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价值的两个所指层面

新闻价值的两个所指层面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价值的内涵本身就十分丰富,而对于其理解的角度不同,又往往会产生许多歧义。西方新闻学家所讲的显著性是指名人新闻。显著性这一特点进一步提醒我们,新闻价值仅用新闻价值的要素来衡量是不够的。

新闻价值的内涵本身就十分丰富,而对于其理解的角度不同,又往往会产生许多歧义。上述那些定义只是从概念的解释上说明了新闻价值意指的是什么。而作为新闻价值的构成,又具体包含哪些元素呢? 也就是新闻价值具体由哪些内容所组成和形成呢? 而且,就新闻价值的实现来说,也是一个动态整体的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新闻价值能否更大程度地得到实现。所以,对新闻价值内涵的理解也不能只是停留在静止地定义性的解释和描述上。本节就从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具体构成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新闻价值的更广泛的意义,并且从新闻价值实现的动态过程中来深入地理解新闻价值问题。

按照前文关于新闻价值的分析,首先把新闻价值分解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作为选择标准的新闻价值,即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事实和素材进行选择和把关时所采用的判断标准和尺度,将其称为“尺度性新闻价值”;另一个层次就是作为社会功能的新闻价值,也就是新闻传播活动和事业对于人类与社会的有用性,称之“功能性新闻价值”。而对于这两个层次的新闻价值内涵,我们还需要从其具体的构成要素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和解释。

一、新闻价值基础要素

西方提出的新闻价值“特殊素质”的说法,显然有其合理的方面。而且,借鉴这方面的理论,对于新闻传播者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新闻素材选择和新闻制作“把关”,都可以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或者参照系。也可以说,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所以也被称为记者的“第六感官”。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吸收和借鉴国外新闻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一般来说,我国理论界对新闻价值要素比较公认的看法和比较统一的表述主要有以下5要素的观点。

(一)时新性

新闻事实在时间考量上必须是最近发生的。新闻所传播的事实发生的时间段越近,即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新闻刊发的时间差越小,受众在最短时间内尚未知晓的范围越大,其新闻价值就越大。新近发生的事实如果得不到及时传播,或者传播速度迟于受众知晓速度,新闻价值当然就会贬值甚至完全失去新闻价值。

所谓时新性的本质就是“新”。“新”就意味着事件以前未曾发生过,意味着人们以前未曾得知过,意味着它的信息增量可能会很大。由于人们总是有求新的心理,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兴趣,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新闻、信息就意味着财富,而新闻与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往往能够决定这种“财富”的增值或者贬值。当今,新闻价值的时间性已经不再以日计算,而是以分、秒来计算。

时新性要求报道及时,但是这里“及时”也是有一定限制,如:个别事件的报道要求有意延迟一定的时间,这也可能是宣传需要,也可能是某种策略的需要,或者是事实本身的特殊状况决定的,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这种在时间上的有意延迟,并不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而是有助于新闻价值的更好发挥,从而取得最佳化的传播效果。

(二)接近性

从常理上看,人们一般总是更加关心或注意自己周围的事情以及在某些方面与自己有一定关联或比较接近的事物。在具体的新闻事件中,那些与各个不同受众自己的职业、爱好、年龄、性别相近的信息,总是最先吸引他们的注意;而在地理范围上,自己周围地区发生的事件更容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闻话题,所以这种在地域、身份、文化水准等方面的接近性距离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

对此,西方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曾将其推向极端的地步,认为这是人们利己主义心理的表现,“使人感兴趣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他自己”,“香柏街(报馆所在地——引者注)上的狗打架,比国外一场战争更有新闻价值”[1]。当然,一般人们意识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自然状态的兴趣点,所以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充分注意事实在区域上的接近性元素。但是,这种所谓接近性又并不仅仅是指地理位置上或区域性的接近,它还包括年龄、爱好、文化水准等方面的共同兴趣点等,一场国外战争虽然不能吸引那些只关注自己眼前狗打架的一些市民,但它仍然具有和较高文化层次的读者在兴奋点上的接近性。所以,我们的新闻传播者对于非本地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重大新闻无疑也应注意从不同角度的接近性上来进行报道,并尽量能够改进报道方式,以及通过普及媒介素养,不断提升广大受众和普通百姓对于世界性重大新闻的接受兴趣。当然,新闻的接近性要素也毕竟是客观存在、无法否认的。

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决定了无论报纸还是电视都将向分众化方向发展,报纸出现各类专业报纸,增加各种专版,开设各种专栏,电视增加更多专业频道就是迎合人们各不相同的接近心理。

(三)显著性

所谓显著性,是指新闻事物本身具有的比较显著和突出的某些特征。如新闻事实中的人物越为公众所瞩目,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越高,新闻就越能吸引受众。

西方新闻学家所讲的显著性是指名人新闻。“越是著名的人物,作为新闻来源就越有价值。大名鼎鼎的人,声名狼藉的人,还有古怪的人,都会引起特殊的兴趣。”[2]“从名将、男明星或富翁中任取其一,再从交际花、歌星或名人之妻中任取其一,调配起来,新闻味便来了。”[3]虽然这样的新闻的确能达到吸引某些受众眼球的目的,但却不一定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名人新闻带来的重要影响是效仿,因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该注重反映名人的优秀品质,以此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我们的主流媒介更不能以炒作名人琐事来吸引受众。

在新闻价值的显著性中,新闻事件的人物越“显要”与“著名”,新闻价值可能就越大,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看新闻的最后效用,也就是在新闻事件传播之后,所产生的实际的社会效益。显著性这一特点进一步提醒我们,新闻价值仅用新闻价值的要素来衡量是不够的。

(四)重要性

所谓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特殊素质”中的关键素质。

所谓重要性就是客观事实中具有的对社会、对公众形成较大影响的性质。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事件,在某一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都会引起社会普遍关心,这样的事件就是重要的新闻;重要性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重要性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相对性。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以及地域差别等原因,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各异,因而对重要性的认识也就自然存在明显差异。2001年恐怖分子制造的“9.11”事件对全球而言都是重要的新闻,而它在美国本土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顺利加入WTO,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对于其他国家就不一定有那么重要了。同样,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重要的新闻,实际工作中,考虑重要性因素,就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尽量选择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全社会利益相关的事实。

(五)关情性

所谓关情性与西方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它主要指事实中能感动人、打动人的因素,使人产生激情、同情或怜惜的感情。这对新闻工作提出的直接要求就是注意观察新闻事件中的细节。

此外,人们求异的心理使得受众对于奇特的事物、对于情节曲折的事件更加好奇,现代紧张的生活也需要人情味的新闻作调剂。近几年来,不少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以犯罪案件、法制审判、社会新闻等报道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就反映出对人情味和故事性的关注。但是对于那种追求庸俗、低级趣味的新闻报道,也是我们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加以抵制的。

新闻价值的要素是新闻事实中客观存在的。但是,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新闻事件中可能包含5要素的全部,也可能只包含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当然,新闻事件中包含的新闻价值要素越丰富,新闻价值可能越大。而且,新闻价值的要素还只是自然之物,它只为新闻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如果不经过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不经过新闻传播者将其转化为新闻并进而传播于受众,新闻价值是得不到实现的。

二、新闻价值新的要素

显然,尺度性新闻价值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意义。它是新闻传播者在选择新闻素材或发现新闻事实时所依据的评判标准,理论家们将其分解为一些具体的要素。而上述关于尺度性新闻价值要素的说法,是可以用来评定一条具体的新闻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以及其新闻价值大小的。但是,如果再进一步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起码有两个方面的不够实用性或者不便于操作性。一是比较单一地强调新闻价值要素的客观性,而忽略了受众一方的主观感受性与主动接受性。似乎只要一个事实存在着那些新闻价值的客观上的要素,就一定是很好的新闻素材。而实际上往往是,一个事实,从客观上看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某些要素,而在一些受众的心目当中却并不一定完全能够被认可和接受。新闻既然是为受众服务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当然也要以受众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这在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变的时代尤其重要。二是表述上也比较笼统,如:“重要性”,要重要到什么程度才是重要呢? “接近性”又需要接近到什么程度呢? 所以,为了更加便于操作和实用,也为了更加侧重考虑受众一方接受的因素,我们就尺度性新闻价值要素尝试提出如下的一些新的观点。

(一)关注性

所谓关注性是指新闻事件所具有的那些易被全社会广泛关心和注意的要素。具备此类要素的新闻主要就是在传统新闻价值要素中属于重要性一类的事件。例如,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重大事件,或者在某一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由于其事关国家利益和民族形象,从其客观的社会标准来看,当然属于具有最大价值的新闻。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有些世界性的大事,甚至是影响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大事,在一般受众的主观评价和接受兴趣上却并不一定就能自然占据优势。也就是说,它的被“关注性”不一定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在评定一个重要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时候,还必须从受众接受的角度,考虑其“关注性”因素。从实际上看,一个在社会宏观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事件,在新闻的“关注性”上并不一定程度最高。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近年来各个电视台纷纷开办的读报节目来看,每个类似的节目在选择播报新闻的内容上差异很大,许多原本被作为重要事件发表在原来媒体上的新闻,却被读报节目省略了,有些被当作次要消息的内容却被读报节目突出介绍,原来所说的“重要性”就因此而具有了很大的浮动性和相对性。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接替克朗凯特主持CBS的《晚间新闻》节目后,确立了一条后院篱笆原则(Back-fenceprinciple),重新奠定了CBS《晚间新闻》节目的基调。所谓后院篱笆原则,丹·拉瑟是这么解释的:“20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关注最多的是这么三件事:英阿福克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戴安娜王妃的新生小王子。新闻对哪件事应更关注、更多报道? 去报道新生小王子! 设想一天结束时,两个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她们多半会谈到新生的小王子。”[4]这就是对后院篱笆原则最为形象的注解,虽然该原则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值得商榷,但正如丹·拉瑟所认定的那样,新闻人必须把新闻价值建立在我们认为受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上。这样的原则起码是对我们的新闻价值观有所启发的。

另外,有些“关注性”强的新闻更主要的是由于受众观念认同和情感共鸣的需要。按照艾里克·艾里克逊的观点,每个人一生都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自我认同欲求,尤其是在成人阶段,一个人总是需要追求亲密而逃避孤独。所谓“亲密与孤独”的说法,艾里克逊认为:“即指一个人在无须虑及自我认同丧失的情况下去爱另一个人和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亲近,他或她就会生活在一种孤独感之中。”[5]为了避免孤独,人们不仅在现实中寻找“亲密”对象,也同样需要在新闻这样的虚拟的“世界图景”中更大范围地求得思想与感情上的亲近者。社会上经常会有一些令人共同关注的大事情,人的心灵就会感到安慰和充实。

(二)关利性

所谓关利性,就是与受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某些新闻事件直接涉及受众自身的法定权益,尤其是通常所说的知情权、知晓权、知察权等,或者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直接与受众利害相关。现代新闻价值,很多时候都是体现在对于公众权益的保护方面。一般来说,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更多的时候只能通过新闻媒介来实现。尤其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有关决策和变化,全民都有知悉的权利。新闻与这些权益结合得越是密切,其新闻价值自然也就越高。

另外,一些新闻事件虽然并没有和某些受众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是,人们可以将其作为一面镜子,从中反观自身,以彼事物比照此事物。而由于这一类新闻的警醒或者启迪,受众可以更好或更多地避免自己的某些利益和权益受到损失。

(三)关情性

从根本上说,人类从一开始进化为人类,就是以群居为基本生存特征的。由群居才继而发展成为部落,及至更为丰富广阔的人类社会。人类的这种最原始的类特征注定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类意识,而其潜在的类意识就包括人人具有的同情之心。因为同类,所以同情。这应该说是人的同情心的最基本前提。怜悯之心,人皆有之;怜人之所痛,喜人之所乐,这就是最大的同情。我们的新闻把人世间发生的那些普通人的遭遇以及有着传奇性的或者超常性的喜怒哀乐报道出来,唤起人们的同情,使得人们在同情中得到心理上的一些满足,这显然也是新闻的一种重要价值。精神分析学家阿尔诺·格鲁恩在《同情心的丧失》一书中指出:“同情心的问题与什么是人的问题和人的同一性问题有关,同时也与下面的问题有关,即人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多大程度的伤害之后还仍然能够坚持人性。”他还认为:“我们失去了同情心,其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同我们自己内心痛苦的联系。”[6]在生存论哲学的视野里,阿尔诺·格鲁恩的这个观点是不难解释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类的存在物,其生理与心理结构都具有共通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或者抽象地说,人的人性是相通的,在人与人之间未异化的状态下,一个人的痛苦能够引发另一个人的痛苦。从而,在最基本的层次上,一个人如果无法体验到自身的痛苦,别人的痛苦便已经和具有产生自己类似痛苦的可能性的类的存在困境失去了联系,他也处于一种与自身的真实存在状态相疏离的状态中,从而也丧失了体验别人的痛苦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一个已经物化的、丧失了人的属性并且切断了与他人的人性联系的人,这种人只能以已经被掏空了自身的“自我”而以一个假自我系统来代替。所以,我们的新闻一定要有意识地承担对于人的同情心的唤醒,实际上这也就是对于人的真实“自我”的招回和强化。

此外,关情性也关乎着人的情感宣泄以及交流性表达。郁闷、压抑、不爽,是现代人中非常普遍的心理状况。物质财富的越来越丰富、分配上的更加不公、贫富差距的加大、经济和政治地位等级的森严,经常会滋生人们情绪上的不满。而压抑的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发泄就容易出现精神崩溃,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因而,一般人尤其是社会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就需要各种方式的宣泄。人们喜欢了解新闻,因为新闻经常为人们提供一些“大快人心事”。这些事件能够在人们沉闷的日常生活中增加一些润滑剂,如贪官被惩处、黑社会被打掉、人造卫星上天等等。虽然这样的一些事件并不发生在自己身边,也不会直接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及生命财产安全,人们却照样能够从中得到宣泄性的快感。

审美需求也是人类与生俱来,又随着生产实践和社会文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新闻主要是靠文字、画面和声音等作用于人的感官,其传达的形象性、感染性对受众的心理印象激发程度如何,就与新闻表达技巧的艺术性、审美性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加强,现代的大众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获得信息、知识,人们更加要求从中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与视觉享受。即便是对待一个相对简单的新闻事件,受众也不满足于在一个平面上去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往往愿意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去探觅现象背后的多重意义。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式的态度,即需要视象思维、对立思维、多向思维、情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而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思维的审美视角。它不仅能够直接满足审美需要引起的愉快,还能提高自由地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能力,进而引向现实人生,淡化或暂时化解现实功利人生中的痛苦、矛盾,且有助于社会有序、稳态地发展。

因此,新闻报道同样需要以审美思维的方式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并以客观的形式加以如实报道。即使是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也包含着新闻工作者有意无意地对事件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筛选、加工,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新闻的情感性价值目标。

(四)关趣性

一个毫无疑问的道理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一开始就出于自觉的。而一当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必然会遇到许多生存上的麻烦和难题,尤其是成人之后,更是要不断地为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而奔波劳碌。而人被降生到世间,当然不希望永远处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之下,特别是在为着生存而繁忙劳碌之余,自然就更需要得到愉悦和放松,因而人的娱乐和游戏的本能也就不断地寻找各种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所不断创造的“世界图景”,很大意义上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娱乐性的或者情感性的需求。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在《传播学概论》中指出:“大众传播主要被用于娱乐的占有的百分比大得惊人。”他们还指出,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也曾经从社会学的角度,在拉斯韦尔提出的三个功能范畴之外又增加了第四个功能——娱乐。而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集中谈的不是传播的旨在实现改变的工具行为,而是有关传播的目的不是完成任何事情而只是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斯蒂芬森并不赞扬工作传播和贬低游戏传播;完全相反,他认为传播—愉快在心理学上是有益的。……他觉得,大众媒介的游戏行为是有益的,如果主要是从说教和社会效果的角度来研究大众传播,那是错误的,应该从它的游戏和愉快因素的角度来研究。出于这个原因,他决意发展“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而不是信息理论”[7]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新闻的娱乐功能是不可忽略的,但是,我们的媒介却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闻的娱乐性,更不能因为强调娱乐性而制造一些虚假离奇的新闻事件。我们虽然肯定人的游戏与娱乐本能是合理的,但这种完全出于本能的人性,也特别需要高层次的文化加以必要的提升。新闻在尽量满足人的娱乐需求的同时,必须注意尽可能的人性引导。由于近年来媒体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方面是受众猎奇心理的驱使,一方面是广告商大笔广告费用投放的诱惑,加之一些媒体职业责任意识较低,使得有些新闻对于一些严肃事件的报道也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如几年前关于马加爵案的报道,这种过于娱乐化报道使马加爵案读起来简直像是一部“现代轻喜剧”,而不是什么值得全社会反思的悲剧事件。这些报道中,有关于疑似马加爵的人物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道,如上海刑事法律网上的《“疑似马加爵”窜入沪高校》《云大马加爵凶案:四川宜宾抓住冒牌“马加爵”》《宁波? 上海? 甘肃? 警方全力围捕马加爵》,新浪网上的《兰州出现“疑似”马加爵 警方水陆空全面盘查》《疑似马加爵惊扰各地》等;有颇具戏剧性场面的报道如新浪网上的《我抓到了马加爵冰凉的手臂》《我敲响马加爵宿舍的门 冲出5个警察》《记者现场“逮马”落空》等。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指出,商业利益取代了公共利益,“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8]。这是我们的新闻传播者应该时时警惕的。

(五)关智性

一些新闻事实以及新闻作品带有较强的知识性,有助于受众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生活和工作能力,所谓增知强能。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更新与增强,直接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新闻中得到信息,获取新知,是新闻实用价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闻的启智作用,是我国近现代早期的新闻人和启蒙思想家们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的。梁启超等人就提出过关于新闻可以“开民智”的主张。所以,现代新闻一定要注意利用新闻使人活跃心智,而千万不可以用新闻愚弄受众;不要用一些低级的庸俗的内容去麻木受众的心理,降低受众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分析批判能力。

此外,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想知道这个世界的状况和变化,“知道”本身就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一种比他人优越的心理和感觉。而这种“明晓”性,往往只是求得一般地了解,没有功利的和实用的目的。早在1930年,日本新闻学者杉村广太郎就在他的《新闻概论》中就特别强调:“‘欲知道;欲使人知道;欲被人知道。’这种声浪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一种的共通的欲望。由这种欲望才产生新闻纸。”[9]所以,新闻能够给人以“知晓”,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功能性新闻价值

尺度性新闻价值主要应用于新闻事实选择的环节中,是新闻进入传播过程之前的一种考量标准;而在新闻传播之后,又会对受众以及社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功能,或者对受众形成一定的影响,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就整个新闻事业而言,更是如此。一件一件的新闻传播之后,不断地对社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就是新闻的整体性的社会功能。而这里所要探讨的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归根结底就是探讨新闻价值的有用性含义,我们称之为功能性新闻价值。

实际上,新闻的社会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是可以做出许多不同的解释的,如:有学者认为新闻的社会功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即:一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其主要意义是指“告知新闻信息”;二是“新闻传播的直动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宣传功能、经济促进功能、社会组合功能、文化娱乐功能;三是“新闻传播的连动功能”,主要指新闻文化在参与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等[10]

对于功能性新闻价值的比较权威的解释,可以参照西方传播学中的媒介功能理论。所谓媒介功能,是指在媒介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媒介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而西方传播学认为,传播媒介的功能有正面和负面、显性和隐性之分。媒介的正面功能,自然是指新闻媒介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媒介的负面功能,又显然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所谓显性功能,是指媒介所发生的那些显而易见、立杆见影的社会作用;而隐性功能又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或者暂时不甚明显的社会效果。美国传播学家默顿说道:“任何有利于一个社会系统的适应与调整的结果,皆得谓之功能。”[11]根据这样的说法,我们吸收西方传播学家如拉斯韦尔和赖特以及施拉姆等人关于媒介功能的正面意义的观点(见本书第七章),可以把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也就是功能性新闻价值的要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信息、社会瞭望的基本功能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为内在动力的,人们接触新闻事业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获得大量的、最新的信息,及时了解世界的各种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新闻报道是信息的载体,首要功能就是能够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从而把世界最新鲜的面貌展示给受众;同时,也起到瞭望社会、观察社会最新变化、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作用。这也是一切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二)关乎舆论、凝聚社群的导向功能

舆论就是公众对社会上某些事态大体相同的意见和言论。一般而言,它具有评价性、自主性、倾向性、扩散性等特点。新闻传播的广泛性和大面积覆盖性,使它与舆论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诞生,就是以李普曼《舆论学》的出版为标志的。毫无疑问,新闻媒介是舆论最好的载体,而新闻受众则始终都是舆论的主体。在一定意义上,新闻信息是舆论的来源,它可以引发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普遍议论;而有些新闻信息则又直接来源于舆论,或者是对舆论的反映。

新闻媒介发布代表一定阶级、集团、社会群体的意见倾向的事实,控制某一报道的量和度,这就可能形成或引导舆论;从群众中收集舆情民意进行报道,这是反映舆论;新闻甚至还可以夸大或歪曲事实制造舆论。但总而言之,无论代表舆论、反映舆论,还是制造舆论,新闻都具有引导舆论的功效。而新闻对于舆论的引导和反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能够达到凝聚一定的社会群体,实现一定的政治或经济目标。

(三)传授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连带功能

由于新闻传播内容的广泛,传播范围的广泛,受众的广泛,使新闻媒介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新闻报道中本身就蕴含丰富的知识成分;另外,它通过设置专门的教育栏目传授专业知识,这种教育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形象性、随机性的特点。当然,它的教育效果也往往只有在潜移默化中见成效。

(四)生活娱乐、服务大众的一般功能

从总体上说,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普及教育都是提供服务。而这里所说的服务功能,主要是指那些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如气象、医疗、家政等方面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新闻,从而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上的各种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充满人情味的新闻本来就为人们提供了娱乐,近年来,各种文艺文化专栏节目的开设更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正因为新闻事业具有上述社会功能,新闻被传播出去之后才会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才会对受众和社会产生某些效果,所以在新闻价值内涵中,社会功能、人们的需要、社会效果应该是一致的,即:人们有知晓需要,通过新闻事业的传播信息功能来满足;人们有认知需要,通过新闻事业的舆论引导功能来满足;人们有接受教育的需要,通过新闻事业的传授知识功能来满足;人们有追求精神生活以及休闲的需要,通过新闻事业的文化娱乐功能来满足。所有这些需要和功能,经过实践证明是新闻事业可以达到的社会效果,它们都是属于新闻的功能性价值范畴。

基本概念与问题思考

1.新闻价值

2.软新闻

3.硬新闻

4.新闻价值要素

5.新闻接近性

6.新闻时效性

7.简述新闻价值重要功能。

[1] 乔治·穆脱.美国新闻学纲要[J].新闻学译丛,1956(3).

[2] 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M].新华出版社,1983.

[3] 余预.什么叫新闻[J].报学杂志,1948(9):7.

[4] 铁翠香,徐啸寒.《南京零距离》成功的奥秘[J].新闻传播,2004(9).

[5]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52.

[6] 阿尔诺·格鲁恩.同情心的丧失[M].李健鸣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前言”1,63.

[7]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37-39.

[8] 以上资料转引自世纪中国[Z].2004(4).

[9] 杉村广太郎.新闻概论[M].上海联合书店,1930:1-4.

[10] 程世寿,胡继明.新闻社会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98:137163.

[11] 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