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新闻作品形式分析

西方新闻作品形式分析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西方新闻作品形式分析1.结构钻石式报道结构政治报道以钻石式报道为主。所谓钻石式报道,就是以个人的经历、具体的事件出发,再从个人、具体的事件,形成钻石式的新闻结构。这种报道形式在《今日美国》中占主导地位,也是美国新闻媒介最常用的深度新闻报道形式。这是美国新闻界强调新闻价值在于对人的关注这一点认识所决定的。

二、西方新闻作品形式分析

1.结构

(1)钻石式报道结构

政治报道以钻石式报道为主。《今日美国》的深度报道基本上采取钻石式报道结构。所谓钻石式报道,就是以个人的经历、具体的事件出发,再从个人、具体的事件,形成钻石式的新闻结构。这种报道形式在《今日美国》中占主导地位,也是美国新闻媒介最常用的深度新闻报道形式。这是美国新闻界强调新闻价值在于对人的关注这一点认识所决定的(11)。美国新闻尤其讲求生动有趣,讲求对人的关注,在美国新闻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单个的人,即美国新闻界在承认人的社会性的前提下,强调个性的人,或者说人的个性。所以新闻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单个的人上,在政治深度报道中要讲究代表性和分析性,因此不得不把个人放在大的整体的社会背景、制度下来分析。因此美国的深度报道大多采用钻石式报道,从个人出发,以个人作为报道的起点和终点,既剖析了问题的根源,又突出了人的个性。

如2002年6月27日的《今日美国》头版深度报道《大批囚犯释放可能引发美国社会问题》,开头从一个被释放囚犯入手:“华什,2年前因偷窃、流氓罪被捕,现在被释放,他在家中又继续重操旧业,像华什这样的1999年被释放的囚犯在美国大约有2000多人。”由此进入关于美国囚犯制度的介绍,并描绘了美国近年来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列出了从1980年到2000年被释放囚犯人数列表,指出被释放的许多人又再次犯罪引起的社会混乱,并采访了多个专家、家庭的看法,报道的最后又回到华什身上,“华什再度入狱,将在监狱中度过6年时光。”

(2)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写完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者欢迎。现在这种体裁也常为其他西方报刊所采用。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计算机公司与学校》报道美国犹他州威卡特公司开办沃特福德学校,进行计算机产品试验的做法和效果。这是一桩“工业和教育联姻”的新鲜事。而文章的开头很新鲜:一个年仅6岁的小作家,正在使用计算机写她的短篇故事。短短两段,她那稚气而又认真的神态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接着一个过渡段点明了这位小作家的身份、所在的学校,自然地引入了新闻的主体部分,展开了对沃特福德学校和威卡特公司层次清楚而又具体生动的叙述(12)

报道的最后几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和教育联姻”的主题,并且以“这是成功的婚姻吗?”的设问,引导读者去比较、思索。作为一份侧重于经济金融问题的资产阶级报纸,它在这里向企业界介绍了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做法,提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记者绝不是在就事论事、作纯客观报道。他是带着研究分析的目光,在就经济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发表意见。只不过这一切都是通过事实来说话,通过新闻人物的口来表达的。这种寓思考性于“客观报道”之中的手法,殊堪回味。

(3)跳跃式结构报道

近年来,西方报刊上出现了一种新颖的特稿写作方式——跳跃式结构报道方式。它是一种与传统的以时间为序、以一个人或一件事为主的平铺直叙的特写写作方式不同的新颖的特写写作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采用双线交叉并进或多镜头组合——有的是新闻事实主体和新闻背景交叉并进,有的是虚与实两条线交叉并进,有的呈多镜头组合。这种“蒙太奇”式的写作方式移植到新闻特写的写作中来,使得特稿的写作时空秩序被打乱了,但它却给特定的内容表达增加了自由度

双线交叉结构的形成是由两条线索在特写中穿插和展开叙述,它的表现形式受一定的内在规律的制约。一条相对独立的线索,虽然中间的另一条相对独立的线索不时地穿插,但被穿插的两段必须是能够自然衔接的,段与段之间穿插推进,围绕着主题交叉发展。

美国的《读者文摘》刊登过一篇题目为《冰河英雄》的特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特写报道的是美国一架飞机失控坠入冰河时,一位中年人阿兰德舍己救人的故事。作者不仅报道了阿兰德救人的英雄事迹本身,还用了一半的篇幅介绍他生前平日的言行,目的在于使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作者采用了人物和事件双线交叉并进的手法来表现这个主题,报道他的关键时刻的表现与介绍他生前的言行穿插展开。下面摘录两段原文:

“下午四时零一分,90号班机撞到第14街的桥,那声音,响极了”,一个目击者说,“我连自己尖叫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喷气客机削去了几辆汽车的车顶,然后裂成两半,坠入结冰的波多玛河中,接着是一阵恐怖得令人心脏停止跳动的寂静,然后一片混乱——垂死的人和伤者的呻吟叫喊声,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的警告声。许多人束手无措地眼看着机舱困住一排排扣着安全带的乘客在冰河中沉下。

威廉斯(阿兰德的姓)是1950年在伊利诺州的麦通镇出生的。那里有一望无边的耕地。有一次,他带女友佩吉去参加学校的舞会,把车停在湖边,等待其他的人一起去参加舞会后的晚餐。佩吉旁的车窗开着,突然她觉得有个陌生人的手抓住她的手臂,一个身材魁梧,显然是喝醉酒的人叫她下车。“别动”,威廉斯说,他打开车门,向那男人走过去。“抽烟吗?”他镇定地问,接着他平静地说了几句话,很快就把那男人打发走了。“威廉斯很谦虚”,佩吉回答记者说,但他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这样一种交叉,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是两者相呼应的材料构成浑然的一体,作者穿插阿兰德青年时代勇于保护女友的故事,也就揭示了英雄的性格,为介绍他舍己救人的事迹打下基础(13)。随着坠机事件的发展,作者仍不断地穿插阿兰德生平的言行。就这样,故事的发展一环扣一环,最后达到高潮:阿兰德把直升飞机送来的救命绳索让给了别人,自己则被滚滚的冰河水吞没了。由于作者采用了这种双线交叉的写作手法,使人物和事件的叙述齐头并进,既真实生动地记叙了飞机失事的经过,又从容不迫地大量穿插介绍英雄形象的背景材料,使阿兰德舍己救人的行为更能打动人心。

2.表现手法

西方新闻较少采用陈述的表达方式,而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表现。他们在写作中多采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善于通过形象化的比喻使新闻富有情趣,善于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把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写活,从而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同时,大量背景材料、直接引语的使用,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设置悬念等。叙述包括顺叙、倒叙、插叙;描写包括现场描写、人物描写(白描手法)、细节描写;议论、抒情不可滥用,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普利策奖作品《凯利太太的妖怪》,报道了一次失败的手术。这种在医院几乎每天都有可能发生的看似很普通的事情,通过作品表达,具有了很高的新闻价值。而他所采用的写作手法,特点是毫发之微也不放过地描写细节,而这些细节所具有的思想的张力却让人无法忽视。新闻的人物交代极其简约:与妖怪作战的医生是某大学附属医院的资深脑外科专家,而他要与困扰凯利太太57年的妖怪——脑神经的病变进行一次较量。

特写背景的简单并没有影响文字的可信度,因为有小细节,有细节背后的思想。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手术,达克尔医生放弃了饮用早咖啡,因为那样会使他手指发抖。一个细节,显示出达克尔的谨慎。而新闻两次提到凯利太太的话:“我怕死,但我更怕痛”,加深了受众对这个脑手术的好奇。

手术过程,细致到极点的描述让人们对手术产生兴趣。串接手术过程的一条暗线是,先后17次提到凯利太太心跳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好使手术出现了17个悬念,使读者的心跳也变成了凯利太太的心跳,这种切身感受正是把一个枯燥的手术激活的重要元素。最精彩的还有医生同“妖怪”作战的过程,凯利太太的大脑成了“一座被妖怪占领的迷宫”,而医生的武器便是手术刀。

手术失败了,作者用了另一种手法——医生一边吃着便当,一边想着凯利太太的话:“我怕死,但我更怕痛,因为这个痛持续了57年。”

医生尽力了,凯利太太还是被妖怪夺走了生命,但这对凯利太太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这是源于细节的思想,这让人们更加喜爱这位仁慈的医生了。细节的张力,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14)

好新闻往往给人以震惊或愉悦,这种震惊或愉悦是特定时代、特定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历史的折射。现实事件不会直接进入作品,而是经过记者思维的过滤、催化和创造的过程,新闻特定的立场或情趣,通过巧妙的形式悄悄流进或撞击受众的心田,才可能有力地影响受众的深层心理。

在写作中,如何恰当地赋予新闻报道以更多的文学性,让特写融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使之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既是特写记者努力的方向,也是一篇特写能否被称为佳作的标志。在撰写特写时往往会借鉴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让故事中的人物或事情的发展更富文学性,在形式上倾向虚构小说和其他纪实风格的文体。

特写对篇幅没有限制,且以连续报道居多,有的长篇报道达数万字,发表时分几次连载,这为作者详尽地叙述和描绘事实的发生、发展,从容地塑造人物形象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提供了充分的余地。这是特写的文学性产生的温床。西方新闻作品中的文学性和创造性,给受众以热切的精神象征,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激活事物的鲜明性,超出司空见惯的模式而使受众进入深思的过程。受众在事实和想象的观照中,发挥心智探求,得到一种寻思领悟的认识,意味隽永。

从受众的角度来思考,由于20世纪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报纸已经逐渐失去了作为社会最主要的大众新闻传播渠道的地位,受众对报纸的期望也不再是仅仅满足于能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新闻信息这么简单了,他们进一步要求新闻报道还必须生动、形象,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获知信息,还能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和阅读的快感。可读性因此成为读者评价报纸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而要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从技术上来讲,广泛地采用文学描写手法应该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思路。

因此,把文学性这条标准放在重要而恰当的位置上,将会使我们在阅读、判断和分析新闻作品时拥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同时,也会为我们丰富新闻文体风格、锤炼新闻写作技巧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