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媒介话语的杂糅

不同媒介话语的杂糅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前的新闻话语体系一般是按照媒介介质类别划分的,报纸语言与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围绕关系和对话形成“杂糅”话语成为社会化媒体对新闻话语的再定义。社会化媒体新闻话语体系在音位、语素、词和句子四个方面均出现了杂糅现象。二是语态结构的杂糅。

以前的新闻话语体系一般是按照媒介介质类别划分的,报纸语言与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如今,媒介形态的融合趋势凸显,社会化媒体涵盖了众多媒体形态的特征,新闻话语体系也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杂糅的特点。社会化媒体的新闻话语吸纳了传统新闻话语和网络语言之所长,创造出一种新的、极为丰富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正在向传统新闻话语渗透,促使、“倒逼”传统新闻话语的改进和创新

类似这样的报道,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的话语进行杂糅,创造出更为多样化、模块化的报道形态,将成为未来新闻报道的一个常态。模块化是以社会化媒体为基础的新闻话语体系的一大特色,它从内容的主题出发,形成一个个既可以自由组合又分别独立的报道模块,按需配置报道,自由组合报道的形态和语态。模块化的报道不仅有利于新闻在不同平台的多媒体呈现,也方便了用户的采用。

严肃庄重、直截了当、简明扼要是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话语的显著特征,那是一种纯粹的、有些“正统的”、一丝不苟的语言。即便有图片、图表和音视频的配合,也是为了“如虎添翼”,让新闻更准确地传达要义。在第二章中提到的“倒金字塔”结构和“5W”范式是传统新闻写作遵循的典范,被专业媒体机构奉为圭臬。而“常规范畴”之间的关联又成为新闻话语分析的典型模式,受到推崇。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这种新闻话语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网络媒体引入了技术语言,重新定义了新闻话语,创造了一种“多媒体语法”,包括加标签、超链接、评论、信息制图、多媒体呈现、互动地图等。技术语言使新闻媒体的报道更有科技含量,对千禧一代更具吸引力,也使新闻网站跳出了“报纸电子版”的窠臼,迎来“Web 2.0”和“Web 3.0”时代。更进一步,技术语言为传统新闻话语注入了新的活力,旧的、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富有时代特征和感染力的网络语言和口语化表达。

围绕关系和对话形成“杂糅”话语成为社会化媒体对新闻话语的再定义。这种杂糅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结构的杂糅。语言结构包括音位、语素、词、句子四个部分。其中,音位是一组声音,这组声音是相互关联、不加分别的,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与词的语音形式相区别。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叶蜚声、徐通锵,2010)。社会化媒体新闻话语体系在音位、语素、词和句子四个方面均出现了杂糅现象。在音位方面,中外语言在新闻产品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声调在英语中只是用来表达感情,但是,不同的声调在汉语中代表特定的意义。本章案例中将要提到的月球车玉兔微博的贴文“Hi,有人在吗?”采用中英文夹杂的方式,声调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受众的理解。下文还将提到国外媒体新闻对玉兔微博的翻译中反复出现汉语拼音的“Yutu”,可见,音位的杂糅在新闻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语素和词方面,大量引入了网络用语和口语中的语素和词汇,比如“萌萌哒”“自拍”“链接”“转发”“潜水”[1]“不明觉厉”[2]等。在句子方面,类似的例子就更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是语态结构的杂糅。传统新闻一般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陈述句的语法,配以纯文字、图文配合、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社会化媒体语境下,在文字部分,有更多的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出现,这是为了唤醒受众的好奇心,营造与受众对话的氛围。在图文配合上,比较流行的是图文混编,可视化趋势明显。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按需采用、混合搭配成为常态,更多的图片和视频代替了长篇累牍的文字。以Facebook和YouTube为例,前者是以图片分享起家的社会化媒体,上面的新闻也延续了图片展示为主的风格;后者则是视频分享网站,因此,视频新闻短片是该网站上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要产品。在对新华社社会化媒体运维团队的观察中发现,编辑们每天都在总结什么样的语态适合社会化媒体传播,什么样的语态应该避免出现。一位Facebook运维编辑曾在例会上说:“Facebook稿件需要编辑站在海外受众视角多花心思完善包装,有时直接照贴通稿图片和说明不足以成为一条适于传播的完整图集稿。”[3]

三是话语层面的杂糅。穿梭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不断创新是全媒体新闻生产的特点。在话语层面的杂糅也是从这三个点出发:首先,由于社会化媒体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使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沟通起来非常便捷,因此,在话语上的互相影响也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刻。其次,新老媒体之间的互相渗透也带来了新老话语之间的交织。传统媒体纷纷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开设账号,社会化媒体平台借助传统媒体品牌的影响力在内容领域持续发力,二者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注册“账号”那么简单,更多地体现在话语上的整合和彼此促进。特别是传统的新闻话语,借鉴了许多来自网络的话语,从而形成亦庄亦谐的新式新闻话语。第三,基于对话新闻学理论的创新实践没有止境,媒体精英们和草根内容生产者们持续不断地通过实践对新闻话语进行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