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科发展走势以及教学改革新思路

学科发展走势以及教学改革新思路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学科发展走势以及教学改革新思路以1994年10月出版的《中国播音学》为标志,中国播音学的学科建设从“初起”期走向成熟,走向系统。因此,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必须从现在按时的教育和毕业后的继续教育的总体上考虑人才的培养。国家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规范中,对专业教学所需

第四节 学科发展走势以及教学改革新思路

以1994年10月出版的《中国播音学》为标志,中国播音学的学科建设从“初起”期走向成熟,走向系统。而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经过了初创期、成型期、成熟期,如今已开始迈入新的发展时期。2005年6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全国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开始进入组织化和程序化的阶段,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合作交流等方面进一步繁荣发展。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40多年来,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几经调整,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教育教学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播音与节目主持人才,也出了一批理论成果与教材成果。专业教育的发展,总体来说良好。但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节目样式以及受众要求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教学体系的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使得本专业人才培养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都满足不了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质量上以及人才的创新能力、人才规格的高层次和多样化方面,差距较大。

(2)毕业生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偏窄,后劲不足,尤其是新闻素质的培养急需加强。部分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适应性不强,特别是对节目整体驾驭能力不够,缺乏根据节目性质和任务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

(3)课程设置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①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偏多,文化基础课少;技能课多,理论知识课少。

②一些课程内容陈旧、重复,使得学生兴趣不浓。

③总体上课时偏多,但课时利用率不高。

④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大体上是动口多,动脑、动手少;广播训练多,电视上镜少;有稿播音实践多,节目主持实践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养成。

⑤部分教材内容与一线差距较大,落后于广播电视的发展。

(4)教学方式主要是“单向式”、“灌输式”,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教学强调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内容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够,因材施教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不利于学生专业个性的培养。

(5)面对学生多、专业教师少、师生比例失调,专业教学场地、设备不足的新情况,教学手段、方式的改进,办学条件的完善相对滞后。

(6)人才培养的层次区分不明显,本科与大专、双学位、研究生在专业教学上区别不大,还没有完全形成各自的体系。

(7)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欠丰厚,实践能力与一线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归纳起来有三条: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其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属于高等专业教育,其改革要根据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21世纪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改的思路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以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取代过去较为单一刻板的办学体制,允许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存在和发展。

第二,转变半封闭办学模式为全方位开放的办学模式。不仅要在国内对社会开放,使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与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和广播电视一线建立经常密切联系,还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教学与学科群体,同时要向世界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地区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合作。

第三,从单一的业务型人才培养转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只强调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上的培养。今后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也要具备组织、公关与经营管理能力。因此,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从专业化的窄口径培养转向多适应性的宽口径培养。打破过去专业划分过细、业务范围较窄,以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受到很大限制的状况。

第五,从标准化的统一模式培养转向多样化模式培养。改革过去对学生不论基础、智商、志趣、爱好如何,都按统一内容与方法培养的做法。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培养,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也可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第六,教学重点从知识的传播转向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从注入式转向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自主式。过去大学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注入式。这样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知识,而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教学方法就必须向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自主式转变。

第七,从一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不仅仅是职前求职教育的场所,教育的对象也不应限于求职的青年学生。变有限年龄的教育为终身教育,这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知识更新、老化的速度。现代教育对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次完成,而必须终身不断地补充与更新。因此,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必须从现在按时的教育和毕业后的继续教育的总体上考虑人才的培养。

第八,保证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高投入性。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它需要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视、听、录、播、演摄、控设备和演播场地作为教学的基本条件,来保证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在近似真实的播音主持环境中进行训练和实践,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国家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播音专业都是带“*”号的专业,即由教育部审批的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其中的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其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和高投入性。国家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规范中,对专业教学所需的设备、场地及师资等条件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因此,那种把播音主持艺术语言传播教育当做一般的文科教育,以为只要一位教师在讲台上讲授,似乎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想法与认识,实在是误解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本质。克隆式的教育,已经不合时代;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只有误人子弟。有心办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者,必须在资金、设备、场地乃至师资等的投入上力求充裕,因为廉价教育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21世纪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第九,教学改革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创新与继承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二是拓宽口径与保持优势结合。既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大胆开拓创新,又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专业特色。正如北京师范大学院长黄会林教授所说,“我们的发展思路切忌狭隘化,应着力于艺术与传媒之双翼飞翔。双翼齐飞,既有利于发挥艺术的传统学科优势,又可促进开掘传媒的现代教育属性”。

三、人才培养的模式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认为: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成功者所必需的社会和个人品质。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才培养若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脱节,势必会造成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调。而现代传媒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及媒体操作规范日益趋向科学化、规范化,都必将使人才面临市场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应该对就业形势有科学的预测、深刻的洞察,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名额,并制订出科学的、整体的、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使人才培养结构与业界人才需求结构的比例保持平衡”(7)

根据21世纪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设定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传媒机构和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本定位

“播音与节目主持能力”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现了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本质区别,表明了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独立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既体现了本专业人才高规格的要求,同时又表明了人才的层次性。高级的下限是大专层次,上限是研究生层次,中层是本科层次。大专层次还可分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和专科层次(播音与节目主持大专、成人大专、函授大专);本科层次又分为专业本科、续本科、双学位本科;研究生层次又有研修生、硕士学位研究生、博士学位研究生之分。本科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层次,也是专业教育的基础。本科专业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基本实现以下培养要求:

第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广播电视工作分工较细,协作性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第二,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与本专业有关的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心理、美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接受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演讲与论辩以及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的基本训练,获得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业务素质,在政治、思想、文化、业务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功底,能够适应多种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形态的要求。

第三,创新能力。对于播音与主持语言传播人才来说,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其基本的播音与节目主持素质、能力的多样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一方面,语言传播人才除了能胜任一般性稿件和节目的播音和主持外,也应具有文艺作品演播(包括文学作品演播、影视片配音等)的基本能力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策划、编辑制作的初步能力,还要具备运用外语和计算机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欣赏品位越来越高,广播电视节目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语言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还表现在对稿件表达的灵活处理、对节目的巧妙设计、对节目选题的独到把握和有声语言表达的多样变化上。

第四,个性鲜明。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合,表现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等方面。一个出色的播音员主持人吸引受众的独特魅力,往往体现在他的个性风格之中。当然,只有个性风格与节目的宗旨、特色融为一体,才能得到受众的人可。

第五,“以播为主,一专多能”。这是宽口径培养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需要,能够扩大和增强本专业人才的适应性,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又与其他专业相通。“以播为主”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要以人才实际的播音与节目主持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一专多能”就要求学生不仅专业要学得精深,还要学好政治、外语以及各门文化课。同时,要兼通广播电视传播中其他环节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把采访、编辑、节目制作、化妆、灯光等列为本专业的必修课,让学生开阔眼界,多学本领。但是,需要注意和指出的是,强调综合素质的能力,并不意味着知识、能力的简单的累积和相加,而是要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获得,最终获得创造和创新的能力,获得专业素质、能力广泛的适应性。“综合就是创造,这是创造条件的一条基本原理。”(8)“多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专”的才能。因此,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意味着丧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身的独立性,而是要使较宽的知识结构与精深的专业达到统一。“一专”要“精”,“多能”要“通”。在专业方面,也要“一专多能”,长于新闻播音,也能主持节目;长于主持节目,也能报告新闻。所以,“以播为主,一专多能”既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基本要求,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

附:   目前国内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一览表(部分)

(按首字的拼音字母排序)

img33

续表

img34

续表

img35

【注释】

(1)参见苏州科技学院评建专题网。

(2)刘凤泰:《在中国高教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2005年6月3日。

(3)资料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网站。

(4)张颂:《中国播音学发展论》,《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5)潘鲁生、顾群业、董占军、王霞:《构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7月。

(6)付程:《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7)蔡尚伟、李朗:《西部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困惑与出路》,见人民网2005年10月24日。

(8)何根祥:《新学科概述》,转引自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