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外新闻作品不同的生态环境

中外新闻作品不同的生态环境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外新闻作品不同的生态环境1.新闻作品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国人办报活动兴起以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各国文化传统也是其新闻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渊源,中西方在文化传统和新闻政策上的差异势必造成新闻价值观的差别,对伦理与社会环境等的不同侧重使各国新闻作品风格迥异。

一、中外新闻作品不同的生态环境

1.新闻作品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自国人办报活动兴起以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更是继承了“政治家办报”的传统,使新闻事业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要求新闻作品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组织原则和行为准则。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言而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1)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新闻事业隶属于一定阶级,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制约,从新闻的选择开始,新闻作品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政治性。

1996年5月,在北京平谷发现一批从美国运来的洋垃圾,带有毒菌和活虫,臭气熏天,给我国的卫生环境带来了威胁, 1996年5月10日,新华社发表了一些关于北京发现洋垃圾的新闻,文章直接点明了洋垃圾进入我国公然违反了《巴塞尔条约》,引起很大反响,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体在这一问题上的政治倾向性。

2006年12月26日《环球时报》要闻版发出的消息《西方瞎传中国援津20亿》,仅从眉题“编造离奇消息,诬我非洲政策”和主题上即可表现出中国在政治上的严谨性和鲜明立场。文章指出,自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一直戴着“中国威胁论”有色眼镜评述中非关系的有关媒体找到了一个“绝好的攻击点”,但事实是,中方从来没有收到过津巴布韦有关方面的任何要求。中国媒体的这篇言论,有力地反驳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西方传媒大多是私营的。他们在经济上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在法律上又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享有相当的新闻自由权利。因此,一直以来,美国新闻媒体往往自认为是独立于美国既存的三大权力(行政、立法和司法)体系之外的第四权力体系,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代表民众监督政府的“看门狗”。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媒体不遗余力地配合美国政府,积极接受新闻检查和报道战事进程,可以说,是美国世界大战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军(2)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于2004年5月30日发表的一篇反思文章披露:“9·11”事件后,美国报界作出了一个集体决定:为了国家团结,必须压制对总司令的批评意见。为了表示不偏不倚,一些温和的自由派新闻从业人员(有记者也有评论员)经常要为保守派讲几句好话。这就更增加了保守派、开战派和主流派在美国公众中的误导、欺骗作用。由此看来,美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有形无形地充当了政府的传声筒,政治倾向性不言而喻。

2.新闻作品与经济密切联系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新闻媒体正在进行有效的整合,新闻作品也开始从单一的宣传功能向社会认知、交流、信息和娱乐等多方面共存的方向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新闻媒体进入了营销时代,新闻作品开始越来越看重市场和受众的需求,开始传媒化运作,其表现形式不单单是让新闻作品唱“主角戏”。一些运作好的地方报纸,每年广告收入都在数亿元以上。

市场经济时代,报刊竞争更加激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1981年之前,全国报纸基本上是以宣传为主的党报,并且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4开4版的小报。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创办《星期刊》,开中国新闻界星期刊、周末版之先河。1993年1月5日,《中国青年报》实行第一次改版,推出《经济蓝讯》等。1999年,《中国青年报》实行第二次改版,提出“回归新闻”,扩大新闻版面的信息。

南方周末》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主办的系列报,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就自觉意识到“作为党报的补充”的使命。它的创办者把这种“补充”准确定位在“启蒙”上——做沟通知识分子和大众的桥梁,对读者进行科学与民主的启蒙。这一定位契合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使其在报业竞争中领先一步。独家的深度报道和新颖的版面风格很快吸引了受众的目光,形成了“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的独特风格,成为立足广东、覆盖全国的大型综合性周报。从1884年创刊时的对开4版,到对开8版,对开16版,对开20版;从1984年发行7000份,到突破40万,突破80万,突破100万,突破130万;从实行二级核算第一年1993年上交290万元,到第六年即1998年上交2540万元。这无一不表现了《南方周末》创办以来跳跃式的发展轨迹。各地报刊纷纷以“特色牌”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提高营销战略。报业集团在经济发展的广东率先组建,更表明了经济对传媒的巨大影响力。

3.新闻作品与各国的文化密不可分

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与各国的文化密不可分,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指出的:“没有无文化的传播,也没有无传播的文化。”因此,对于媒介、传播、文化的研究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新闻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各国文化传统也是其新闻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渊源,中西方在文化传统和新闻政策上的差异势必造成新闻价值观的差别,对伦理与社会环境等的不同侧重使各国新闻作品风格迥异。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传统和道德观念已经在中国人心灵的土壤里扎了根。如典型报道表明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新闻信息传播的文化观越来越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主要体现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上,包括认真严谨的批判态度、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和市场经济下多元的文化观等。新华社北京1990年11月30日的消息《古老剧种重振精神》一文,满怀热情地弘扬了具有200年历史的巴蜀文化,体现了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风貌。自2003年以来,中共中央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反映到新闻作品中则是大量讴歌社会繁荣和谐的典型事例。如在历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典型作品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一方面与“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政策有关,一方面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相关。2003年中国新闻奖的代表作品《筑起我们新的长城》(3),满怀热情地讴歌了在非典战斗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勇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展现和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