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品牌与惠民工程

城市品牌与惠民工程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城市品牌与惠民工程城市治水,是现代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一道必解的难题。杭州“五水共导”城市惠民工程实践及成效令世人瞩目。这项工程为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功申请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打下了良好基础。该工程为杭州打造以运河为中心的世界级旅游产品奠定了扎实基础。

第一节 城市品牌与惠民工程

城市治水,是现代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一道必解的难题。杭州“五水共导”城市惠民工程实践及成效令世人瞩目。杭州近年来实施的以西湖为核心的“五水共导”治水实践,正是抓住了城市发展之本,造就了享誉国内外的“生活品质之城”,收获了良好的声誉。

img14

图4-1 杭州“五水共导”构成示意图

一、杭州“五水共导”惠民治水实践[3]

一直以来,杭州高度重视水资源的管理和治理,以“人水和谐”为出发点(“人水和谐”的基本内涵有三个方面[4]: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思路上,从单纯的治水向治水与治人相结合转变;在行为上,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正是以“五水共导”为理念,杭州自2000年西湖综合保护设想提出后,经过全方位调研,于2001年底明确提出了西湖保护工程。在此基础上借鉴经验,开拓创新,杭州又实施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等系统工程。同时,杭州还利用五种水资源并存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创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发展模式。以西湖为例,设置了以西湖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节展活动(比如西湖荷花节、西湖桂花节、西湖中秋赏月雅集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丰富了杭州市民文化生活。此外,京杭大运河的水上交通、国际烟花大会、运河博物馆、运河广场、钱塘江观潮、钱江新城、西溪湿地花朝节、水上游船等项目在吸引中外游客的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文化。

1.西湖综合保护措施工程

该工程对西湖生态保护、环境优化、文脉延续、新农村建设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治,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七大公园、六大博物馆等53处景点免费开放,实现了“还湖于民”。该工程的实施,使得西湖水域面积扩大了0. 9平方公里,西湖水实现了“一月一换”,风景名胜区生态得到修复,环境面貌显著改善。这项工程为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功申请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打下了良好基础。

2.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该工程围绕“六大原则”(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四高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三化方针”(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动植物资源配置、历史文化遗存开发利用、民居村落规划布点、产业结构调整(包括旅游发展)等多元主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民主机制,广聚民心、广集民智,让人民群众成为工程参与者、实施者、监督者、受益者。工程实施后,西溪自然生态得到较好修复,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显现;“城市之肾”功能进一步增强;西溪文脉得以传承。联合国湿地国际秘书长、前澳大利亚环境部长彼得・布里奇・华特博士曾指出,杭州西溪的保护经验值得在全世界城市推广。

3.运河综合保护工程

该工程以“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的改造治理方针,对运河(杭州段)进行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运河物产文化、水景文化、戏曲文化、庙会集市文化和民俗风情得到了抢救和传承,一大批桥梁、码头、船坞、粮仓、民居等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了保护和修缮;运河物产文化、水景文化、戏曲文化、庙会集市文化和民俗风情得到了抢救和传承。全国政协2006年5月在杭州召开“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并发表“杭州宣言”,对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该工程为杭州打造以运河为中心的世界级旅游产品奠定了扎实基础。

4.河道有机更新工程

作为杭州城市有机更新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工程采用河道清淤、引配水、背街小巷改善和截污纳管等手段,以“河道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改造、带建设、带管理,实施老城区保护和危旧房改善等。工程实现了保护历史痕迹与体现时尚气息的完美结合,做到“水环境正常、水安全保证、水文化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提升了杭城百姓的日常生活品质。

5.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工程

该工程实施钱塘江流域治理实施计划,通过“禁燃区、禁养区”搬迁工业企业、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并投运污水收集管网、控制源头污染物排放、建立完善辖区交界断面水质管理和公示制度等一系列措施。钱塘江水污染情况有所改善,保护了杭州的母亲河。

二、“五水共导”治水实践成效

杭州经过一系列治水实践取得了提升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综合成效,为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建设生态型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水源质量变好

通过清淤、截污、引配水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水质,市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其中结合珊瑚沙引水工程,城西余杭塘河以南地区河道基本达到Ⅳ类水体的标准,水质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过综合保护,西湖总体水质不断好转,2009年平均透明度从2008年的113厘米提高到125厘米,氨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均已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经过整治,钱塘江干支流50%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千岛湖湖区总体保持Ⅱ类或优于Ⅱ类水质。作为民生关注话题的饮水,根据生态省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统计,2009年杭州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 8%,符合大于80%的生态省目标要求。

2.空气洁度变高

2009年,杭州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27天,比上一年增加26天,总体上属尚清洁水平优良率89. 59%,达到自2001年开展空气质量日报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二级(良)的天数共3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6%。以环境质量指数法及质量等级划分法进行评价,杭州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尚属清洁水平,空气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颗粒物。

3.绿地面积增多

到2010年年底,杭州城区绿化覆盖率39. 3%,人均公园绿地从2005年的10. 44平方米上升到15. 1平方米。2011年,杭州城区(包括萧山、余杭)计划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4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20处,新增屋顶绿化10万平方米,建成“美化家园工程”50个。杭州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化面积3项指标均超过国家绿化模范城市考核标准,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4.人居环境更佳

随着杭州城市治水的推进,杭州人正在实现“依湖而居”向“依江而居”、“依河而居”转变,杭城处处成为人居佳境,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供应量比例接近1∶1,成为全国领先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0平方米、建筑面积接近30平方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运河和西溪周边,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居住。而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则代表着开放型的地理位置及城市交通都为大都市提供了广阔前景,由最初因钱塘江为起源,复归到因钱塘江而发展,并以湖、河、江、溪为重点全面带动泉、井、池、潭、荡、港、湾等各类水域。

5.景观内容添彩

运河建成开放了“一馆、两带、两场、三园、六埠、十五桥”系列景观;西溪成为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旅游为载体,以科普研究为亮点,集科普研究、休闲观光、湿地生态和人文生态保护与展示于一体的“世纪精品、传世之作”;西湖免费开放,不仅带来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做到了“还湖于民、还山于民、还景于民”。

6.文化色彩更浓

在西湖综合保护过程中,恢复修缮145景,“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过程中,保留和修缮了一批老房子,恢复了秋雪庵、西溪草堂、两浙词人祠等一批人文景观,建成了深潭口、三深、龙章、源谊等民俗文化旅游村,西溪文脉得以传承;在运河综合保护过程中,一大批桥梁、码头、船坞、粮仓等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了保护和修缮,运河物产文化、水景文化、戏曲文化、庙会集市文化和民俗风情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综上所述,通过江、湖、河、海、溪“五水共导”的城市治水,杭州优化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系统,提升了城市品质,构筑起了“宜居家园”,收获了国内外广泛好评,并荣获多项奖项和荣誉称号。比如:联合国人居奖(2001年,联合国人居署授予杭州)、国际花园城市(2002年、2004年,国际公园协会授予杭州)、中国最美的湖(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授予西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授予杭州)、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06年,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东方休闲之都(2006年,世界休闲组织授予杭州)、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2004年、2006年,《瞭望东方周刊》等)、“中国幸福城市”第一名(2006年,《小康》、新浪网、央视国际、中国网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与国家旅游局授予杭州)、中华环境奖(2007年,全国唯一获奖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