部和内在这两大因素协同影响、整合作用的结果。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该过程的本质,包括机理、程式、要素等。

我们认为,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是“互动整合”,程式是“内生外化”,要素是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自觉、道德活动、道德体验、道德构建等。道德认知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主要在品德形成的内化、内生、外化过程和品德发展的自律、自觉、自为过程中展现出来。也就是说,规范性的外部影响需要通过学生主体内部“同化”为品德。我们把青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过程,看作是在教育影响作用下的品德内在生成的过程,青少年儿童作为道德认知主体的自我建构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该过程遵循品德生成的规律,即“外塑—内化—内生—外化”这一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

任何一种品德的形成,无论是思想观念的还是道德伦理的,无论是公德还是私德,无论是认知、情感的品德还是行为、人格的品德,一般都要经历由外部规范要求到道德内化,进而内生为品德,后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塑——外部规范要求或行为习惯训练,后天的教育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着前提性、奠基性和积淀性的知识、价值和行为上的规范、导向作用以及全过程的指引与指导作用;而内化和内生,才是品德形成的根本,教育影响的规范、指导作用只有通过品德形成主体在已有的道德知识、价值观念或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对各种影响源进行分析、整合、内化和自我生成,才能有效地转化和建构为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譬如,即使我们让学生从小就把“时刻准备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词重复一千遍,如果不能让学生将其内生和升华为道德情感与需要,学生没有道德自觉、自为的意识,共产主义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信念和信仰。同理,即使我们从幼稚园开始就让小朋友养成遵守交通红绿灯法规的习惯,但习惯养成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重复,如果他们没有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红绿灯法规的意识和观念,同样不能保证他们以后一直都能保持遵守交通红绿灯法规的习惯。因此,我们认为,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核心是品德的自我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品德形成的实质是内生的,中小学德育的本质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品德尤其是道德需要与道德价值的内在生成。

然而,品德内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教育影响与品德内生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前提与结果的关系,也不单纯是指导与“自构”的关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教育或德育的目的性、科学性、实效性、艺术性主要是通过引导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促进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发展来实现的。

依据和遵循品德内生的原理,有效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中小学德育要把促进“品德内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作为实现“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理想目标,即通过有效的教育影响作用将道德规范要求内化、转化为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品德素质。为促进德性从道德规范到品德内生的转化,我们在中小学进行了多年有关德育课题的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如下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发挥教育者在品德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外塑是外部规范,是德性“内生外化”的基础,有力、有序、有效的外塑是保证品德内生的条件,但外塑要达到有力、有序、有效,前提是教育者在品德方面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要以人文关怀理念为指导,以将常规做精细为基本,以适性而为、因材施教为原则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以保证外塑过程的规范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第二,引导学生品德形成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内生”是品德形成的本质,“内化与体验”是关键。因此,教育者要把着力激发学生道德需要、情感体验和实践感悟作为促进学生品德生成的核心,积极开展德育创新活动,着力探讨有助于激发和促进青少年儿童德性内生的有效德育的形式、载体、途径和模式。近年来,我们通过实践探索而总结形成的叙事德育、体验德育、阳光德育、活动德育、魅力德育、生活德育、情感德育、精细德育、心灵德育、活力德育、高雅德育、有为德育、自为德育等德育模式,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广东的德育特色品牌。来自叙事德育实验学校的老师说:“活动德育就是‘内生型德育’的具体实践,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有所触、有所悟,从而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起内在品德。这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德育模式,真的很值得在广大中小学积极倡导和推广,相信必定能对破解中小学德育难题,提高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促进学生品德形成要先从外到内,后从内到外。“内化”是将道德规范从外到内转化为品德的过程,核心是自我建构和品德内在生成;而“外化”则是把内在品德转化为外部行为的过程。外化是品德的行为体现,是从品德到“德行”的转化,学生的德行(操行)是品德形成的标志,是道德评价的对象和道德发展的新起点。操行评价具有规范和约束品德的意义,是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