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目标—手段思维

目标—手段思维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标—手段思维指的是想问题、做事情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且目标之间环环相扣,大目标是小目标的目标,小目标是大目标的手段。这就是目标—手段思维。很多军事奇才的目标—手段思维局限在打仗,而没有体现在生活中。这是组织觉悟的问题,其背后可能也是一个目标—手段思维的问题。可见,福特为了实现公司愿景,在各个方面做了取舍,是目标—手段思维的典范。

目标—手段思维指的是想问题、做事情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且目标之间环环相扣,大目标是小目标的目标,小目标是大目标的手段。那些成功人士都是有目的的,他每做一件事都有很强的目的性,而这个目的又是一种手段,服务于更高的目的。这种人是企业需要的人,有目的性。他有目标意识,目标意识体现在他做事情的时候,他总是问自己: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我们做培训的时候,大家有一个任务是分组讨论,里面肯定有一个人会提出来:我们现在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要采取什么手段?肯定有一个理清思路的人,这种人的目标感特别强。而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做而做,领导让我做的,企业按照惯例应该就是要盈利的,这就是没有目标—手段思维。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

《孙子兵法》与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同为战略思维的典范,两者都指出,军事斗争是手段,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这就是目标—手段思维。然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克劳塞维茨认为,一场战争打得好不好 ,评价的标准就是是否消灭敌人;而孙子认为,是国家利益是否得到了捍卫。一般人打仗的目的是把敌人消灭。比如,以色列跟埃及、叙利亚打过一场空战,以色列损失了十几架飞机,对方阿拉伯国家损失了几百架,你觉得以色列大获全胜。如果孙子活着,他肯定不这么看。以色列人打仗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以色列这个国家有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和友好的生存环境吗?他们的目的绝对不是杀死阿拉伯人。

好多打仗的将军,认为把敌人消灭得越多,自己的损失越少,才是战争的胜利。孙子不这样看。他知道,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国家。所以,孙子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

很多军事奇才的目标—手段思维局限在打仗,而没有体现在生活中。韩信是常胜将军,但是,他的职业理想到底是做皇帝还是做大臣,可能他从来没有想清楚。所以,历史学家到现在也弄不清楚他是不是有取代刘邦或吕后当皇帝的意图。

另一个例子是岳飞。孙子不会写出岳飞《满江红》那样杀气很重的诗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在崇拜岳飞专业技术造诣的同时,也惋惜其政治敏感的不足。其实,他的目的也应该是收回国家的领土,不过,他也许不清楚他的皇帝到底要他做什么。至少,他的皇帝不希望他真的把另外两位被俘的资历更深的皇帝救回来。岳飞最后是被自己人干掉了,12道金牌让他回来而他不情愿回来,他还想打下去。这是组织觉悟的问题,其背后可能也是一个目标—手段思维的问题。

只生产黑车的亨利·福特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有句著名的幽默:购车者可以选择任何颜色,只要是黑的就行。福特公司有一段时间只卖黑颜色的“T”形车,这跟亨利·福特的“目标—手段思维”有直接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汽车开始进入美国,不是作为大众交通运输工具,而是富人的奢侈品,就像路易·威登的包一样,是高级工匠手工打造的,所以价格不菲。亨利·福特立下一个愿景——让汽车民主化(De-mocratize the automobile),即让汽车成为大众买得起的实用交通运输工具。为此,福特公司研发了“T”形车,并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汽车装配线。为了达到规模化,福特在1910年果断放弃了其他两种车型,而在接下来的17年里只生产“T”形车。为了降低成本,让大众买得起“T”形车,福特省略了一切花哨的设计和工艺。例如,在喷漆流程上,福特发明了烘干的方法,把喷漆的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4个小时,但是这种方法会让颜色变化,除非是黑色。于是,当时所有“T”形车都成了黑色。

可见,福特为了实现公司愿景,在各个方面做了取舍,是目标—手段思维的典范。对福特思维过程的描绘如图7-1所示,其中的目标—手段思维清晰可见。

图7-1 福特的“目标—手段思维”示意图

目标—手段思维的心理学

心理学大量研究证明,设立目标是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设立目标这一过程本身,就能够把个人和团队的能量组织起来,有的放矢。

心理学对于战略思维的研究可谓令人失望。首先,心理学对于思维、概念形成、决策以及问题解决的研究很多,但是几乎没有研究战略思维的。其次,很少有人研究目标—手段思维以及目标—手段思维的个体差异。

有关战略思维的跨学科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博弈论(game theory)。对于战略思维,博弈论的实验研究告诉我们,睚眦必报(tit for tat)的战略是胜算最高的战略。所谓睚眦必报,就是从良好的合作意愿出发,不先做恶人,但是,如果对方先做恶人,那么,我方就一定“以牙还牙”。毛泽东曾经教导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另外,如果对方弃恶从善,我方必定不计前嫌。最后,我方战略必须简单,让对手明白。

商业竞争与博弈(即下棋)有重大不同,因此,现有心理学研究对战略思维帮助不大。游戏与商业竞争有以下不同:

第一,游戏规则明确,赏罚分明。商业竞争规则模糊,且频繁变化。违规行为不见得及时受到惩罚,也不见得最终能够受到惩罚。

第二,棋类游戏,例如国际象棋、围棋,对弈双方完全知道对方的举动。在商业竞争之中,各方能够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非常不及时。

第三,游戏必有输赢,商业竞争可以多赢,商业竞争可以是竞争合作或者合作竞争。

正因为商业活动与游戏有重大不同,所以,我们发现,在沙盘游戏中的赢家,在实际管理中并不一定出众。游戏表现与工作表现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设计的领导力评鉴中心从未使用过游戏。

测评工具箱

【日常观察】

目标—手段思维表现在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 以目标为做与不做的依据(do the right thing)。

● 以目标为选择手段(goal-directed)。

● 在沟通中不断界定、强调目标(goal clarification),接受任务的时候喜欢问“为什么”,布置任务的时候喜欢解释“为什么”。

● 工作中分轻重缓急(prioritizing),专注,忙而不乱。

● 计划中有战略地图(strategic mapping),能把好多目标串起来,形成一个树状结构,例如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诺顿(David Norton)的《战略地图》(Strategy Maps)。形成战略地图的结果,就是有了全局观(big picture)。否则,就是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有些目标—手段思维强的人,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生活中都有很强的目的性,有时会显得功利,自己活得很累。相对而言,没有目标—手段思维的人,比较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反而活得洒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