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系统学派的理论有目标手段链吗

系统学派的理论有目标手段链吗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自组织理论的研究,以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开始,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至今共经历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一般系统研究阶段。为适应这一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门边缘学科几乎同时产生。因此,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二者共同成为一般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自组织理论的发展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对于自组织理论的研究,以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创立一般系统论开始,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至今共经历过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一般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40—60年代)。这一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日益细化,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为适应这一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门边缘学科几乎同时产生。其中,一般系统论研究以贝塔朗菲为代表,代表作有《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信息论研究以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为代表,代表作有《信息论》;控制论研究以维纳(Norbert Wiener)为代表,代表作有《控制论》。系统论提出系统概念并揭示其一般规律,控制论研究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性,信息论则研究控制的实现过程。因此,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二者共同成为一般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系统自组织理论在这三个领域的研究,对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现代多门新学科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促成了自组织理论研究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阶段,系统自组织研究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本阶段自组织理论研究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比利时著名统计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从非平衡热力学的角度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重点研究耗散结构的形成、维持及演化过程;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aken Hermann)从激光物理学的角度建立了协同学,研究有序结构形成和演化的机制,描述各类非平衡相变的条件和规律;联邦德国生物物理学家艾根(Eigen Manfred)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论和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建立了超循环理论;法国数学家托姆(Rene Thom)基于事物非连续性变化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突变理论,对演化中的突变行为给予抽象的、形式的和定量化的描述与说明;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Edward Lorenz)在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混沌理论;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B.Mandelbrot)在研究事物自相似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形理论等。在这个阶段,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或是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演化规律。

第三阶段,复杂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本阶段自组织研究打破了学科界限,进行多理论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系统如何通过开放创造条件,促进物质、能量与信息输入使系统产生自组织;如何激励系统内部子系统通过竞争、合作等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系统整体自组织;系统如何通过循环、渐变、突变等维持自组织发展演化的多样性;如何通过系统在混沌临界点的多样发展,将系统推进到更复杂的空间;重视相互作用的影响,将事物间非线性交互作用放在系统循环演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认为小的相互作用也会因为彼此的关联性而逐渐被放大,从而使系统或事物复杂起来。因此,高度重视初始条件、过程条件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事物间非线性协同是系统自组织的根本动力。[2]

当前系统科学的研究,已形成多个学派与学术团体,仅在美国就已形成了系统动力学学派、适应性系统学派、混沌学派、结构基础学派、暖昧学派5个学派,它们都有自己主要的学术观点及研究方向。[3]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成立于1984年5月的美国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该所属适应性系统学派,成立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中的综合趋势,其建所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知识统一和消除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之间的对立,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传统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1994年正式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是圣塔菲研究所集中研究的对象,该理论也是第三阶段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