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澄江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条件

澄江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条件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澄江县城镇化率达到42.78%,虽然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但已经与云南省城镇化水平(42%)旗鼓相当,并略有超越。根据澄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及时空条件有可能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态势,本书采用综合增长率匡算法进行预测。
澄江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条件_纵论云南城镇化——理论思辨、实证观察与个案剖析

伴随滇中城市群与滇中经济圈发展战略构想的付诸实施,在六个“一体化”(即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的“滇中发展愿景”下,势必会触动澄江地缘经济的变动和区位格局的重构。这是澄江县“十三五”期间城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更广阔的地域空间格局中,辨清自身的基础条件,制定符合澄江县自身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意义重大而深刻。

(一)现状及态势:乡城分化严重,城乡人口将“倒转”

1.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一,从城镇化率来看,半城镇化现象问题突出,乡镇人口聚集能力不足。截至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澄江县城镇化率达到42.78%,虽然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54.77%),但已经与云南省城镇化水平(42%)旗鼓相当,并略有超越。但这种城镇化是不彻底的,带有“半城镇化”的属性,因为按“户籍人口”统计:2013年澄江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0.95%(见表7-2),与同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1.5%)比较,两者相差10.55个百分点,这种虚高的“半城镇化”现象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通病”。

进一步观察乡镇一级的城镇化不难发现,龙街街道办事处、右所镇、九村镇、海口镇四乡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20.86%、16.32%、14.64%、22.41%。表明乡镇层面的城镇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农村人口城镇聚集的引力和推力十分有限。

表7-2 澄江县2013年各乡镇人口及城镇人口分布表

续表

注:数据资料由澄江2014年统计公报及相关调研数据整理得到。

第二,从非农就业来看,非农就业比重较小,农民依然被束缚在土地上。2013年澄江县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7.4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1.2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1.7万。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71.8∶11.7∶16.5,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然很大,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然较小。人口就业结构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依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第三,从乡镇行政区划格局来看,乡村区划占主导地位,乡镇分化态势严重。澄江县所辖行政区划范围包括2个街道办事处(凤麓、龙街),4个镇(右所、海口、九村、阳宗),18个社区居委会,22个村委会,309个自然村和380个村民小组。总体看,澄江县仍然是一种乡村主导的区划格局。

基于这样的行政区划格局,澄江县辖区内各乡镇土地面积与对应的人口分布(见表7-3)有如下特点:一是县城驻地凤麓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最小,不到10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聚居2万多居民,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2 501人;二是龙街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土地面积最广,同时耕地面积也最多、人口规模最大,但人口密度并不是最高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并非最低;三是右所镇辖区面积较小,但由于人口规模较大,因此人口密度较高,人均耕地较少。四是海口和九村两镇的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较为接近,因此人口密度相近,属全县最低,而人均耕地相对宽广,尤其九村镇的人均耕地面积达到1.14亩。

表7-3 2013年澄江县各乡镇土地与人口情况比较

续表

注:数据资料由澄江2014年统计公报及相关调研数据整理得到。

2.城镇化演进态势

本部分采用综合增长率算法,对县域总人口与城镇人口增长匡算。根据澄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及时空条件有可能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态势,本书采用综合增长率匡算法进行预测。预测基准年为2014年。测算公式:Pt=P0(1+r)n,其中,Pt为预测目标年年末人口规模,P0为预测基准年年末人口规模,r为年均人口增长率,n为预测年限。全县总人口分别预设三个方案,即低方案(4.36%)、中方案(4.76%)、高方案(5.16%),县域城镇人口的三个预设方案为,低方案(8.91%)、中方案(9.31%)、高方案(9.71%)。不同方案的预测结果如下(见表7-4):

低方案:澄江县2018年,澄江县域总人口为20.63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0.47万人;城镇化率为50.75%;2020年,澄江县域总人口为22.48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2.42万人;城镇化率为55.23%。

中方案:澄江县2018年,澄江县域总人口为20.96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0.62万人;城镇化率为50.67%;2020年,澄江县域总人口为23.21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2.69万人;城镇化率为54.67%。

高方案:澄江县2018年,澄江县域总人口为21.28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0.78万人;城镇化率为50.66%;2020年,澄江县域总人口为23.53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2.97万人;城镇化率为55.12%。

无论是低方案、中方案、高方案,“十三五”期间澄江县的城镇化率都将跨过50%,意味着澄江县的乡城人口格局将在“十三五”时期发生“倒转”,城镇居民超过乡村人口。

表7-4 澄江县总人口与城镇人口增长匡算

(二)产业条件:基础向好,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城镇化发展基础良好。2006—2014年期间,澄江县经济总量显著增长,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为168 055万元,2014年,全县完成现价生产总值(GDP)628 171万元,从2006年到2014年经济总量翻了3.74倍。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7-4 2006—2014年澄江县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非农化率
资料来源:由2006—2014年各年澄江县统计公报整理得到。

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农化进程加快。分产业看:2006—2014年期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三次产业结构为22.1∶41.7∶36.2,“十一五”结束之年(2010),三次产业结构为18.3∶39.7∶42;“十二五”末期(2014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5.6∶42.5∶41.9。显而易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升(见图7-4)。此外,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表达在:分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2006年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9%,2010年为6.5%,到2014年为12.5%;2006年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8%,2010年为46.1%,到2014年为40.5%;2006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0.3%,2010年为47.4%,到2014年为47.1%。显然,第三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此外,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重要特征:产业非农化率的提高。产业非农化的发展能够使得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促进产业在区域内的有效分工,由此可以延长或拓展产业链条,能够为区域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门类,相较于单一化的农业生产,产业非农化的发展扩大了区域就业容量。而城镇作为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集聚载体,显然,人口就业的非农转化将有效推动城镇化发展。

(三)资源条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小城镇建设蓄势待发

第一,气候宜人,山水秀美。澄江县属位处亚热带南缘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西北有昆明附近最高山“梁王山”做屏障,境内有抚仙湖与阳宗海两大高原湖泊调节气温和湿度,因此形成了澄江县冬暖夏凉、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气候特征,也塑造了灵秀如画的湖光山色,为开展观光休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抚仙湖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如图7-5所示。

抚仙湖西岸的禄充景区开发较早,属国家AAAA级景区,集度假、旅游、休闲、水上娱乐于一体。东岸沿湖是近年来新开发的高端地产及休闲度假区,已有悦椿、太阳山等项目建成。这些项目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环湖旅游小镇的兴建。在当下“健康、养生”理念深入人心,旅游消费日益增长的趋势下,伴随滇中一体化的推进,澄江县游客必将源源不断,从而为澄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大好契机。

第二,化石宝库,世界遗产。1984年7月1日,侯先光教授在帽天山西坡发现距今5.3亿年的澄江动物群,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动物化石宝库。从此帽天山这片曾经貌不惊人的小山丘成了举世瞩目的圣地,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21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1997年5月澄江动物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划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11月又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定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地质公园之一。2004年9月温家宝总理对帽天山保护的重要批示:“要保护澄江化石群,保护世界化石宝库,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2012年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化石类的世界遗产。

图7-5 抚仙湖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

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不仅蕴藏着极其珍贵的科考价值,同样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目前,对帽天山的保护与开发已经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围绕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正在积极筹建的“寒武纪乐园”及其配套的旅游小镇建设已经纳入计划,如果能够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必将成为澄江县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并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抚仙湖千年神秘水下古城也将伴随技术进步,利用尖端科技再现,亦将成为澄江县小城镇建设的独特优势。

第三,地方戏曲,千年传承。源于澄江县本土的地方戏曲——“关索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属于古老的傩戏,千百年来,关索戏在演出形式上,一直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地方风貌,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蕴含着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传统娱神歌舞的神秘遗风。现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首届澄江傩戏文化节在澄江县上演,向人们成功展示了这一千年古戏曲的韵味与魅力。这种独特的本土文化资源值得我们挖掘、保护和传承,并可与其他资源条件结合,为澄江县旅游资源开发增添新亮点。

(四)生态条件:具备“最适宜人居”的优良生态环境

澄江县城镇化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良生态环境,主要得益于境内的抚仙湖。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淡水湖之一的抚仙湖,是全国第二深的淡水湖泊,抚仙湖不仅水质清澈,而且蓄水量巨大。对比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数据(见图7-6)可见,抚仙湖集水面积1 057平方千米,居云南第三位,总蓄水量为216亿立方米,是其他八大湖泊总蓄水量的2.5倍,占比高达71.42%。

抚仙湖巨量的水体、宽阔的湖面成就了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都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作用。根据澄江县2009—2013年年均气温走势图(见图7-7)可以看到:县域最高均温在23.5℃,最低均温在12.7℃,年平均温度在17℃左右。真正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

图7-6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基础数据对比
数据资料来源:《2010年抚仙湖周边开发利用情况》。

图7-7 澄江县2009—2013年年均气温走势
数据资料来源:澄江县历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总之,因抚仙湖而产生的优良生态环境效应,是澄江县实现跨越发展最具本土特色的生态环境,亦是澄江县城镇化发展最值得强调的生态条件,如何盘活抚仙湖水体资源,拓展水域经济养生功能[6],实现环湖经济带与生态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是澄江县未来融入滇中城市群(经济圈)的关键所在。

(五)区位条件:处在昆明市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圈层

澄江县位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东南面,东隔南盘江与宜良县、石林县相望,西与晋宁、呈贡相接,南跨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衔阳宗海与宜良毗连。按照滇中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澄江县地处其核心圈层,更易于融入滇中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圈层。

澄江县在行政区划上虽然隶属玉溪市管辖,但在区位空间上更接近昆明,其北部与呈贡新区接壤。因此,澄江县作为昆明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带和开发开放带的一部分,居“两环”中的内环。“两环”指连接滇中主要城市的内、外环高速路。配合滇中“核心圈层放射”的空间结构,构建以昆明城市为核心,联系昆明半小时经济圈和一小时经济圈的双环交通。内环加强安宁、嵩明、宜良、澄江、晋宁这些昆明都市区范围内主要城市相互间的联系,外环加强区域内昆—曲、昆—玉、昆—楚及其他城市间联系,促进沿放射状对外联系通道布局的城镇间取得紧密联系,实现资源、产业互补,优化滇中城市群城镇空间结构,推动昆明半小时到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发展。

显而易见,伴随滇中城市群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突破既有体制束缚,建构一个统一的发展体系将势在必行。因此,澄江县的发展将不仅仅只是“澄江的问题”,必将会纳入滇中一体化战略格局中来统筹考量。跳出县域自身,站在滇中城市群和经济圈这一大平台上,我们认为:“十三五”期间,澄江城镇化的发展不可急躁冒进,贪图“数据”指标的辉煌,而应审时度势,做好城市功能的定位与相关配套,夯实自身发展的基础,积极稳妥地融入滇中城市群与经济圈。

(六)交通条件:正在形成开放、多元的交通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得益于滇中“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澄江县交通建设全面提质。在“十三五”期间,澄江县交通条件将会得到全面改善。澄江县主要交通区位图如图7-8所示。呈澄高速、昆明绕城高速东南端(澄江县段)与澄阳、澄川、澄马、环湖东路四条二级公路共同形成了澄江县干线公路,与昆石高速、昆玉高速、昆楚高速、昆曲高速、机场高速结链成网,形成高度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通勤时间缩短、物流成本下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中,涉及澄江的三条轨道交通(见表7-5)也在2015年内及“十三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这将进一步优化澄江与昆明、玉溪、江川三大方向的对外交通方式与格局。

伴随交通建设的全面提质,澄江县对外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将极大发挥其通勤优势,极大地缩短澄江县与滇中中心城市昆明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这无疑将是澄江融入滇中城市群的重大契机,这也为澄江在更大的地域开放空间格局中,立足自身优势,谋求借力,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一方面,通达的交通体系将会为澄江带来巨量的旅游客源;另一方面,澄江县作为滇中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管辖地玉溪位于泛亚铁路与昆曼(昆明至泰国曼谷)国际大通道的连接点上,北通各地,南连东南亚诸国,由此构成了澄江县“起承转合”、对外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的优势,上可以承“新昆明”全省物流中心、下可以接玉溪滇南物流园区,形成辐射蒙自农产品物流中心、文山三七药材物流中心,与口岸紧密联系的交通枢纽优势。

图7-8 澄江县主要交通区位图

表7-5 涉澄江城市公路、轨道交通项目

资料来源:《昆明玉溪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总体规划》《抚仙湖周边开发与利用情况》。

(七)政策条件: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最佳政策机遇期

随着玉溪“双百”城市、“三湖生态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经济圈、昆玉一体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澄江县发挥优势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1.“抚仙湖—星云湖”综合试验区建设

云南省委、省政府将“抚仙湖—星云湖”确定为全省3个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之一。抚仙湖2/3的湖泊面积在澄江县,综合试验区建设定位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这在政策层面促使澄江县抚仙湖成为“休闲养生”的投资热土。

2.“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

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就是以“五湖”(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为核心,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交通先行,围绕“两核两轴五湖十二城”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特色化、聚集化、融合化发展推动昆玉地区的同城化进程,促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善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实现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努力,把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原内陆湖滨休闲度假、养生康体、御寒避暑旅游胜地,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国际有影响力的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文化体验型旅游目的地,中国乃至世界最适宜人居的宜居型目的地,为推动滇中经济圈及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澄江县处于“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结合部,其中,抚仙湖、帽天山处于该经济带的中心地带和核心地区,帽天山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处于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首,澄江县滨湖旅游城市处于昆玉红十二城乡之首。[7]无疑,该经济带建设将会为澄江县带来巨大的政策优势。一是同城化的政策机遇。政策强调:第一,用“时间”换“空间”,形成旅游要素在五湖地区的整合,形成要素同城化效应;第二,通过统一区域旅游形象、统一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统一区域旅游服务标准、统一区域旅游管理水平等整合营销手段,实现旅游服务同城化效应。二是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政策优势。政策强调:通过“城湖”互动,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探索性走出一条由“湖泊农业化”向“湖泊旅游产业化”再向“湖泊旅游城镇化”的现代湖泊开发道路。“城湖”互动的发展模式,为澄江县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明确了方向,确立了政策导向与实践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