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组织和记者的角色定位

媒介组织和记者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媒介组织和记者的角色定位第一节 突发事件报道与新闻媒体角色调适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媒体沉默与流言因我国的独特国情,长期以来,新闻主管部门本着传统的“新闻即宣传”的观念,将新闻媒体及时、客观报道突发事件与“维护社会稳定”对立起来。规定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应当向民众及时、准确、全面发布信息。

第二章 媒介组织和记者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突发事件报道与新闻媒体角色调适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媒体沉默与流言

因我国的独特国情,长期以来,新闻主管部门本着传统的“新闻即宣传”的观念,将新闻媒体及时、客观报道突发事件与“维护社会稳定”对立起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而害怕被媒体曝光,千方百计地阻挠来自媒体和社会的监督。这些落后的观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形同虚设,而新闻媒体的“闭目塞听”更造成了新闻传播的中断和信息的缺失,使得事件的真相长时间内无法让公众知晓,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受损。

鉴于SARS的教训,国务院在2003年5月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规定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应当向民众及时、准确、全面发布信息。随后,国务院相继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为我国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毋庸讳言,突发性事件都会给当地政府工作带来一些影响,政府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面前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不可否认这么一个经验教训:无数的实践证明,政府和新闻媒体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并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保全当地政府的名声;相反,信息传播的堵塞会给其他传播途径提供发挥的空间,缺乏权威的信息来源渠道,公众对谣言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容易听信和盲从谣言,导致恐慌情绪的蔓延,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最终损害政府的声誉。很显然,2003年SARS肆虐给了中国官方和民间一个惨痛教训:部分官员刻意隐瞒事实真相,[1]媒体未及时披露事件真相,SARS疫情未加防范导致大规模爆发,进而引起公众恐慌情绪的蔓延,政府在控制疫情工作上陷入了被动的境地,人为增加了控制疫情的难度。而反观SARS事件之后的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的管理与媒体报道,中国政府和媒体都做到了公开、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布疫情和处置进展,既控制了疫情,又稳定了社会情绪。

过去的事实证明,及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能争取到主动权,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否则,事后的被动解释只会加重民众对信息真实的怀疑,无形中增加政府和相关部门处理事件的成本,损害政府和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政府和新闻媒体应该分别制定有效的应急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能够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对外及时、客观地发布事件的最新信息,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二、突发事件报道的调控与机制建立

1.新闻记者职业精神回归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必须遵循的规则,中国虽无成文的新闻职业规范与道德操守,但有中国记者协会公布的新闻工作者条例,[2]每一个从业者都有义务恪守条例的原则。目前我国新闻界所存在的大问题不容忽视——一些记者的新闻职业行为有悖中国记协所规定的职业道德准则,比如,有的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有意地夸大新闻事实,有的甚至造假;有的记者基本上不深入新闻现场和“基层”,[3]完全依托于自媒体的信息发布新闻报道,放弃了对新闻真实的追求;更有甚者,有偿不闻或有偿即闻,比如山西霍干河煤矿矿难时,记者“排队领封口费”。凡此种种有悖于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现象警醒我们:对习惯于监督他人的传媒业而言,自律和相互之间的监督很重要。新闻记者应当坚持职业精神,胸怀新闻理想

2.新闻公开遵循法律制度

随着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信息公开走向法治化、制度化。对媒体而言,新闻报道也可以参考上述法律法规来规范自身,同时也可以借助于这些法律法规理直气壮地“按新闻规律办事”,不必忌惮某些政府部门和个人的干涉。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彻底消除了外国媒体对采访权限的疑虑。正如一些学者指出: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法规、规定与组织规范,使得新闻传媒及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时,不仅有法规等作为自我保护的制度屏障,而且可以用这些法规与规定作为选择、定性与见报的依据。”[4]

案例2-1

【案例提示】

1998年,“朔州假酒案”五个大字在一夜之间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各类媒体上。朔州出售的散装白酒中,甲醇含量比一般的酒含量高出近90个百分点,用甲醇和自来水勾兑的这种液体其实已经不能称作是酒,而是毒药!一个月后,相关数字被统计出来:在“朔州假酒案”中,死亡人数达到27人,残疾人数大约100人。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一下子让数不清的人陷入震惊之中。《谁为生命设防》追根溯源,揭露毒酒事件暴露的种种问题,记者和新闻媒体自觉担负起了“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实地探访事发地,用事实说话,并将个人见闻和思考结合,直指假酒背后深刻的原因——对生命的漠视。

谁为生命设防

——山西假酒中毒事件暴露的诸多问题

震惊全国的山西省朔州、灵丘等地的假酒中毒事件,造成27人死亡,这些无辜的受害者都是些最最普通的农民,他们生活拮据,只是到了春节才放开大喝。死亡人数最多的朔州地区,是山西省较为贫困的地区,这里的农民因囊中有限,大都饮用散装白酒,1斤散装白酒在当地卖1.2元。

在朔州看守所,此次事件的犯罪嫌疑人——销售假酒的杨万才对记者说,在他经营酒类长达3年的时间里,卫生防疫、质量检测等政府职能部门从未去检查过。

我们在朔州采访朔州市卫生防疫站站长翟伟时,翟告诉记者,按有关规定对散白酒经销企业应作定期检查。但由于人员编制不到位,现在还难以做到。

这次造假酒的主角之一、山西省文水县胡兰镇贯家堡村村民王青华,1989年曾因制造冒牌酒被判刑1年。

村支书孟云龙是该村土生土长的干部,曾在该村任7年多的副村长。问及王青华在该村造假酒的情况,孟书记说“我不太清楚”。

孟锁扣是该村的村长,孟村长说王家的情况他不太了解,出事以前他从来没去过王青华家,出事后每天都来看一看。

记者在该村采访时发现,挨着王青华家的几个村民院子里均有土造的蒸馏设备。知情者告诉记者,这些村民亦都无照长年从事酒类生产。事实上,正是这些无照生产白酒的土作坊,成了酿造毒酒的温床和基地。如果事先和平日能严格管理,有所防范,事件何以发生?

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气愤地说:村里有人造假酒,乡党委书记、乡长、村支书、村长居然不知道!我不相信!

记者在太原市采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时,对甲醇中毒案屡次发生表示不解,该官员表示,甲醇在我国并未作为专控商品对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生产到销售管理难度很大。这是否意味着尽管假酒伤亡案屡屡发生,且每次都有甲醇问题,但事实上并不能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我国白酒生产厂家过多过滥的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名酒厂家周围,假酒生产风起云涌。目前登记在册的白酒生产厂家就有46 000家,且有不计其数的未登记的“家庭小厂”。江苏一个小镇就有酒厂百余家。大厂周围的小厂星罗棋布。与此同时,流通秩序相当混乱。全国打假办副主任叶柏林说,在山西调查假酒案时发现,有些经销商连账本都没有,只有何人欠了钱的记载,酒的去向,一概不明。可以说,山西这一恶性事件是某些地方长期以来搞地方保护、打假不力的一次大爆发。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中华工商时报》1998年2月9日,记者刘坚、何力文)

【案例分析】

这篇报道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名副其实的深度报道。报道所揭示出来的新闻事实全部建立在记者扎实的采访的基础之上,报道中所提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代表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我国的舆论环境并不是很开放,类似这样的监督报道很难做公开报道,记者的采访也是阻碍重重。《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凭着坚实的采写功底,从有限的采访材料中精挑细选,将最富代表意义的事实材料摆到了读者面前,既简明扼要,又富有说服力。

这篇报道没有停留于事件的表面,而是层层剥开,将问题的核心暴露在读者的面前:山西这一恶性事件是某些地方长期以来搞地方保护、打假不力的一次大爆发。透过这篇扎实的报道,读者自然能够得出结论: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属必然,这也正是新闻报道的主题,发人深省。

第二节 媒体功能定位和记者角色定位

一、环境监测与危机预警

近年来,我国社会矛盾突出,社会问题频繁发生,新闻传播的预警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媒体的预警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的预警功能是指对可能严重影响公众生活和社会安定的新闻进行预测、预报、发布警示性信息提醒社会各界。预警促使事件为公众广泛知晓、促使公众态度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化、促使公众积极采取相应行动。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的预警责任更为重要。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预警可以有效地指导和警示公众行为、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减少灾难损失,让处在风险之中的人们能够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获取信息,然后组织自救和互救。

对于一线的新闻人来说,具体的操作为:力争强化五种意识,尽力做好突发事件尤其是危机事件的预警报道。

1.前瞻意识:确保信息发布的“第一时间”效应

新闻的预警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它是在对现有事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事实做预警性报道,比传统新闻的“及时性”或“快捷性”更胜一筹,超越了时间的正常进度。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冰雪灾害发生后,湖南等地一度出现交通不畅、人车滞留、民心不安的情势。针对这一情况,湖南当地媒体及时刊发和播发交通路况信息、交通线路指南及《给因冰灾滞留京珠高速湖南段车辆司乘人员的信》,[5]就冰雪灾害可能延续和交通不便可能进一步加剧等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预警。在抗冰救灾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媒体又提前开展了“专家支招 救灾补损”的报道,指导农民合理调整避冻区划、加强农作物后期管理等。这样的预警性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释疑解惑作用。

2.时效意识:确保信息畅通快捷

受传统观念与机制的束缚,国内一些媒体对于重大突发事件采取了低调或隐晦的报道模式。比如,在安徽省阜阳市手足口病[6]初发期,疫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媒体也未及时报道,导致流言肆虐、人心惶惶。面对这种危急状况,在国务院和卫生部的直接干预下,当地政府和媒体开始宣传防病治病的方法,指导当地民众采取适当有效的预防措施,使大家了解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传染病、患者一般会自动康复等知识。之后,媒体的报道更紧贴手足口病疫情的进程,不断发布最新的疫情动态、专家意见、防治指南。专业预警击破了不负责任的谣传,民众心态稳定,恐慌情绪得到有效平息。

3.服务意识:确保信息质量高质有效

新闻的预警功能,即通过预言“危害”而令受众把握“危害”,最终达到防备、消除或减少“危害”的目的。因此,在采写和编辑这类新闻报道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提供对受众有用的、富有建设性的信息,让受众可以根据报道寻找解决办法。

2008年,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公开报道源自9月9日《兰州晨报》率先刊发的《14名婴儿同患“肾结石”》,披露了兰州一家医院6月28日以来收治14名长期食用某品牌奶粉、患肾结石的农村婴儿。《华商报》和《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紧随其后,报道甘、陕、苏等地都发现了食用相同品牌奶粉的数十例婴幼儿肾结石患者。《兰州晨报》等媒体提前发出预警信息,揭开了奶粉行业黑幕的冰山一角,部分切断了有毒奶粉对婴幼儿的继续戕害。同时,这样的报道也提示消费者注意防范并注意奶粉的挑选。很显然,媒体在报道中确保信息质量高效可以起到服务于社会的重大作用,帮助社会公众廓清视野、把握实情、优化对策,这也是政府管理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前提和基础。

4.伦理规范意识:确保信息传播准确无误

重大突发事件因冲突强烈、矛盾激化,对人们心理上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所以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但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都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递信息、展示突发性危机的方方面面,而是要让新闻舆论为建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信息环境发挥作用,有利于稳定人心,有利于危机的最终解决。尤其是危机事件中的预警报道,由于事件尚处于初始或者萌芽状态,演变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媒体更要注意做到适度。对尚未核实的事因、背景,绝不能为“抢新闻”和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渲染情绪、激化矛盾,给危机事件的处理添乱。

5.良性互动意识:确保预警报道顺利进行

社会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不断产生矛盾而又能化解矛盾的和谐。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转型期,利益的多元、文化的多元和价值观念的多元等处于纵横交错的大纠葛、大碰撞时期,因此,在各阶层、各社会组织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任何社会矛盾都有一个形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政府和社会公众如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就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反之,如果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就可能使矛盾加剧,转化成现实的公共危机,大大伤及公众和社会甚至是国家利益。政府部门和媒体应从这一角度充分认识预警报道的重要意义。比如轰动一时的“8·19”白宝山特大持枪抢劫案[7],罪犯白宝山在北京、河北、新疆等地袭军袭警,先后抢枪3支,抢钱100多万元,打死打伤15人。“8·19”白宝山特大持枪抢劫案的作案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被列为“1997中国刑侦第一案”、“世界刑侦第三案”。而这个案件前后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最终告破,第一起案件案发后,国内媒体全部保持缄默,也没有发出任何预警信息,案件只是局限于公安系统内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白宝山案件的逐步升级。

当前我国国内新闻媒体的预警工作环境依旧面临诸多困难。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没有确实根据,新闻媒体贸然地推测报道将可能面临诉讼风险;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部门为了政绩和面子,容不得新闻媒体哪怕是轻微的批评。在舆论环境的压力下,媒体采编人员很难有足够的勇气和事实依据对未暴露的问题进行超前报道。

二、信息传递与引导舆论

依据传播学特点和媒体的职责,媒体突发事件报道可概括为“明”、“快”、“稳”、“广”。

1.所谓“明”

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明确无误,传播的观点鲜明,即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不但客观传播事实,而且要从大量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鲜明的观点,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影响受众——以观点引导民众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在危机事件中,人们因为恐慌情绪及有效信息的缺乏,往往来不及辨别事实的真相,盲目相信接触到的信息(包括流言、谣言),加之国际政治环境复杂,某些势力可能借危机事件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主流媒体更需要强化观点的引导。在一些重大事故发生后,许多媒体及时发表新闻评论,一方面进一步解释灾难事故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从正面引导公众走出悲伤的阴影。[8]这些响亮的声音,超越了新闻事实本身,大大提振了全国人民抗灾救灾的信心和决心。公开透明、观点鲜明的信息发布,最大限度地遏制了谣言的流传。

2.所谓“快”

就是要及时报道,满足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对信息的异常渴求。突发事件的传播学特点,就包括信息的突发性和受众对信息的“渴望”。媒体及时报道事件的动态和应对进展,既是自身的职责所在,也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有力手段。及时而权威的报道,不但塑造了我国政府及时、公开、透明的崭新形象,而且极大满足了国际国内对灾情的知情权,对调动各方力量为救灾和减少事故损失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3.所谓“稳”

就是要站稳立场,这是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基本前提。在整个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以一种什么样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来进行,决定着新闻的基本格调和导向是否正确、鲜明及有力。要做到站“稳”立场。比如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温州动车事故等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一些媒体在报道的立场上出现问题,误导公众,影响了事件的妥善处置。当然,媒体也要避免另一种情况——过于保守,比如我国在“非典”中的媒体集体失语失去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公众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准确信息,谣言四散,加剧了恐慌。

4.所谓“广”

全面报道是满足人们对公共危机事件信息渴求的重要方面。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量大,人们需要知道各个方面的情况。及时、权威的多方面多媒体的信息公开与披露,不仅是突发事件处置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府明确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所规定的,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明确要求突发事件的各类信息应当及时向全社会公布,不得隐瞒。自2008年起,中国内地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人为的事故等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报道。即使某些事件发生后,也有一些谣言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相关职能部门针对部分地区流传的谣言在第一时间通过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及时辟谣。随后,各省市的政府部门迅速通过电视滚动字幕、插播新闻、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及时、持续地发布各种各样的有关信息。媒体从不同角度全面报道,既可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也可以避免片面报道产生的误解。

三、社会协调与情绪疏导

大众传播对社会具有“社会协调”功能,[9]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这个功能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重大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对原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秩序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由于利益格局调整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较大,公共危机事件演变成社会危机的风险较大。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通过传递党和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信心和举措,不但可以更好地沟通党群关系,也可以有助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效率。综观世界各国,危机事件后政府往往与媒体配合默契。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受事件影响的人群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慌、急躁、无助、沮丧等不良情绪反应。这些不良情绪的蔓延,不但影响着事件解决的进程,甚至容易引起新的危机事件的发生。媒体运用影响力广泛的优势,引导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走出危机事件的阴影,对事件的处理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危机事件的应对,需要专门知识。比如地震发生后,怎么应对余震,怎么防范次生灾害等,都需要专门培训。媒体有责任进行这方面专门知识的介绍,消除人们的不良情绪,降低灾害导致的损失。

四、抚慰心灵与舆论反思

突发事件过程之中和之后,公众的心理处于极度紧张、痛苦、不安等等状态,同时,公众都会追问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媒体的安抚和反思如果能够在这个特殊时期得到充分表现,那么,媒体所独具的社会功能也能得到有效发挥。

其一,媒体的心理安抚作用。从多次突发事件之后的事态发展来看,突发事件中媒体的安抚功能相当强大,人们正是从新闻媒体中得知灾情和政府的处置举措,从而人心安定,受伤者的心灵得到抚慰,此时政府的呼吁和指令通过媒体能最大限度、最有信度地传播开来。比如国内许多媒体对乌鲁木齐“7·5”事件的报道,新闻标题中一些出现频度比较高的语汇,既带有引导舆论的性质,也具有心理抚慰功能。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团结、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各族、发展”;另外,“共同、生活、生产、秩序、爱、和谐、民生、恢复”出现频率也较高;此外,“正常、珍惜、维稳、慰问、建设、信心、统一、祥和、安定、有序”等也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其二,媒体的精神鼓舞作用。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受灾群众最需要的是战胜灾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及自救的方法、他救的方法和战胜困难的方法。媒体的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能创造出神奇的力量,在精神上鼓舞人们奋勇向前。

其三是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随着抗灾的步步演进,人们的思绪会不断地转换,同时,身处灾难中的人群最容易受伤、最容易激动,也最容易意气用事地将责任归于一方而不及其余,这时的舆论引导就显得相当的重要,需要慎重把握和必要控制。在群众情绪容易失控的情况下,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酿成巨大的灾祸,而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无论是政府,还是宣传主管部门、媒体,抑或受众,面对突发事件,都应冷静面对,妥善处理,让新闻报道成为善后工作的动力机,防患未然的播种机,社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助推器。

需要指出的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心理抚慰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三个阶段虽然有侧重点的不同,但并非截然分开的,在每一阶段都有体现。及时传播相关信息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有效的舆论引导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抚慰,三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全面地体现媒体的心理抚慰功能。

案例2-2

【案例提示】

2011年7月23日,时任海峡之声记者刘洪涛乘坐D301次动车回闽,晚上8:40分左右,该车在浙江温州双屿路段与D3115次动车追尾。这次重特大动车事故发生时,刘洪涛恰好在悬挂于高架桥和地面之间的车厢里,他用了20多分钟才从十几米高的半空中成功逃生。顾不上受伤的剧痛和身上的擦伤,他边与电台联系,边展开现场采访。在自救成功2分钟之后,便在21:00播出的《海峡广角镜》节目中发出了第一条来自7·23动车事故现场的详细报道。随后对事故救援进行了跟踪采访,形成了连续报道。在本次事件中,记者刘洪涛本是一名普通的乘客,凭着敏锐的记者职业意识很快由乘客的角色转换为记者的角色,将第一现场好的坏的情况都做了报道,同时对即将可能到来的一些危机情况也作了预测。从整体上看,这一组报道还有着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7·23”动车事故大救援

2011年7月23~24日

之一:温州双屿路段发生动车事故温州消防第一时间投入救援

逸舟:这里是海峡之声新闻广播正在为您播出的《海峡广角镜》,现在是北京时间21:00整。听众朋友,现在插播一条突发新闻。今晚20:40分左右,由北京发往福州的D301次动车发生了严重车祸,本台记者洪涛就在这趟列车上,他刚刚爬出车厢。接下来我们来连线洪涛,了解现场的情况。

洪涛:这趟列车是从北京开往福州的D301次。我是今天下午2:11分左右从南京上车,现在车行驶到达的是浙江温州的双屿境内。刚刚这趟列车突然发生翻车事故,前几节车厢冲破了高架桥的轨道,掉到了地面上。前三节车厢,基本上已经粉碎,我所在的第四节车厢正好是架在天桥和地面之间,我往下看,原来是平行的通道已经(变成)向下的很深的通道了。我当时已经进入梦乡,突然间,车发生很大的摇晃,然后所有的电都停了,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用手机打开亮光,找到我的鞋,找到我的旅行包,然后把(包厢)门推开、(用旅行包)架住,看到下面有一些旅客自行把车玻璃敲碎,然后从底下两节车厢连接的折断处爬出来。我也顺着平时(过道)边上的观光扶手爬下来,然后从底下钻出来,看到地面上已经有一些躺着的人,可能会有一些伤亡数字,因为现在场面特别地混乱,还不太好确切这些。120急救车马上就赶到,现在消防车已经到达了,现场聚集了很多围观的周围的群众。目前我掌握的情况就是这些,因为现在我的情绪可能还有点波动,我的腿还有点发软。

逸舟:洪涛,你刚才说救护车很快就会到了,那目前还有其他一些救助力量到达现场了吗?那么,现在现场的其他乘客,他们情绪怎么样?

洪涛:后面的车厢都在铁轨上,没有动,所以后面的旅客应该是比较安全的,现在最主要的就是一、二、三节车厢和第四节车厢。前三节车厢,我看粉碎比较大,三四节车厢的连接处可能有人员困在中间出不来,我出来的时候看见有一位妇女,脚可能受伤,走不动,里面可能有她的亲戚,她在哭喊,孩子也一直跟妈妈说:妈妈,对不起!对不起!我现在身旁就抬过来一个大哥,浑身是血,还有一位女士。现在救援的人员正在陆陆续续(赶来)。救护车还没有到,温州消防的人员正在把里面的伤员一个一个往外抬,目前情况就是这些。

逸舟:洪涛,你在那边一定要注意安全,和我们保持联系,注意安全!

之二:医疗救护力量到达救援人员全力救人

逸舟:这里是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正在播出的《海峡广角镜》,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21:15分,我们继续来关注温州动车事故的消息。据刚才本台记者洪涛的连线报道,温州消防官兵已经在第一时间展开现场救援,大型破拆设备和周围部分群众也投入了救援。现在再次接通洪涛的电话,了解现场的最新情况。洪涛,我现在听到你身边有救护车呼啸的声音。

洪涛:对,现在温州市急救中心的好几辆(救护)车已经赶到了,现在救援工作基本上是在顺利地展开了,受伤的人员正被陆陆续续地往车上运。我现在还在事故的现场,最新了解到的情况是,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两辆车相撞,一辆从温州开往杭州方向的动车正好停靠,我所乘坐的从北京到福州的D301次没有注意到这辆车,所以撞上,导致我所乘坐的D301次前三节车厢从高架桥上摔了下来,第四节车厢横跨在高架桥和地面之间。前三节车厢伤亡的情况可能会比较严重,我刚才在第一现场看到的情况,受伤的人还比较多,有些人可能(已经去世),我现在没法判断他们到底是不是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动作,包括刚才我旁边的一位大姐,躺在地上,呼吸非常微弱,旁边一些好心人在给她按压胸腔,大喊救护人员,后来是被消防的救护人员抬上了救护车,祝愿这位大姐能够挺过这一关。还有一些小孩也受了重伤。

逸舟:洪涛,你刚才提到,从第四车厢往后,其他乘客目前是安全的,那么,现在这些乘客有没有相关部门来对他们进行一些帮助或者安置?

洪涛:(D301整列车)一共16节车厢,从第五节车厢往后,后面的旅客还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列车还在铁轨上,就是没有电了。他们说,第四节车厢,我所坐的这节,虽然斜跨了下来,是竖的,目前也比较安全,不会发生倾倒或者火灾或者爆炸这类的事故。在后续安排方面,目前还没有进展到这一步,他们都在忙着救人。因为车厢摔下来以后,有的地方封闭比较严密,他们在敲啊,打啊,把人往外拉,确实救援工作也比较艰难。

逸舟:谢谢洪涛给我们带来最新的消息,你在那边还是要注意安全,跟我们保持联系。

之三:坚守在现场守护住希望

(救援现场)听众朋友,今天下午5点多,温州消防的搜救人员在对高架桥上的损毁车厢进行清理时,发现了一名幸存的小女孩。

解放军118医院应急医疗分队队长、五官科主任罗光华:[出录音]当前方的清理队发现了她以后,我们医疗队非常快地跑到高架桥上面,马上就到了现场,帮助工作人员把她抬出来。当时,她被夹在钢板里面,把缝撬开以后,慢慢移出来,发现小女孩生命体征还比较平稳,我们对她进行了简单包扎,立即就转送到了我们医院。[录音止]

这名被救的小女孩名叫项炜伊,今年只有两岁多。据医生介绍,孩子的伤势比较严重,但暂时没有生命危险。她现在正在解放军118医院的抢救室接受手术治疗。由于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将近21个小时,所以,孩子在被发现的时候,现场的医疗救援队只剩下了解放军118医院的应急医疗分队,他们第一时间的医疗救助为孩子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解放军118医院应急医疗分队队长、五官科主任罗光华:[出录音]当时天气也很热,说实在话,我们已经坚守了将近20个小时,身体也相当疲劳。[录音止]

动车事故发生一个多小时之后,距事发现场有40分钟车程的解放军118医院才得到消息,与此同时,有事故伤员也陆续被送到他们医院。解放军118医院立即启动了战时应急预案。

[出罗光华录音]一个方面,把所有科主任以及医疗骨干全部集中起来,对在院的(伤员)进行抢救,另外一方面,就是组织20人的应急医疗分队奔赴现场。[录音止]

在接到消息5分钟之后,解放军118医院的应急医疗分队就赶往了事故现场。但到达现场后,事故的紧急救援已经结束,这让他们有些懊恼。

[出罗光华录音]我们得到消息相对比较晚,我们医院距事故现场也比较远,去了以后,没有能够救助到事故现场的伤员,但是院长、政委讲:只要在清理现场,可能就有希望,我们就是要坚守。所以,我们坚持了下来,而且等到了希望。[录音止]

由于目前事故现场的清理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项炜伊很可能会成为这次动车事故救援当中获救的最后一名幸存者。解放军118医院的官兵用军人的坚守,守护了这最后的一丝希望。祝愿孩子早日康复,希望为她铺就了生命通道的橄榄绿让她的生命更加翠绿。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海峡广角镜》等海峡之声记者郑逸舟、洪涛温州采访报道)

【案例分析】

以上这一组连续报道从记者自身情况说起,到温州的消防官兵迅速反应,再到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展开救援,最后到解放军118医院的应急医疗分队坚守20多个小时,为最后一名幸存者——小女孩项炜伊提供了及时的专业医疗救助;从大型机械驰援,破拆坚固车体,争分夺秒救人,到周围群众积极增援;从温州市医疗救助力量及时赶到,到温州各区县医院全部出动参与救援;从周围群众率先自发投入救援,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到温州市民排队献血,解决了救援血液告急的问题;从大量安全旅客的转移安置,到灾后心理救助的及时跟进……

该连续报道脉络清晰,前后呼应,紧跟救援进展层层递进,全景式展现了动车事故发生后,中国的民间力量与专业力量、地方政府与当地军队联动聚能,迅速展开救援的整个过程与感人故事,鲜明、全面、生动地反映了重大事故面前,“救人第一”的人道主义精神,散发着浓烈的人文关怀温情。该连续报道采用记者直播连线和现场录音报道的形式,时效性和现场感强,充满感染力,给人震撼,令人回味。该连续报道的文字稿件还通过海峡之声网以及其他多种传播平台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尤为可贵的是,在事故发生26个小时之内,无官方信息发布的情况下,该连续报道紧扣舆论关切,利用舆论先导和记者亲历的优势,以及时、全面的报道主动实施了舆论引导,充分发挥了媒体功能,也展示了一名全能记者的辨别力、洞察力和专业素质。

案例2-3

【案例提示】

2010年8月8日,特大暴洪泥石流袭击舟曲县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记录了记者第一时间在现场看到的场景,讲述了灾难发生时幸存者的经历,报道了幸存者和子弟兵抢救生命的情况。从报道中可以看出,灾难发生后,记者迅速赶到灾难现场。也可以从报道中感觉到,当时的事发现场一片混乱,可以断定,当时的情景是这样:没有人、没有部门能说清这次突发事件究竟是什么状况,一切都给人感觉是“手足无措”。据记者后来回忆,在接受采访时,采访对象大多处于悲痛中,采访是在哭泣声和断断续续的表述中完成的,采访难度非常大。行走时一不小心就掉到泥淖中去,采访环境很危险。在分分秒秒就能决定一条生命存亡的情况下采访,记者的心理压力非常大。经过艰难的努力,一直采访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终于摸清了基本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现场素材。然后记者们在车上口述各自了解到的情况,整理写成了这篇报道。这一则报道在第一时间传递出灾区的真实状况,但并未拘泥于眼见的事实,一方面将残酷灾难惨状和盘托出,一方面将笔触对准抢险救灾的感人画面,给人悲痛之感的同时又传递出丝丝温情,给人以希望。

抢救生命争分夺秒(节选)

——舟曲特大泥石流抢险救援现场目击

8月7日深夜,一场特大暴洪泥石流袭击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城。县城由北向南约5公里长、500米宽的区域被夷为平地,其中居住的2 000多名群众、约300户人家,大部分没能第一时间逃生。

灾难袭来

2010年刚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回到舟曲的白成香,举着两只手形容:“当时只听见‘轰轰轰’的声音,好像天爆炸了。”他接着听到有人喊“快跑、快跑”,就冲出房门一口气跑到了山上。

白成香指着一个地方说,“那是我的家,我五姨妈、表妹、表妹的两个孩子,都埋在那下边了。”白成香指的那块地方,现在看过去只是一片泥泞的平地,什么也没有。

在当地群众称为“北街”的地方,原来中间是一条小沟,沟里面水很少,沟两边是居民区。而现在中间是一条小河,两边全是淤泥和砂石,那些曾经的民居一夜间荡然无存。

在通向“北街”的巷道里,淤泥堆满了地面。人们用铁皮、木板、砖头搭出了一条临时通道。踩上去软软的,一不小心就会陷在淤泥里。

在靠近“北街”的地方,一栋三层楼的一楼只剩几根柱子,空空荡荡地支撑着白色的楼体。二、三楼则歪歪斜斜,仿佛被巨人的手捏了几把。

8月8日19时许,4名解放军战士抬着一副担架从这座楼房前经过,担架上用暗花被子盖着一位遇难者的遗体。后面5名解放军战士抬着另一副担架,一条看不出颜色的床单裹着遇难者的遗体。

舟曲县城东西长近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居住着4万多人。每逢夏季,凭着它的秀美和精致,引得众多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甘南素有“西藏缩影”之谓,舟曲就像镶嵌在甘南山区的一块碧玉,深藏在密林之中。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常居当地的人们没有见过,而且在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坚强山城

废墟、残垣。一夜浩劫,使得曾经秀美的舟曲山城满目疮痍。舟曲的灾情牵动着众人心,国家领导人来了,解放军、武警官兵来了,民兵来了,十里八乡的群众也来了……救人!赶紧救人!废墟上,传递着同一种迫切的声音。

“快!县城发生泥石流,赶快组织人员前来救援。”8日凌晨零时许,舟曲县立节乡党委书记李学振接到舟曲县委电话通知。“快,赶紧通知各村组织人员。”接完电话后,李学振立即作出安排。

早上6时,立节乡政府大院内,由立节乡干部、各村群众、民兵组成的100余人的救援队伍集结出发,奔赴38公里外的舟曲县城。与此同时,邻近县城的大峪、憨班、丰迭等多个乡镇组织的干部群众救援队伍也奔赴救灾现场。县城周边的一些群众闻讯后,也带着铁锹,开着农用车紧急赶来。

8时许,立节乡救援人员在现场的一处废墟内发现了一名被困群众。为安全起见,救援群众放下铁锹,用手刨挖,一个多小时后,被困群众安全获救。

在营救被困群众的同时,各乡镇组织的救援队伍成为灾后后勤保障的重要力量:搭建简易通行通道、疏通道路、转移受伤群众……

灾情发生后,舟曲县各相关单位紧急组成党员突击队、救援小分队积极投入抢险救灾之中。

8日上午10时58分,兰州军区某防化团抵达舟曲,这是灾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救援部队。抵达灾区后,600余名官兵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搜救之中。

12时许,部队官兵在舟曲县公安局附近发现一名被困男子,并迅速展开救援。由于被困群众的身体陷在泥石之中,救援人员只好将其身边的石土一点一点清理。一个多小时后,被困男子被救出,但他已经没有生命迹象。

然而,就在救援人员对这名男子身下的一张小桌子进行清理时,竟发现下面藏着一名小男孩。救援人员见状,迅速将其救出。据这名叫秦格拉的小男孩讲,洪水袭来,他的父亲一把将他推入墙边的小桌子下面,并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桌子的缺口……

13时,官兵们在另一处废墟中,发现了5名被困群众,其中3人已无生命迹象,救援官兵立即对卡在门板与房梁中间的一对母子展开营救。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难施救,这对母子成功获救。

16时,防化团官兵在白龙江中发现了一名困在水中的群众。在一名干部的带领下,几名战士穿上救生衣下到水中,将该群众成功营救。至8日21时,防化团已成功救出9名被困群众。

灾情发生后,武警甘南支队舟曲县中队的武警官兵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8日15时,武警甘南支队的300多名武警官兵赶到舟曲灾区,并迅速展开救援。

16时,武警官兵在一处废墟中发现一名被困群众。支队长陈小平现场察看后,立即指挥组成了15人的救援小分队,对这名群众紧急施救。由于被困群众的身子深陷在泥土之中,武警官兵放下工具,15双手同时刨挖。两个小时后,被困群众被刨出,但遗憾的是,由于埋压时间过长,这名群众不幸罹难。

20时,记者在现场看到,20个小时颗粒未进的武警官兵仍在废墟上挥汗如雨,紧张搜救。

灾情发生后,省内各医疗单位及解放军、武警医院组织的医疗小分队紧急赶赴现场。解放军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抵达舟曲后顾不上喝一口水,迅速在现场展开医疗救助。8日19时,一名受伤女子被紧急送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的临时救护点。……

救人!赶紧救人!夜色中,仍有伤员不断送来,医疗救助点上,救治仍在继续。

(《甘肃日报》,2010年8月9日,记者李峰,齐兴福,徐仲英)

【案例分析】

这篇新闻在最短时间内报道了现场的真实情况。灾难刚刚发生,伤亡状况如何,现场情况怎样,是人们最关心的焦点,《抢救生命争分夺秒》正面引导了社会舆论,及时化解了社会上的各种谣传,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履行了媒体和媒体人的社会职责。

《抢救生命争分夺秒》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灾难发生后人们的反应、灾区的悲惨情景、紧急救援的军民奔赴现场展开救援等一一道来。文中有一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总体性的描述:“废墟、残垣。一夜浩劫,使得曾经秀美的舟曲山城满目疮痍。舟曲的灾情牵动着众人心,国家领导人来了,解放军、武警官兵来了,民兵来了,十里八乡的群众也来了……救人!赶紧救人!废墟上,传递着同一种迫切的声音。”文中还有许多细节的描写,这样的描写一方面让读者强烈感受到现场严峻的情形,另一方面也让读者感受到受灾后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一份坚忍,比如,文中写道,“不远处,一对姐妹坐在地上抱着哭泣,姐姐的双脚满是血口子。突然,姐姐喊着让把土堆上的弟弟拉下来,妹妹哭着说:‘全家剩下的最后一条根了,千万不要在土堆上再出事了。’”更重要的是,《抢救生命争分夺秒》传达的是一种生的希望,报道结尾言简意赅又让人久久难以释怀:“救人!赶紧救人!夜色中,仍有伤员不断送来,医疗救助点上,救治仍在继续。”

案例2-4

【案例提示】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报道,有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问世,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编辑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良知、带着使命深入灾区采访报道。很多记者、编辑都是流着眼泪去采访、去写作、去拍摄、去编辑。面对生死考验,新闻人英勇无畏,不怕艰险,怀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情,用手中的笔写下一篇又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文章;新闻人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一个又一个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画面,忠实记录了这一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他们忠实履行了记者的神圣职责与崇高使命。这样的报道给人以温情、温暖,让人们的心归于平静,能够抚平人们心理创伤,抚慰人们的心灵。下面这则报道是汶川地震一周后记者在灾区的见闻,记者用平实而又饱蘸情感的笔调叙述自己眼见的人和物,用有着靓丽、温暖象征意味的“橘子”来表达对北川的哀思和怀念。这一篇报道在众多的汶川地震报道中独树一帜,也是一抹亮色,温暖着人们的心。

献给北川的橘子

[新华社北川2008年5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朱玉]可以看出来,这个满地扔着木耳、大料等调料,还散发着鱼肉腥味的地方,是北川原来繁荣的农贸市场。

尽管它现在瓦砾遍地,塌得不成模样。

地上扔着的,还有大堆的水果。香蕉、苹果,还有枇杷,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北川的特产。

在天府之国中,这也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茶叶,是小小北川的骄傲。

在地震之前,这个北周时就设置的县,正在为建设国家环保城市而努力。至地震时,它距国务院批准设置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不满5年。

气候专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小城。两年前,全国气象、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北川召开,专家学者们对北川神奇的小气候赞不绝口。经权威专家用精密仪器测定,北川夏季的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1万~28万,比周边的中心城市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一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的天数达到200天以上;平均干湿度在70%左右;风速每秒在2米以下;专家们认为,北川的气候环境综合指数比很多著名旅游景区还要优越。因此,北川被誉为中国的达沃斯,后者是瑞士小城,以拥有宜人的气候和发达的旅游业闻名于世。

然而,几分钟,一切都不复存在了,除了北川依然不变的气候,和它伤亡过半但仍然不屈的人民。

但是,在北川几天,还是不能明白,为什么,为什么大自然要如此出重手惩罚这样一个城市,和它平和善良的人民?

走过几个重灾区后,多次历经生死的抢险队员都公认,北川,是他们看到的被地震摧毁得最为惨烈的地方。

临街的一个小食品店,一个妇女显然在地震时看到了从山上被震下、向她扑面而来的巨石。她转身向店里跑,但是,巨石追进了店里,追上了她。

满街都是被砸得身首异处的车辆。最为惨烈的,是一辆似乎正行驶在街头的金色小车。地震几乎成了这辆小车的破拆工具,车子的部件散落于方圆几十米的地方,后半截完全不见了,方向盘严重变形,车钥匙断在钥匙孔里,前保险杠飞在一块巨石边,挡把孤独地躺在5米外的街面上,一只崭新的车轮,自己向后滚出去了10米开外。同行的驾驶员说,单从车胎的纹路看,这是辆新车,跑了怕还不到5千公里。

只能推测哪一个是车子的主人了,这位驾驶着新车,行驶在幸福道路上的主人,在距离车子几米远的地方,巨石下,我们看到了他的手。

搜救人员近乎拼命地搜索幸存者,也以几分钟一个的频率抬出遇难者,但散落于各处的遇难者实在是太多了,或处于几十吨的巨石之下或身居人们尚未发现的废墟之中,是短时间内有限的人力很难将他们拉出的位置。所以,即使发现了身处巨石之下的遇难者,搜救人员只能用黄土将他们暂时掩盖——毕竟,在灾难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抢救生存者,是当务之急。

在尚未完全坍塌的北川长途汽车站院子里,躺着3个遇难者。其中的一个,是一个长发的年轻女子,这个生前看来十分爱美的年轻女人,穿着一条白色的裤子,上面满是已经呈黑色的血迹。她似乎在受伤后,想找到一个平坦地方躺一下,于是,躺在了一块门板上,从此,以睡觉的姿势,安详地一睡不起。

我随手抓了三条编织袋,将3位遇难者的面容遮起——中国人,是极为讲究逝者的尊严的,我没有能力当时掩埋他们,但,给他们一点尊重,这是我当时所能做到的。

北川中学学生宿舍的残骸上,一个毛茸茸的玩具熊,孤独地挂在那里,等候着生死不明的主人。这个学校师生共有3 013人,直到5月17日,仅有1 300余名师生获救。获救的孩子安成斌,北川中学高三七班的学生,在新浪的博客中写道:“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只蝴蝶失去了双翼,它依然会奋力飞舞,一个民族,历经灾难,他会变得更坚强。”

孩子们的坚强,让我十分欣慰,但是,作为一个亲历灾区的记者和一个母亲,我心里为那些在教室里上课而遭遇无妄之灾的孩子而痛。

在北川以往平静安逸的日子里,被父母呵护的学生们,想来是不会缺水果吃的。但是,我不知道,在5月12日,走进课堂之前,孩子们有没有来得及往嘴里塞个水果,或者,喝上一口水?

受了伤,躺在废墟里的你们,会口渴的呀!

从随身携带的东西中,找到了个大橘子。我穿过一排排的救灾帐篷,捧着这个水果,将鲜艳的它郑重其事地放在了北川中学的废墟上,鞠躬。

单薄的水果,是我们厚重的心意。安息吧,可爱的孩子们。

离开北川的车上,我哽咽难言。同行的男记者田雨喝道:“不要哭!”

然后我看到,这个在地震当天就到达灾区,几天之后瘦得几乎脱了形的30岁男人,摘掉眼镜,将一大把餐巾纸堵到自己的眼睛上。

【案例分析】

这一则报道有着独特的魅力。在写作方式上,记者打破“消息就是消息,通讯就是通讯”的文体界限,让新闻语言的形态多元而丰富,语言风格灵活而多变。这是一种以表现记者情感为主的话语形态,其特征是“议论性、抒情性”的,记者在报道中轮换使用描述性话语与讲述性语言,使叙述与议论、抒情等不同语言方式巧妙转换,成功地做到了在叙述中抒发情感,在铺陈情感中展开事实。这种描述具体细节、引述当事者原话以及自然抒发情感的讲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这一则报道还透露出女性记者特有的细腻与温情,记者把自己的直觉、感觉如实地写入了报道之中。一般来说,女性记者在新闻现场有着比男性记者更强的直感,这种直感显得敏锐、细腻,而《献给北川的橘子》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记者把这种敏锐的直觉恰如其分地体现在报道之中。

【注释】

[1]2003年4月20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SARS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高强承认:“由于有关部门信息统计、监测报告、追踪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疫情统计存在较大疏漏,没有做到准确地上报疫情数字。”当晚,新华社发稿称,中共中央决定:免去张文康的卫生部党组书记职务;免去孟学农的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两天后,孟学农请辞北京市市长职务的决定获人大通过。张、孟两人免职的消息立刻成了国际新闻,中国政府形象为之改观。随着卫生部与北京市两位主管官员的去职,中国各地的疫情公布做到了公开、准确、全面和及时,防治SARS进入了全线动员的新阶段。参见龙志.2003:SARS与问责风暴[N],南方都市报,2008-12-23.

[2]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于2009年11月27日公布全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全文可参见中国记协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11/27/content_12550248.htm.

[3]2012年春节开始,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投身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简称为“走转改”)活动中。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使命是以及时、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媒体人的信息传播过程也变得愈加便利、高效、多元和复杂,那么,如何在繁琐庞杂的素材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如何以最贴近群众的视角和心态报道社会生活中已然改变和正在发生改变的基层真人真事?因此,在当前媒体异常发达的新传播语境中,倡导记者深入“基层”有着重要的意义.

[4]童兵.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历史使命[J],新闻爱好者,2008(下半月刊).

[5]信件主要内容为:持续滞留将严重影响你们的身心健康,货物也可能受到损失。我们非常理解你们焦急的心情,正在抓紧采取一切措施,尽快恢复京珠高速公路通行。由于往广东方向滞留的车辆、人员太多,即使恢复通行,行驶也将十分缓慢,到达广东估计要三、四天。绕道走衡枣高速公路,经广西,到广东,估计只要一天多。国务院湖南工作组已经做出安排,你们绕道衡枣高速公路,经广西到广东,湖南、广西境内全免车辆通行费。同时,在衡枣高速公路枣木铺收费站,凭京珠高速进站公路通行卡或本信,给每台车辆补助200元油钱。沿途将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服务。可参见《长沙晚报》,2008-1-31.

[6]2008年3月份以来,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截至5月1日24时,安徽阜阳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 321例,其中22例死亡;有978例正在住院治疗,其中重症病例48人,病危10例;正在接受门诊治疗1 209人;已治愈1 112人。发生在安徽阜阳的疫情由EV71感染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潜伏期为2~7天,病程一般为7~10天。EV71感染引起重症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肠道病毒,重症患儿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患者以婴幼儿为主,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最为常见.

[7]1996年3至4月,北京市石景山区、丰台区连续发生持枪夜袭执勤岗哨的恶性案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多次指示,要北京市公安局尽快破案。白宝山事件,在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刚因盗窃、抢劫罪出狱后不久的白宝山在北京、河北、新疆等地袭击军警,先后抢劫枪支3支,包括当时解放军最先进的制式武器81式自动步枪。打死打伤无辜群众15人,抢劫人民币140多万元。1998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级法院作出宣判:以故意杀人罪,抢夺枪支、弹药罪,抢劫罪,盗窃枪支弹药罪依法判处白宝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98年4月,白宝山被执行枪决.

[8]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些媒体及时发表评论正面引导民众。2008年5月13日,四川日报发表评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震灾》。5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紧急行动起来》.

[9]拉斯韦尔归纳了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分别为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即“三功能说”;赖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正式将传播功能定为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可以看出,“社会协调功能”都是这些传播学者所强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