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播新技术与广播结合引发的思考

传播新技术与广播结合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传播新技术与广播结合引发的思考(一)引发广播媒介形态的改变广播处在一个大的媒介环境中,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媒介,广播技术的变革以及它所带来的广播变革,牵动了整个传媒界。高新技术在广播中的应用,使得传统播音室里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张文俊编著:《当代传媒新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9月第1版。

二、传播新技术与广播结合引发的思考

(一)引发广播媒介形态的改变

广播处在一个大的媒介环境中,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媒介,广播技术的变革以及它所带来的广播变革,牵动了整个传媒界。仅从技术方面来讲,传媒界出现了前所末有的新景象:

第一,导致媒体竞争手段的同质化。各大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纷纷兼合,广播办网络版,广播和电视联合起来办广播电视,报纸办广播杂志、办广播频率。网站传播广播电台的节目,各大广播电台也创建了自己的主页和副页。这些媒介在传播手段上相互借鉴,利用已有的传播资源,开发新的传播渠道。

第二,媒体传播形态的综合化。广播、直播、点播、轮播、浏览、下载、发行、印刷、复制等等,各种媒体传播形态实际上是互相渗透,互为借鉴,综合竞争的。比如说近年来广播媒体传输方式的改革,编采播的技术更新,大量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点播系统的电脑化播出。又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地区广播节目在春节期间实施的两岸广播,也是通过卫星电话的联线进行卫星直播的。还有中央台的网站,中国广播网的大型文艺晚会视频同步直播已经是一个每年实际的播出内容。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范例。

第三,媒体接收终端的相互依附。以前媒体接收装置是相互独立的,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只能进行相应的信号的接收。而随着高精技术的普及,接收装置的小型化、数字化,这些媒体的接收终端出现了相互兼容,移动化和可持化也成为了现实。比如,计算机上装有收音机,手机上也安有收音机,而且现在的手机可以实现上网功能,流览图片和视频。

(二)提升广播从业人员素质

高新技术在带给广播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广播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技术的挑战下,广播从业人员需要从自身开始进行调整。

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具有完整的理论修养、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的职业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在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广播的背景下,广播的操作也呈现了技术化的特色,虽然在广播技术操作的设计中融入了更人性化的界面,但是对相关软件原理的了解,对系统的整体操作的能力,也已成为广播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了。

高新技术在广播中的应用,使得传统播音室里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现场互动的加入,对广播从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了挑战性。许多听众参与直播节目,他们的思想是丰富的,他们的经历也是不同的,在节目的参与过程中,他们所带来的信息直接挑战导播或编辑的反应能力。在电话线切入的同时或是在大量短信当中,究竟什么能采用,什么不适合在节目中出现,都是对导播或编辑现场反应的考验。当然,这种即时的互动更需要高水平的主持人,他们要有把随时参与节目的信息进行组织、整合的能力,使节目听起来流畅并有可听性,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在平时有足够的经验积淀。

制作一档节目,不是靠一两个人或一两个部门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高新技术使节目制作的过程更加细化,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技术应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在操作,由此,广播从业人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需要不断的加强。广播从业人员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才能在节目质量和工作效率上有质的提高。

(三)广播传播理念的变革

高新技术给广播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实践层面的变革必然带来理论层面的最新探讨,传播理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首先,全球化的传播意识得到加强。互联网和卫星通信技术把电台的声音传向世界各个角落,信息在全世界新技术涉及到的地方四处传播,地理上的空间距离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地球村”的出现屏蔽了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障碍,媒介机构要想获得继续发展的机会,必须强化传播的“全球化”理念。在节目策划和制作时,要考虑到受众的范围,想到节目的传播范围,不要因为地域性和国界性的思想而局限了传播媒介在全球环境下的发展空间。

其次,要考虑到媒体受众的复合化走向。忠实的电视观众,收音机的听众,电脑爱好者,随着各种传播渠道的丰富,传播方式和接收终端,这些方面技术的融合,它们的界限也将逐步变得模糊和复合。比如,收音机的听众同时他也很可能是一个网虫,他在上网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网上在线收听广播节目。因此,对于广播从业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在节目制作方面,满足听觉感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网上视频制作和多媒体动画制作的意识。

第三,节目内容的专业化倾向。内容的专业化和传播的全球化并不矛盾。听众群体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想要吸收每一位听众的广播将留不住一位听众。虽然目前广播业并未在综合媒体阶段裹足不前,开始了频率专业化改革的尝试。但从整体而言,广播依然是一种覆盖面很广的媒体(如很多谈话式节目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当地的听众),仍属于综合性媒体,对受众的区分是非常粗线条的。衡量一个频率是否“专业化”,主要是看它的节目内容是否“专业”,它的频率定位是否“专一”,它是否拥有自己“专门”的受众群体等。频率专业化使广播业走上了分众化之路。认真研究听众的细分,频率的定位,这是广播要树立专业品牌,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关键术语

无线电技术、调幅广播、调频立体声广播、有线调频广播、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个人通信技术

思考题目

1.简述广播媒介的发展过程。

2.为广播带来深远影响的现代高新技术有哪些?

3.在广播媒介的发展过程当中,技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简述我国的广播媒介发展历史

5.简述高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变革时代的到来。

阅读建议

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闵大洪:《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张文俊编著:《当代传媒新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9月第1版。

刘文开:《地面广播数字电视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胡正荣、雷跃捷编:《广播的创新与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徐光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注释】

(1)张文俊:《当代传媒新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

(2)胡正荣,雷跃捷:《广播的创新与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3)饶立华:《电子媒介新闻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译海南出版社, 1997年2月第3版。

(5)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载《国际新闻界》1998年5、6期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