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

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结构调整是“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扩大国内需求则是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产业结构这些不优化的表现,决定了新世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和任务。

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

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结构调整(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扩大国内需求则是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那么,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是什么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对扩大内需会产生什么影响,二者是否协调一致呢?这是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与影响内需的因素

正确认识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内容和任务,弄清内需不足的表现和原因。

1.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又可能严重地阻碍经济发展,怎样才能发挥促进作用、防止阻碍作用呢?唯一的途径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总目标也就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来说,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不断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由此可见,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是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的要求,它决定了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能否优化配置,不致造成积压和消费。产业结构高度化,又称高级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即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它决定配置到各产业部门的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具体目标。

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简单重复的加工工业严重过剩,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积压;低档次、低质量的农产品不少也供过于求;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又过大,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太小。二是整个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从产值比重上看是2.3.1型结构,第二产业占的比重最大;从就业比重上看是1.2.3型结构,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仍然最大;传统产业的技术落后、产品老化、性能和质量差、加工度和附加值低,远没有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研发能力弱,核心竞争能力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太小,达到尖端的也很少。产业结构这种不合理、不优化的状况,是造成“三农”问题严重、就业问题难以根本解决、收入差距扩大、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国际竞争能力不强的基本因素之一,严重制约着中国内需的扩大、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这些不优化的表现,决定了新世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和任务。

(1)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合理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品质结构和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减少传统种植业,退耕还林,增强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行多种经营、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改进技术,改良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度、附加值、质量、商品率、竞争力;保持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种子工程”,完善农田灌溉配套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村交通、通讯、能源、防治旱涝灾害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水、电、路困难;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业;支持和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合理集聚、健康发展。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化工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工业改组、改造,转变工业生产方式,淘汰简单重复的低水平加工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研究、开发和深加工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防治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能源、交通、环境、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保护、开发和节约利用水资源的途径,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努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加快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3)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的原则,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先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法律、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各种面向生活消费的服务业,包括以居民住宅为重心的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业、旅游业、商品零售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产业等。

2.内需不足的表现和原因

(1)内需不足的主要表现。1997年以来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就业压力加大的势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出口增长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之外,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内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居民消费支出不足,引起物价持续低迷。中央银行自1996年开始至今连续9次降息,年利息已从10.98%下调到1.98%,但银行存款不仅不下降,反而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97~2001年的增幅分别为19.3%、17.1%、11.6%、7.9%、14.7%,同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则分别为3.4%、5.8%、9.3%、6.4%、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则分别为4.6%、4.3%、3.8%、2.1%、4.2%,前者大大高于后者,表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不断下降,导致需求不足。1996~2001年,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9.4%、11.1%、6.8%、9.7%、10.1%,增幅虽有起伏,但总的来看是下降趋势。消费需求不足,引起通货紧缩,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1996~200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增幅分别为8.3%、2.8%、-0.8%、-1.4%、0.4%、0.7%。

第二,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下降,投资增长幅度偏低。1998~2001年,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额增长率分别是16.1%、13.7%、13.8%、16%,同期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率分别为15.5%、12.5%、13.4%、11.6%,[1]存款增长持续超过贷款增长,金融机构闲置资金不断增加,没有形成更多的投资。近几年固定资产增长率也大幅度下降,1996年是18.2%,1999年仅有5.2%。虽然2000年上升为9.3%,2001年再上升为12.1%,但引起这种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大量增加了长期建设国债资金。

第三,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开工不足,产品大量积压。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结果显示,1995年28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90%以上的仅有47种,占16.4%;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80%的有238种,占有83.6%,其中低于60%的有61种,占21.3%。到1997年底,全国累计库存约3万亿元,其中1.3万亿元为非正常库存。[2]

(2)内需不足的基本原因。造成国内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收入预期下降,农民收入偏低。实际收入水平及其变动、收入预期和收入分配结构是影响内需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从1992年的14.2%,逐年下滑到1999年的7.1%,企业开工不足,职工下岗分流,利润下降或亏损,导致人们对未来劳动收入的预期下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产品大量供过于求,很难找到有利的投资机会,造成人们的投资收入预期偏低,结果使得人们有钱也不敢消费、不愿投资,引起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均不足。中国目前的内需不足,主要是农民的需求不足,农民的需求不足主要又是由于农民的收入偏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日趋扩大。“八五计划”(1991~1995年)和“九五计划”(1996~2000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92%和2.89%,“九五计划”期间比“八五计划”期间下降了36个百分点。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36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86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3]。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长率,农村居民收入都比城镇居民收入低得多。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民收入偏低,使得农民有购买力的需求严重不足。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4 998元,而同期农村居民的总支出仅为2 535.01元,其中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仅为1 670.13元,只有城镇居民水平的1/3左右。2001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54.4台、13.6台、29.9台,同年城镇居民的拥有量分别为120.5台、81.9台、92.2台,农村居民的拥有量仅为城镇居民拥有量的45.1%、16.6%、32.4%。[4]

②消费支出预期偏高、投资意愿下降。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实际支出的多少和预期变化也是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由于近几年养老、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化,养老个人账户的建立,就业的不稳定,住房商品化的推行,教育与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需要存钱养老、看病、买房、子女教育,使得人们的支出预期偏高,不得不减少现期消费支出;又由于投资收入预期偏低,使得社会投资意愿下降,投资支出也就不可能较多增加。因此,尽管收入增加、储蓄增加、多次降息,但是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并没有随收入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储蓄也没有相应地转化为投资和消费,造成投资和消费均不足。

③无效供给太多、有效供给不足。这也是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供需总量不平衡、经济增长泛力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国民经济状况虽然告别了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形成了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但当前的买方市场是在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经济结构明显失衡条件下形成的,其基础相当脆弱,与此相联系的供给“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是相对过剩与相对短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具体而言是无效供给太多、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太多,有效需求不足,共同造成表面上的供过于求。而且有效供给不足,既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又创造不出新的需求,不仅不能增加需求,而且使已有的需求得不到实现,从而减少实际的需求总量,加剧需求不足。[5]

二、产业结构调整直接扩大内需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导致内需不足的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直接扩大内需。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提供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

供给不仅可以满足需求,还能够创造需求。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事先并没有对某种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但当某种有创意的产品和新的服务项目问世以后,一种新的消费需求往往旋即产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味着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会带来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研究和开发能力,这一切都会开发出许多新产品和新的服务项目,创造许多以前所没有的新的需求,从而直接扩大总需求。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增加有效供给,开发和满足潜在需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将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提高产业的有效供给能力,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扩大短线产品的生产,发展中国还不能生产的产品的生产,克服市场上供不应求、有求无供的状况,满足以前没有得到满足或没有能力满足的需求,使潜在需求转变成实际的需求。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扩大内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压缩长线产业,淘汰或改造传统落后产业,发展短线和高效产业,能够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积压和浪费,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增强购买力,从而扩大有效需求。尤其是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非农产业,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非农化,必将极大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扩大农民的需求。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扩大投资需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必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而这些大多数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两方面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而且是有利可图甚至是高回报的投资,必然极大地推动投资的增长,增加投资需求。

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收入预期,扩大需求

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供求状况,优化产业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必将提高人们的投资和劳动的收入预期,增强投资意愿和消费倾向,消除有钱不敢消费、不愿投资的现象,从而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三、产业结构调整间接影响内需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导致内需不足的因素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调整能够直接地扩大内需,而且可以发现产业结构调整还能够间接地扩大内需,缓解供需矛盾。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减少无效供给,缓解供过于求的状况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存在的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虽然总供给就其数量而言,确实超过了总需求,造成了大量的产品积压,但这并不完全是因为需求不足造成的,还是产品自身品种少、质量差、成本高、效用低而无法满足需求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无效供给过剩。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压缩长线产业,消除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消耗大的过剩生产能力,减少无效供给,从而缓解生产过剩的状况。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适应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更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目前的生产过剩也是由于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造成的结构性过剩。从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的消费从以基本的吃、穿为主转向以住、行、用为主的消费,温饱型消费转向小康型消费,从大量的普通性商品消费转向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消费者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日渐增强;同时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的存在,消费差距日益拉大,消费也呈现多层次的特点。正是由于产业结构没有适应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和特点,结果造成市场需要的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缺乏需求的产品却严重过剩。根据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有效需求为导向,走消费引导生产、生产适应消费之路,压缩长线产业,发展短线产业,开发新产品,改良旧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不同层次的需要。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减少成本,降低价格,刺激需求

价格高低也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多。成本又是制约价格的重要因素,成本越大,价格越高;反之,则低。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可以减少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刺激需求。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开发更多替代品,增大需求弹性,减少需求的下降

需求的多少还要受需求弹性的影响,需求的弹性越大,需求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越大。替代品的多少又是影响需求弹性的重要因素,替代品越多,需求弹性可能越大,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可能因价格上涨而大量减少,但可以转化为对替代品的需求,社会总需求不一定下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开发更多的替代品,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能够增大需求弹性,减少总需求的下降。

综上所述,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改善供给状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既可以更好地满足现有的需求,缓解供需矛盾,又可以开发潜在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所以产业结构调整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扩张性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收入政策而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更为重要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因素,因此必须更加予以重视。

(原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全文转载,与许辉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